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宣漢人羅思舉 從「盜賊」到將軍


「歷史記憶」宣漢人羅思舉 從“盜賊”到將軍

羅思舉

他出身農家,家境貧寒,卻憑藉聰明勇敢和一次次戰功,成為名震朝野的將軍;他晚年寫年譜,直言不諱地如實記述生平,曾參加過會黨、做過盜賊,坦坦蕩蕩地把發家史毫無保留地告訴世人;明末戰亂,成都文殊院舊佛院被毀,傳說他任四川提督時,募款大修,文殊院石幢上刻有他的名字,如今因風化看不清了……他叫羅思舉,一生充滿著濃厚的傳奇色彩。

年幼時惹事生非 長大後闖蕩江湖

羅思舉(1764年-1840年),字天鵬,清朝時四川東鄉縣普光寺人(今四川宣漢縣普光鎮)。父親叫羅文才,像先輩一樣務農為生,家境貧寒。夫人符氏生了多個兒子,但夭折了不少,最後活下來4個。排行第二的,就是羅思舉。羅他出身農家,家境貧寒,卻憑藉聰明勇敢和一次次戰功,成為名震朝野思舉6歲時,羅文才去世。符氏獨力拉扯4個孩子,實在是太窮了,家徒四壁,吃了上頓沒下頓。

俗話說:“飢寒起盜心。”人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為了生存,難免會做出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來。年幼的羅思舉,因雞鳴狗盜之事到處惹事生非。族人對他很是忌恨,據說曾多次想用族規把他給活埋掉,免得給羅氏一族惹上官司。

其實,羅思舉是個很聰明的孩子,8歲的時候,家裡曾把他送到私塾讀書。結果,他能把老師教的文章背誦下來,但就認不了字。老師為此責備他,他就設法捉弄老師和同學。老師為此數說他道:“小小年紀,作孽出人意外。今後長大成人,如果學好,定能顯親揚名;如果不學好,必至披枷帶鎖。”

1778年,當地大旱,第二年又鬧饑荒,民謠唱得很是悽慘:“戊戌年前起,爛田乾透底。甑蓖問筲箕,何曾見顆米。”羅思舉帶著幼小的弟弟逃荒到外地。17歲時,他認為種地打柴沒有出頭的日子,就到陝西終南山去拜師學藝了兩年,學得一身好功夫,身手矯捷,在屋頂能像在平地一般飛快跑動。

學藝歸來,犯有前科的羅思舉被族人多次陷害,心灰意冷,由此開始闖蕩江湖。在陝西時,他在荒郊野外患上疾病(另有一種說法是,他因為盜竊被縣令杖責後丟在野外),掙扎著來到一戶人家屋前,得到一個老大娘的救助。老大娘說:“你來時,我正做夢,夢見老虎蹲在盤上。看來,你不是一般的人。”

大娘的話,讓羅思舉萌發了要出人頭地、建功立業的想法。但僅有想法是不夠的,還得有機遇。有了機遇,還得要抓得住才行。羅思舉懷揣著這個想法繼續闖蕩江湖,這一闖,又是多年。

加入團練戰義軍 縱火焚營入仕途

嘉慶丙辰元年(1796年),繼湖北白蓮教首舉起義大旗後,王三槐等人在四川東鄉縣桃花場(今宣漢縣桃花鄉)蓮池溝也發動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六七千人。

這一年,羅思舉已經30多歲了,還在陝西四處漂泊,窮困潦倒。聽說家鄉白蓮教舉義後,他認為亂世出英豪的機會到了,就星夜從陝西趕回羅家壩,參加了普光寺張家壩的團練武裝。

王三槐等人率軍在鳳凰寨活動,川北鎮潼川營遊擊羅定國帶領400多清兵駐紮在清溪場堵截。兵少將寡,羅定國不敢貿然行事,就派團練武裝前往圍堵義軍。羅思舉主動參戰,表現突出。戰鬥結束後,羅定國得知團練武裝中居然還有這麼一個能人,就把羅思舉收編在麾下。

