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惠城之美|历史印记——杨坤如的将军第

汝湖水苑村

低矮平房中矗立着一对高大碉楼

围墙里是中国传统风格的青砖瓦房

碉楼高三层,青砖砌至屋顶

有明显的防御功能

发现惠城之美|历史印记——杨坤如的将军第

庭院大门楼非常气派

但墙壁上几条裂缝让它显得岌岌可危

瓦房墙壁上的灰雕依然精美

正门门框以麻石条砌成

上方还有一块雕刻精致的木雕

发现惠城之美|历史印记——杨坤如的将军第

院落前面和左侧各有一方水塘

这块风水宝地的主人

便是粤军名将杨坤如

杨坤如,在惠州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绿林出身的好汉,曾是陈炯明麾下一员猛将。1923年,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后,滇桂联军奉孙中山之命攻打惠州,驻守惠州城的就是杨坤如率领的第六军。两年间面对滇桂联军的两次围城,杨坤如率部死守,他作战殊勇,使联军战术无法施展,让惠州城内的百姓避过掳掠之灾。坐镇洛阳的吴佩孚闻报,以北京政府名义褒奖杨坤如二等文虎勋章。

杨坤如这只“文虎”确非浪得虚名,当年惠州城虽然几经困守,但社会治安良好,杨坤如常不带警卫独自一人出街,便装斗笠于城中无人不识。惠波楼是府城最负盛名的茶楼,杨坤如是这里的常客,他的行踪被联军侦悉,有一天中午他正在楼上饮茶,联军突然开炮轰击惠波楼,茶楼被炸毁一角,伤了几个茶客,楼中一时大乱,东家与客人争相奔逃,而杨坤如却从容端坐楼中,饮茶如故。

发现惠城之美|历史印记——杨坤如的将军第

战局安定下来后,杨坤如也附庸风雅,学着文人雅士在惠州西湖挂上自己的作品。他托请远在北京的前清进士李绮青替他作一副对联,自己写好挂在百花洲。对联写道:“何时解甲归锄菜,特地偷闲为看花”。然而,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再取惠州,血战三日后破城,杨坤如负伤逃往香港寓居,直到1936年夏天病逝,他也没能实现解甲归田的夙愿。

杨宅的两座房子共用一个大门,瓦房和碉楼之间有小巷相通。瓦房有些像四合院,中间有天井。两座碉楼虽然壮观,但已没有楼板和屋顶,只剩下四面墙,碉楼高处的外墙长了几棵小树,树梢和墙角成了鸟儿筑巢的好地方。从依稀的墙角线可知楼板的大概位置,每层楼都开有小窗,每个房间外墙还设有枪眼,可居高临下对房屋四周及瓦面进行监护,有防御入侵的功能。房屋下半部分是夯土墙,有些地方高度超过二米,夯土筑墙不怕外人挖墙角,同样也具防御功能。瓦房先于碉楼修建于清末,碉楼则应该是民国时建成。

发现惠城之美|历史印记——杨坤如的将军第

这所曾经风光无限的将军宅,如今却沦为废品堆放场,屋内外堆满了旧塑料和废铜烂铁。附近住户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说不出这房子的主人是谁,只知道是个“土匪头子”。碉楼旁边有一间红色的小瓦房就是杨氏宗祠,左右对联“弘农世泽,清白传家”。杨家三个儿子中,杨坤如排行第二。村里老人说,以前故居里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现在没有了。解放后,杨坤如故居被当地政府接管,成了生产队仓库和牛圈。到1980年代中期,房子才还给杨家人。原来楼房的屋顶是没有塌的,有一年小孩放烟花引起火灾,因为屋顶的水泥板里面没有钢筋,仅靠木梁来支撑楼板,大火将木梁烧掉,屋顶也就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