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话故事《青蛙王子》,实际上也是启蒙成人的。

我们小时候读过不少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特别是国外的童话故事,大都是系列丛书。关于格林童话之青蛙王子,它的主题定为是:童话并不是只给孩子准备的,也是成人的故事。

在以前的社会中并没有儿童的概念,一个人只有成年和未成年两种状态。青春期也是在二战后才正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所有的人在以前,似乎是一夜之间,只经过一个成人礼就长大成人了。人类社会是经过几千年甚至上万的演化,才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如果用人的发育来比较,原始社会可不就像一个懵懂无知的儿童,它那个时代口口相传的原始故事可不就是童话吗?犹如洞穴岩画上笨拙幼稚的描绘,简单明了、直指人心。

关于童话故事《青蛙王子》,实际上也是启蒙成人的。

把简单的故事读复杂,就像把薄书读厚;把复杂的故事读简单,就像把厚书读薄。两者各不相同,但都是读书的乐趣之所在。 童话是对一切人性的最简单直接的描绘,给孩子看,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不需要成人的说教和引导,因为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暗合人性。

创世说有三类:一类是神话式的,第二类是圣经式的,另一类是童话式的。解读童话,不仅是为了寻找字句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更是寻找潜意识里的自己。童话在潜意识层面激活人性密码,无需说教,孩子们就能自己在青蛙王子中找到如何对待异性、如何遵守承诺,男女如何在互相碰撞中逐渐接纳达到鱼水之欢。

所谓天人合一,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不是就像捅破了潜意识和有意识之间的那层窗户纸,不但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么做,还知道这么做的无意识层面的源动力。即使不能立地成佛,也能让自己接纳自己和周遭世界,明晰通透,活得不再拧巴。 我们读的每一本童话故事,其实都是作者的精神浓缩和人生总结,读书就是一个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多读书是泛读,少读书是精读,关键是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是真的读懂了,而不是只读了文字。

关于童话故事《青蛙王子》,实际上也是启蒙成人的。

童话与现实世界是一一对应的,在童话中能找到矛盾和冲突,也能找到理解,在无意识中找到自我的情感对应。譬如人的两面性——神性和兽性,童话中恶毒的父母、兄弟姊妹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在文明社会里,动物性的本能被遮盖住了。《灰姑娘》——同胞之争,《白雪公主》——母女之争,《青蛙王子》——异性之争。 公主把青蛙狠狠地扔到墙上变出了王子,是《青蛙王子》这部童话的决定性瞬间。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狠心。就像分床,如果母亲不把孩子扔出去,孩子永远也不能独立,永远都是一只黏糊糊、脏兮兮丑陋的青蛙。 公主一开始独自一人走入森林,代表了女孩成熟之后的自我依恋,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区隔、分离。第二步是承受考验,第三步是在以国王为代表的神性、社会性的自我约束下,男女互相渗透,长大成人。 金球代表了自成一体、女性自尊、自重、自珍的品质。

关于童话故事《青蛙王子》,实际上也是启蒙成人的。

青蛙王子是一个活灵活现的青春期男孩的形象。小时候的男孩乖巧可爱,是王子。长大之后的男孩,英俊潇洒也是王子。就是中间的转变阶段,男孩被巫婆代表的神秘自然力量,变成了叛逆、不可理喻、丑陋如青蛙一样的怪物。 青蛙很丑,令人讨厌,也代表了原始的状态,而真相往往是残酷和丑陋的。青蛙由蝌蚪变成,从水生到陆生,既有人的象征,又有性的象征在里面。 后面的铁亨利部分,显得很突兀,如果独立成另一个短篇童话,效果也许会更好。这也充分说明这个版本的童话更原始,更少后人刻意雕琢的痕迹。 铁亨利更像是代表了青蛙王子的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为孩子的苦难而揪心、纠结、痛苦,为孩子最终的成长而欢呼雀跃。 孩子读童话能够在无意识层面得到压力的释放,原来童话里还有比我更坏的人,恐慌得到舒缓,焦虑得到放松,心中不再有郁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