「歷史記憶」宣漢人羅思舉 從“盜賊”到將軍


東鄉縣內外白蓮教紛紛起義,與王三槐等人遙相呼應。羅定國率領清軍駐紮在清溪場,力量相差太遠,無計可施,就召集手下人商議對策。羅思舉站出來大膽自薦說:“他們剛剛起事,看到我們沒去圍剿,一個個驕躁狂妄。這正是我們的好時機,我們可以用火攻。請給我500人,給鄉勇(清朝用兵時臨時招募的輔助部隊,非正規軍)都行,我願意去打前站。”有人反對,覺得太冒險。羅定國權衡利害關係,最終沒有答應羅思舉的請求,但十分欣賞他敢說敢做、義無反顧的氣概。

羅定國後來覺得羅思舉的想法有一定可操作性,就給了羅思舉數十斤火藥,讓他前往義軍營中縱火。羅思舉隻身攀上清溪境內的四望山,趁著天黑,一路向義軍聚集地峰城潛去。他先後穿過36道關卡,凌晨二更時分,抵達義軍營帳,將火藥、引線分埋在帳內外。不久,義軍營中四處火起,一片混亂,互相踩踏,死傷無數,最終無法聚守峰城,朝南壩場而去。

羅思舉縱火焚營,以一人之力趕走數萬義軍,立下大功,聲震川東。羅定國欣喜萬分,命他統領鄉勇。制軍(明清時期對總督的稱呼)英善聽說後,賞給羅思舉行營七品頂戴,隸屬於八旗副都統佛住。

羅思舉由此進入了加官晉爵的仕途之路。

紮營設計誘義軍 配合清軍打游擊

川東白蓮教不斷起義。徐天德在達縣亭子鋪起義後,劉學書在東林場起義響應,兩部會聚在亭子鋪。清廷調遣重慶鎮總兵袁國璜從湖南帶兵回川,袁國璜率500人駐紮在牛背山(今宣漢縣東林鄉境內)。陝安鎮總兵何元卿,也領兵抵達七里峽土地埡(今宣漢縣七里鄉峨城村境內)。徐天德分兵5路出擊清軍,把袁國璜、何元卿幹掉。

王三槐見時機成熟,突破清溪場的清軍防線,駐紮在觀音巖(宣漢縣城南門河對岸),與徐天德互為犄角,窺視東鄉縣城。

羅思舉等人此時已從清溪場退守縣城,他建議佛住深挖城壕,加強戰備。但佛住認為縣城城高牆固,只要堅守不出,就可自保,不聽羅思舉的建議。羅思舉很是失望,投奔率軍駐紮在方山坪的縣令劉清。

除夕夜(1797年1月7日),義軍涉淺水過東林河繞至火石嶺,一舉攻克縣城,殺了佛住,開創了川東白蓮教義軍攻城略地的先例。

川東白蓮教義軍震動朝野,陝甘總督宜綿奉詔入川總統軍務。宜綿派軍縱火圍攻東鄉縣城,義軍棄城而去,退到清溪場。甘肅鎮總兵索費英阿星夜來援,數仗皆敗,節節失利。

劉清向索費英阿推薦羅思舉。羅思舉主動請纓,率一萬多清兵、鄉勇,繞道老君場,經萬古樓、金巖關、窗子巖、劉家溝,在大團包平壩紮營。營外四周佈置3道鹿角柵欄,外面深挖寬2丈8尺、深1丈2尺的壕溝,溝內埋掩火藥1000包,填塞蔑條、竹木,連好引線。羅思舉又命人在營後20裡處建一營卡,以備退守。

