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谈论起服装设计,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英美意法,极少人会想到澳大利亚。

直到2015年BOF(businessoffashion.com)的全球时尚院校评比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的BA时装设计和MA时装设计,分别以第九名和第六名的排位名列前十。RMIT的服装才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崭露头角。那么,在RMIT读服装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呢?RMIT的教学风格又是怎么样的呢?作为一个在RMIT读了六年书的过来人,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RMIT读服装的心路历程。

01 缘,妙不可言

“我其实是准备做一个商界精英的”

最开始来土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服装设计。当时懵逼的我跟绝大多数土澳相同年纪的中国孩子一样,身上都背负着父母精心安排来澳洲学商科,未来归国做个商界精英的热切期盼。然而,也许不安分是种基因,也许单纯只是老天奇怪的安排,就在高二那年学校的服装设计特例课程,带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此我对服装设计的热情便如同洪水猛兽一发不可收拾,也彻底改变了我未来的道路。

加上青春期叛逆因子的加持,我就这样选择了服装设计这条路,义无反顾,绝不回头的那种。但是在求艺择校的路上,我还是循规滔距的选择了澳洲艺术生最向往的RMIT设为了我的目标院校。

RMIT Designer:Xiangqiao Sheng

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在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RMIT是澳洲艺术生最向往的设计院校。首先,最简单粗暴也是最现实最直观的专业排名。根据2018年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的调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以艺术与设计专业位列全球top11,澳洲top1。

其次,RMIT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服装与纺织系的主校区Brunswick校区离墨尔本市中心仅仅五六公里,四舍五入就算是在市中心的校区了。而City校区在墨尔本的位置更是繁华,相当于在上海的东方明珠上课(可能有点夸张)。而幸运的是,RMIT与一般开设了三年的BA不一样,开设了四年。第一年到第三年的课程会在Brunswick校区, 而最后一年和MA的学生将会在City校区。出色的专业能力加上令人向往的地理位置,试想谁会拒绝这样一个学校中的“吴彦祖”啊?

02 我崩溃了

“妈,这跟我想象中的大学不一样啊”

然而,人生是不可能做到每年过春节时大家嘴里念叨的心想事成的。高考艺考时我与RMIT的服装设计系擦肩而过,居然还是因为英语失利。崩溃的我冷静之后也终于面对了现实,接受了RMIT两年制的纺织品设计的Diploma学习。其实这里需要解释说明一下,也是上了Diploma之后我才了解到,Diploma学习在国内来说是一件感觉有点“奇怪”的事,但在澳洲是一件很常见的事。现在回想那两年,也是怀着感恩的心。因为比起辛酸或者说一些比较负面的情绪,这两年带给我更多的还是收获。

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入学之前,我认为的Diploma学习生活应该是课没有很多,很轻松,平时没事可以去逛逛街,代代购,上课也就是很开心的学学如何做衣服的老年退休生活。但是入学之后我就立刻发现: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之前从来没接触过面料设计,只是纯粹靠着高二那几节简单的服装特例课程产生兴趣的我,在入学后感受到了一个头十个大的压力。基本每天都在各种五花八门杂七杂八的基础课程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绘画课理论课印刷课编制课针织课面料课电脑课,像很多坨乱麻把我的脑袋塞得满满的,每天晚上累得昏倒在床上时都在怀疑人生:我特喵上的真的是一个Diploma?

