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無人機產業鏈發展太慢 整機企業很難起來

經歷無人機元年的資本熱潮後,2017年無疑是無人機企業普遍難熬的一年。投資乏力、技術雷同、市場不成熟,這些現實的難題也導致很多無人機企業產品定位模糊。

與之形成“呼應”的,是產業鏈發展的緩慢,讓整機企業一直身處尷尬境地。對於這些目前面臨的實際難題,有沒有破解的方法?2018會好嗎?

按技術熱點投資的時代已經過去

對於無人機行業而言,2017年普遍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北航無人駕駛飛行器設計研究所工程師楊炯則直接稱2017年為“寒冬”。在他看來,無人機行業普遍缺錢已經是一個毋庸諱言的事實,這個殘酷的事實是否能在2018年轉暖現在還不好說,但他認為如果轉暖,也會換一種方式:資本不會像原來那樣,按技術熱點來投資了。

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從2015年到2016年,大量的按技術點投資現在已經被證明,在無人機行業裡,其實是失敗的行為。楊炯說,那個時候,一個公司一旦說發明了什麼新技術、有多少專利、有多大前景和市場,就會吸引到投資。然而這種投資的結果卻是,絕大部分都沒有出得來。

“2015年就有人號稱專做無人機人臉識別,從民品的角度看,這事不難,攝像頭照到人,可以識別出人臉來。但實際上放到飛機上能識別出來嗎?很難,因為飛機在天上飛,首先是動的背景,第二是有震動,圖片不清晰。單是這兩條就滿足不了。”然而就是這樣的技術,當時在跟資本接洽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讓資本相信其美好的前景。這是在所謂無人機元年時,站在風口豬都可以飛的時候資本的邏輯。

在見證無數資本“前輩”被拍死在沙灘上之後。現在的資本策略早已改變,按技術投資早已讓位於企業的組成、團隊靠不靠譜,楊炯說,那個只要宣傳擁有什麼新技術,資本馬上就會到來的時代已經過去。

與資本“理性”少有露面相對應的,是無人機企業在產品定位上的不確定。

宇辰網記者在採訪部分工業級企業或者以前做消費級現在做工業級企業時瞭解到,他們之中很多企業都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找不到發力點。以至於目前只能採取廣撒網的方式,比如測繪、警用、安防……什麼都做。之所以會如此,楊炯說道理很簡單,因為無人機行業高度依賴設備,“飛機是一個木桶效應,有一個短板,整個性能全上不來。”最簡單的就是電池,電池續航上不來,所有人做出來的東西都相差無幾,你做出來的飛多長時間,我做出來的也能飛多長時間,大家不可能有突破性進展,而沒有突破性進展就意味著你找不到發力點。“如果我今天出一個新東西,你的飛機飛好了。我也可以用,也可以飛好。大家就一樣,沒有區別。”硬件如此,軟件也是一樣,楊炯說,其實無人機相關的軟件也就那些東西。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硬件具有高度依賴性,軟件又沒法發力,而一個產品無非就是硬件和軟件。“所以現在大家拼的是什麼,拼的是體系誰靠譜,誰能拿到標,誰能賺到錢誰就是老大。”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客戶也開始越來越精明,對無人機的認識越來越清楚了,所以掙錢越來越難。“資本不好拉,客戶錢不好賺,怎麼辦?就是現在所有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楊炯說,現在不少無人機企業,要不就不幹了,要不就趕緊出手,先做點樣子,提高自己的價值以後把它賣掉。“賣掉還錢,度過這個冬天。”在他看來,屬於無人機企業的這個冬天會很平緩,即使好轉,也不會一下子就返回到春天的地步。

經過無人機元年的洶湧而入,資本已經發現無人機市場不是普通的民用產品市場,並不是只要拿錢就能推動,所以資本方就會比較謹慎,相應的返回去的步子也會比較慢,“這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楊炯說,對於很多搞飛行器的公司來說,如果三年拿不到投資,就只剩下死掉。

行業巨頭越來越好產品越來越一致

與投資的乏力相比,技術乏力也是無人機行業面臨的大問題。

楊炯直言,實際上市面上絕大部分搞無人機的公司其實是沒有什麼技術的。他所說的技術,不是你也會我也會的類型,而是我會的你不會,這樣的東西才叫技術,才有價值,也才能換來資本,然而實際上中國絕大部分無人機公司其實都處在同一條線上,說白了都是攢的,這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楊炯說,儘管好多公司都宣傳自己具有自主研發的能力,但其所說的研發別人可能也有,甚至連產品線都可能是重疊的。產品的高度相似,是整個中國無人機行業的問題。楊炯說,實際上在產業鏈的上游,但凡搞一點技術的公司現在都活的非常好,比如做電調電機電池的幾家龍頭企業。“一個行業要發展,它的產業鏈必須先行。產業鏈都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整機企業怎麼起得來?”在他看來,正是因為無人機產業鏈到現在都沒有起來,使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直接導致在做無人機的時候,用的都是那幾家的電機電池電調,出來的東西自然沒有差異性。在這個產業鏈之中,儘管有其他廠家都在模仿那幾家成熟企業,但沒法達到他們的水平。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要做整機,除非為了降低成本,否則用的都會是那幾家的東西。