義軍向大團包進攻,羅思舉堅守不出。義軍以為羅思舉膽怯,逼進營地。羅思舉命人點燃火藥,義軍損傷數千人。索費英阿趁勢趕來,佔領整個戰役的制高點,截斷義軍首尾。

1797年3月2日晚上,大雨傾盆,宜綿命人扎筏強渡中河,突破清溪口義軍的防線,包圍義軍指揮系統所在地金鵝寺、冉家埡口。

兩軍相峙到4月,清軍5路逼近冉家埡口。羅思舉率鄉勇猛攻義軍大營。這一戰非常激烈,清軍攻陷冉家埡口,義軍損失慘重,分路突圍。

宜綿見義軍元氣大傷,決定恩威並用收服義軍。宜綿派劉清前往招降,王三槐帶兵前來假降。宜綿斷定義軍不是真心投降,叫羅思舉帶鄉勇埋伏在雙廟街附近。王三槐進入清軍營中,感覺事情不對勁,連夜帶兵逃跑。跑到雙廟場,進入羅思舉的埋伏圈。幸虧義軍援兵趕到,王三槐才奮力衝破埋伏。

後來,羅思舉率鄉勇利用熟識地埋的優勢,配合清軍展開遊擊作戰,使義軍損失慘重,又立大功。經宜綿等人保奏,嘉慶帝賞賜羅思舉戴藍翎並千總銜。

「歷史記憶」宣漢人羅思舉 從“盜賊”到將軍

羅思舉故居


力挽狂瀾立奇功 受封爵位成貴族

由於白蓮教義軍實力強大,清軍節節失利,損失慘重。羅思舉利用所率鄉勇熟悉當地的優勢,在觀音山、大青山、新店子等戰役中力挽狂瀾,屢立奇功。嘉慶帝聞訊十分歡喜,再次賞賜他花翎頂戴。

憑藉著一次次戰功,羅思舉在獲得“蘇勒方阿巴圖魯”的同時,也得了一次次升遷,先後升任參將、總兵、提督等職,乃至被賜雙眼花翎、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一等輕車都尉是一種爵位。清代的輕車都尉是外姓功臣與外戚的爵位稱號,不是實職,位於爵位的第6位,居於“公侯伯子男爵”之下,並與以上爵位一樣都分三等。一等輕車都尉屬於正三品,二、三等輕車都尉則為從三品。

1840年春,77歲高齡的羅思舉赴荊州與兩湖制軍商議公事。途中患上風寒,醫治無效去世。道光帝對他賞加“太子太保”銜,諡“壯勇公”、封“振威將軍”,免去任內一切處分,頒發祭文,飭令四川藩庫撥銀安葬。同年秋天,羅思舉的兒子羅本鎮扶櫬歸川,卜葬於東鄉縣老君場筆架山下白花坪祖塋。

羅思舉出身農家,家境貧寒,一介平民,戎馬半生,靠戰功起家,在貴族當權的清朝,憑藉聰明勇敢和一次次戰功,官至提督,獲得“一等輕車都尉”世職(清時漢人官員中實屬少見)。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受兩朝皇帝重用,光耀祖宗三代。這在當時,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提督任上做實事 傳說重修文殊院

羅思舉還給後人留下了不少逸聞趣事。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傳說羅思舉曾為成都文殊院出頭募款修廟。

成都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成都市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文殊院的網站介紹說,文殊院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朝時改稱為信相寺。《成都縣誌》記載,明末,信相寺毀於兵火,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尚存。清康熙20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古杉之間結茅為廬,苦行修持。人們常常在晚上看到火光影輝空中,依跡尋至慈篤修行處,認為是文殊菩薩應身,後將信相寺改名為文殊院。

吳世先主編的《成都街名的來歷大全》一書中說,羅思舉任四川提督時,募款大修文殊院。他出頭立化緣簿,募款修廟,先捐銀10萬兩,官紳跟著解囊,募捐了數十萬兩銀子。大雄寶殿有48根大石柱,是從淮州(金堂縣淮口鎮)運來的。因城門窄狹不能通過,還把城牆拆開一個豁口,才得以運進城內。石柱頂端刻有“羅思舉捐助”字樣,如今因風化看不清了。