值得安慰的是,如果把学校比作父母,RMIT并不是那种“把你的头按在水里逼你喝水”的那种父母,而更倾向于那种让你学半天就去实践,让你能真正把学到的知识为你所用的那种教育方式。

比如我们学校的各种实践性的合作机会以及比赛非常多,什么家具设计系合作设计工艺长椅啊,纺织品围巾比赛啊等等。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参观活动,什么参观纺织工厂,羊毛厂,在当时忙碌的我全当这类参观活动是忙里偷闲了。

13年 墨尔本围巾节参赛作品

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03 我又崩溃了

“妈,我想回家”

在两年的Diploma学科学习毕业之后,我并没有选择继续深造纺织品设计,而是选择了我的初衷——RMIT的服装设计系,也是整个RMIT最难的两个专业之一。就一个原因:深入了解一门专业后你会更清楚你要的究竟是什么,而经过两年的学习之后,我更加确认了我最初的选择。

我更着迷于以服装的形式来展现个人艺术,或者说更着迷于这种艺术表达的方式。也由此踏上了另一个艰难的学习生涯的台阶。

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结果刚入学的我又崩溃了,对,是“又”。我自以为适应了Diploma学习的难度和快节奏的课程之后就已经修炼成精了,结果我发现我又错了。所以同学们,我亲身血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千万不要听信长辈们“等你熬过这阵子就轻松了”这种话。人只要还没闭眼,就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不带夸张修辞手法的说,大一的我每天不是死在studio里就是死在图书馆里,基本每天都是凌晨才能回到家。排得满满的基础课程,还都是干货:基础打版,基础缝纫技术,服装CAD应用,服装发展史,服装面料,以及对于时装商业模式的初步学习,甚至对于时装的表现模式的学习……都是打基础的必修课程。在需要强大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强大的适应能力去吸收这些知识。

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当时我就没适应过来。印象深刻入学的第一个studio作业是老师让我们去街拍,选取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元素进行创作设计。我当时的脑袋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想法。还好,当时老师并没有苛责我,而是鼓励我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先开始去“做”,在创作的过程中再进行思考延伸。比如拼贴、调研,甚至直接上手对布料进行尝试。这些技巧都是我直到现在也非常受用的方法。

04 选课?看我心情

“崩溃后的释放”

到了大二上半学期之后,除了巩固基础的一些基本课程之外,选课就变得更加具有自主性。也不再过着睡前躺在床上感觉自己“身体被掏空”的日子。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了解到不同老师的tailoring的技巧从而选择课程,再进入自己的concept。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studio和导师。选择范围非常广泛,有男装,女装高定,针织,面料,服装结构等等不同领域。选修课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学习,从服装手绘到工业制版等等选择性非常大,只要时装设计中涵盖的内容,RMIT均能概括。

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RMIT就是这样,刚开始一年半就是就算让你累死累活也要让你360度无死角全方位了解时装设计。因为只有全方位了解了这个专业,你才能在这个专业真正摸索到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你擅长的方向,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风格。

到了大四,我们就需要整理总结过去三年学到的所有东西了。然后根据这些东西寻找一个想要延伸的灵感原点,进行思维发散,进行自己的毕业设计创作。当然,导师的选择依然没有限制,全看你自己的需求。

05 RMIT是一个混血儿

“商业与个性的娃”

也许在不少人眼中,RMIT并没有欧美一些设计院校那么有知名度。但是在我与其他留学生的交流沟通中,起码从设施和资源的角度上来说,我并不觉得RMIT比其他欧美院校差。差别只是在于风格上的不同。比如说:欧洲设计院校更注重感觉,抽象的艺术形态表示前卫的设计风格和理念。美国设计院校会相对更加注意商业性与实用性的设计。

RMITDesigner: Rachael Louey

在RMIT学服装,我崩溃了

而RMIT则像是两者的一种结合——澳洲本身就隶属英国殖民地,整体的民风习惯都有强烈的英伦气息。而作为一个区区成立了只有两百多年的新移民国家(在2018年最新的人口普查中显示49%澳洲人出生在海外,或父母当中有一位出生在海外)。因此,这所学校完美融合了现代商业化和历史文化感。

如果你喜欢个性中带有商业,商业中增加个性的时装设计。那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一定是你不二的选择。如果你喜欢专业指导中又不失亲和耐心,严谨把控中又给予你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你拿到RMIT的offer的老师,那么汉艺和我也一定是你不二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