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談論起服裝設計,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英美意法,極少人會想到澳大利亞。

直到2015年BOF(businessoffashion.com)的全球時尚院校評比中,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BA時裝設計和MA時裝設計,分別以第九名和第六名的排位名列前十。RMIT的服裝才進入人們的視野開始嶄露頭角。那麼,在RMIT讀服裝究竟是怎樣的體驗呢?RMIT的教學風格又是怎麼樣的呢?作為一個在RMIT讀了六年書的過來人,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在RMIT讀服裝的心路歷程。

01 緣,妙不可言

“我其實是準備做一個商界精英的”

最開始來土澳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服裝設計。當時懵逼的我跟絕大多數土澳相同年紀的中國孩子一樣,身上都揹負著父母精心安排來澳洲學商科,未來歸國做個商界精英的熱切期盼。然而,也許不安分是種基因,也許單純只是老天奇怪的安排,就在高二那年學校的服裝設計特例課程,帶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此我對服裝設計的熱情便如同洪水猛獸一發不可收拾,也徹底改變了我未來的道路。

加上青春期叛逆因子的加持,我就這樣選擇了服裝設計這條路,義無反顧,絕不回頭的那種。但是在求藝擇校的路上,我還是循規滔距的選擇了澳洲藝術生最嚮往的RMIT設為了我的目標院校。

RMIT Designer:Xiangqiao Sheng

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在這裡解釋一下,為什麼RMIT是澳洲藝術生最嚮往的設計院校。首先,最簡單粗暴也是最現實最直觀的專業排名。根據2018年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的調查,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以藝術與設計專業位列全球top11,澳洲top1。

其次,RMIT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服裝與紡織系的主校區Brunswick校區離墨爾本市中心僅僅五六公里,四捨五入就算是在市中心的校區了。而City校區在墨爾本的位置更是繁華,相當於在上海的東方明珠上課(可能有點誇張)。而幸運的是,RMIT與一般開設了三年的BA不一樣,開設了四年。第一年到第三年的課程會在Brunswick校區, 而最後一年和MA的學生將會在City校區。出色的專業能力加上令人嚮往的地理位置,試想誰會拒絕這樣一個學校中的“吳彥祖”啊?

02 我崩潰了

“媽,這跟我想象中的大學不一樣啊”

然而,人生是不可能做到每年過春節時大家嘴裡唸叨的心想事成的。高考藝考時我與RMIT的服裝設計系擦肩而過,居然還是因為英語失利。崩潰的我冷靜之後也終於面對了現實,接受了RMIT兩年制的紡織品設計的Diploma學習。其實這裡需要解釋說明一下,也是上了Diploma之後我才瞭解到,Diploma學習在國內來說是一件感覺有點“奇怪”的事,但在澳洲是一件很常見的事。現在回想那兩年,也是懷著感恩的心。因為比起辛酸或者說一些比較負面的情緒,這兩年帶給我更多的還是收穫。

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入學之前,我認為的Diploma學習生活應該是課沒有很多,很輕鬆,平時沒事可以去逛逛街,代代購,上課也就是很開心的學學如何做衣服的老年退休生活。但是入學之後我就立刻發現:我錯了,我真的錯了

之前從來沒接觸過面料設計,只是純粹靠著高二那幾節簡單的服裝特例課程產生興趣的我,在入學後感受到了一個頭十個大的壓力。基本每天都在各種五花八門雜七雜八的基礎課程知識的海洋裡“遨遊”。繪畫課理論課印刷課編制課針織課面料課電腦課,像很多坨亂麻把我的腦袋塞得滿滿的,每天晚上累得昏倒在床上時都在懷疑人生:我特喵上的真的是一個Diploma?