「歷史記憶」宣漢人羅思舉 從“盜賊”到將軍

「歷史記憶」宣漢人羅思舉 從“盜賊”到將軍

但有人指出,根據文殊院興建及歷年擴建的經過,以各項記載並以實物為旁證,說羅思舉募款重修文殊院是沒有依據的。當時重建文殊院時,曾得到當地駐軍首領的大力支持,住持本元悟超曾參與過起義活動,由此引發人們的傳說猜測,說支持他的駐軍首領是羅思舉。 但不管怎麼說,羅思舉在任四川提督時,的確做了不少實事。他在老家普光寺街,修建了有40多間房屋的文昌書院,即今天宣漢縣普光鎮中心校的前身;還在太平鐔子峽、梭板洞等處修建鐵(木)橋3座,在太平觀音峽、達縣亭子、重慶安樂硐、棲流所等地修建義冢等。

修宅置地顯風範 金盤羅姓成望族

羅思舉年輕時,曾數次犯案。《清史稿》記載,他功成名就後,與他人談及年輕時的所作所為,一點也不忌諱,有什麼就說什麼。他曾發公文檄告給川、陝、鄂等犯過案的地方說:“你們以前要抓捕的盜賊羅思舉,現在已效力國家,你們可以銷案了。”

羅思舉因戰功受到嘉慶帝的召見。嘉慶問他:“哪個省的兵最精良?”羅思舉發現這個問題實在太不好回答了,不管回答哪個省,都要得罪人。他靈機一動,回答道:“只要將帥好,手下的兵自然就精良。”後來,道光帝接見羅思舉,問他:“你是怎麼讓大家明白賞罰的?”羅思舉答道:“進一步,賞;退一步,罰。”道光帝對他的回答,大為滿意。

羅思舉在重慶任總兵期間,宣漢有船順江而下,被重慶人拒泊碼頭,有人找到羅思舉。羅思舉聽後大怒,從總兵衙門騎一快馬,急馳到江岸,將馬鞭扔在地上說:“以此地界為州河來船停泊之地。”從此,重慶長江岸邊的千廝門碼頭,就成為宣漢船泊停泊的“飛地”。宣漢、達州的船工、商賈無不歡心鼓舞,清溪白酒遠銷重慶。

羅思舉又在重慶由家人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清溪茶館,門上親書楹聯“清溪龍泉水,九頂雪眉茶”,利用宣漢船幫長期用大缸裝送清溪礦泉水,泡宣漢名茶。從此,清溪泉水和宣漢名茶譽滿巴渝。

「歷史記憶」宣漢人羅思舉 從“盜賊”到將軍


在羅思舉的故鄉,今四川宣漢縣,其人其事更是為當地人口口相傳,特別在普光、老君、南壩等地,鄉人直呼他為“羅大人”。宣漢縣城曾有羅公祠,清光緒年間專為祭祀羅思舉而建。上世紀50年代因建糧食局,羅公祠被撤。祠內供有一把大刀,傳說是羅思舉生前所使武器,後來不知下落。

羅思舉中年得志、官場發跡後,先後娶了5個妻妾。因羅思舉獲世職,一家上下,無論男女,都有封號。羅思舉在老家買田置地,修建豪宅,取名“宮保府”,又修建羅氏宗祠,盡顯大家風範。

羅思舉子孫中的長子,均襲世職兼一官半職,直到清帝遜位。他的嫡子孫如今生活在開江縣回龍、長田一帶,宣漢縣普光鎮的羅姓,是他的族人。

在羅思舉的主持下,他所在的金盤羅姓編寫族譜、追根溯源,統一了20字的字輩:“鎮材澤興元,建章廣盛傳。東太達承永,新紹起俊賢。”當時,金盤羅姓因羅思舉成為東鄉縣的一大望族。

金盤羅姓的稱謂有個說法。明洪武初年,原住湖北的羅姓先祖4兄弟,除老四外,其他3兄弟入川。擔心年久無證,4人把先祖遺傳下來的一個金盤,打爛分成4塊,四兄弟各拿一塊作為傳家寶,相約“後有金盤相合者,即是一脈”。後代子孫歷代修譜,都命名為《金盤羅氏宗譜》。這支羅姓入川至今已有600多年,子孫有4萬多人。

「歷史記憶」宣漢人羅思舉 從“盜賊”到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