值得安慰的是,如果把學校比作父母,RMIT並不是那種“把你的頭按在水裡逼你喝水”的那種父母,而更傾向於那種讓你學半天就去實踐,讓你能真正把學到的知識為你所用的那種教育方式。

比如我們學校的各種實踐性的合作機會以及比賽非常多,什麼傢俱設計系合作設計工藝長椅啊,紡織品圍巾比賽啊等等。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參觀活動,什麼參觀紡織工廠,羊毛廠,在當時忙碌的我全當這類參觀活動是忙裡偷閒了。

13年 墨爾本圍巾節參賽作品

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03 我又崩潰了

“媽,我想回家”

在兩年的Diploma學科學習畢業之後,我並沒有選擇繼續深造紡織品設計,而是選擇了我的初衷——RMIT的服裝設計系,也是整個RMIT最難的兩個專業之一。就一個原因:深入瞭解一門專業後你會更清楚你要的究竟是什麼,而經過兩年的學習之後,我更加確認了我最初的選擇。

我更著迷於以服裝的形式來展現個人藝術,或者說更著迷於這種藝術表達的方式。也由此踏上了另一個艱難的學習生涯的臺階。

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結果剛入學的我又崩潰了,對,是“又”。我自以為適應了Diploma學習的難度和快節奏的課程之後就已經修煉成精了,結果我發現我又錯了。所以同學們,我親身血的經歷證明了一個道理:千萬不要聽信長輩們“等你熬過這陣子就輕鬆了”這種話。人只要還沒閉眼,就不可能一帆風順的。

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不帶誇張修辭手法的說,大一的我每天不是死在studio裡就是死在圖書館裡,基本每天都是凌晨才能回到家。排得滿滿的基礎課程,還都是乾貨:基礎打版,基礎縫紉技術,服裝CAD應用,服裝發展史,服裝面料,以及對於時裝商業模式的初步學習,甚至對於時裝的表現模式的學習……都是打基礎的必修課程。在需要強大的學習能力的同時,更需要強大的適應能力去吸收這些知識。

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當時我就沒適應過來。印象深刻入學的第一個studio作業是老師讓我們去街拍,選取任何自己感興趣的元素進行創作設計。我當時的腦袋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想法。還好,當時老師並沒有苛責我,而是鼓勵我在沒有靈感的時候先開始去“做”,在創作的過程中再進行思考延伸。比如拼貼、調研,甚至直接上手對布料進行嘗試。這些技巧都是我直到現在也非常受用的方法。

04 選課?看我心情

“崩潰後的釋放”

到了大二上半學期之後,除了鞏固基礎的一些基本課程之外,選課就變得更加具有自主性。也不再過著睡前躺在床上感覺自己“身體被掏空”的日子。我們可以通過介紹瞭解到不同老師的tailoring的技巧從而選擇課程,再進入自己的concept。更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studio和導師。選擇範圍非常廣泛,有男裝,女裝高定,針織,面料,服裝結構等等不同領域。選修課也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性學習,從服裝手繪到工業製版等等選擇性非常大,只要時裝設計中涵蓋的內容,RMIT均能概括。

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RMIT就是這樣,剛開始一年半就是就算讓你累死累活也要讓你360度無死角全方位瞭解時裝設計。因為只有全方位瞭解了這個專業,你才能在這個專業真正摸索到你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你擅長的方向,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風格。

到了大四,我們就需要整理總結過去三年學到的所有東西了。然後根據這些東西尋找一個想要延伸的靈感原點,進行思維發散,進行自己的畢業設計創作。當然,導師的選擇依然沒有限制,全看你自己的需求。

05 RMIT是一個混血兒

“商業與個性的娃”

也許在不少人眼中,RMIT並沒有歐美一些設計院校那麼有知名度。但是在我與其他留學生的交流溝通中,起碼從設施和資源的角度上來說,我並不覺得RMIT比其他歐美院校差。差別只是在於風格上的不同。比如說:歐洲設計院校更注重感覺,抽象的藝術形態表示前衛的設計風格和理念。美國設計院校會相對更加註意商業性與實用性的設計。

RMITDesigner: Rachael Louey

在RMIT學服裝,我崩潰了

而RMIT則像是兩者的一種結合——澳洲本身就隸屬英國殖民地,整體的民風習慣都有強烈的英倫氣息。而作為一個區區成立了只有兩百多年的新移民國家(在2018年最新的人口普查中顯示49%澳洲人出生在海外,或父母當中有一位出生在海外)。因此,這所學校完美融合了現代商業化和歷史文化感。

如果你喜歡個性中帶有商業,商業中增加個性的時裝設計。那麼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一定是你不二的選擇。如果你喜歡專業指導中又不失親和耐心,嚴謹把控中又給予你自主發揮的空間,同時更重要的是還能幫助你拿到RMIT的offer的老師,那麼漢藝和我也一定是你不二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