模仿者水平太差,也直接導致資本的不看好,因而也就無法提高自己的大規模生產能力,難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螺旋槳為例,市場上高一點的一隻可以賣到2700塊錢,幾乎跟小米的高端手機一個價錢,但技術的複雜程度營銷成本其實並不高,但就是這樣供不應還求,原因在於沒有競爭者,“你就可以想想產業鏈差到什麼程度。”楊炯說,螺旋槳最大的一筆花費在於前期設計,沒有人注資,企業就沒法設計,電機電調也是這樣,前期FOC最重要的就是匹配,其實也就是幾組數而已,但這幾組數要花費很多的錢和精力,要有專業的人進來。拿不到投資的部分廠家就不會去做,其產品也就沒有創造性,沒有差異性,而那些有投資的廠家因為可以投入研發,就一直繼續有錢,成長為行業獨一份,以至於想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

產業鏈發展太慢,跟不上,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楊炯說他希望資本把目光轉移一下,再扶持幾個企業跟那些行業巨頭競爭,逐漸把產業鏈完善起來,讓價格降低,這樣一來搞整機的企業才會有更多的選擇性,最終也才能出更多的差異化的產品。一旦市場上全是這幾家的產品,也就意味著整機企業做出來的其實一樣,以很多搞工業無人機的企業做出來的一米六的大六軸為例,就是跟某家上游企業的產品息息相關,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就是它在引領市場。“我們要讓飛機飛一個多小時,它是獨一份,大家都想飛機飛一個小時,就得用它們的產品,所以大家的飛機其實是一樣的。”

這種因為產業鏈太差導致的大家產品高度一致還表現在,只要看到你出了新產品,同行看一眼就知道上游又出新品了,馬上也可以去買來。對於大多數無人機整機廠商來說,它們沒有買斷對方新品幾年的經濟實力,大疆因為資金雄厚,經常可以這樣做。而且其在產品品控、裝配、調試、售後上,已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個性化的產業鏈,這條產業鏈也保證了它自己產品的差異性。與其它企業不同的是,大疆並不找大家都找的那幾家上游企業,而是找更小的廠家,用嚴格的品控來保障產品質量。這種自己控制自己產業鏈的企業,國內找不出第二家。

專業無人機的價值成了阻礙它普及的主因

與投資乏力與技術雷同相比,客戶方的不成熟也是無人機行業很現實的問題。

某種程度上說,客戶方的不成熟跟生產技術的不成熟有著很大的關係。

楊炯說,因為使用者本身對產品瞭解有限,導致需求千變萬化,這個千變萬化反過來會導致科研的困難,就像個惡性循環。要解決這個惡性循環,在他看來只能通過提高需求方的素質來解決,“有一個詞彙,叫市場需要教育。”楊炯說,這個教育的成本非常高,誰來擔負這個教育成本,也是個很難辦的事情。“在市場初期,應該是有個高容忍度和高利潤階段,因為做的東西有剛需,就能容忍它一定的缺陷,而且還能出比成本高很多倍的錢,等於出錢買有缺陷的產品,每一個產品初期應該都有這麼一個階段。”楊炯介紹說,但是無人機領域現在看來並沒有這個階段,這違反資本發展的基本規律。事實上,之所以沒有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市場被壓得太低了,比如說植保,因為“互聯網思維”,已經被壓得太低,直接把這個階段跳過去了,這也是互聯網思維對無人機行業造成的傷害。楊炯說,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就是我一開始投資,把這個階段跳過去,這樣其他的同行就可能會死掉,因為大家拿不到利潤,但是我用投資來彌補這個利潤,大家死掉之後,自己就會變成一家獨大。但實際上因為無人機整體技術的不成熟,也變不成一家獨大,因為即便是再砸錢,出來的產品跟大家其實也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無論是飛控和動力系統,還是電池的發展,大家都是同步的。資本為什麼會爆冷,其實也跟想明白了這些情況有關,那就是互聯網思維不適用這個行業。但互聯網思維的後遺症可以說貽害無窮,以前砸過的錢已經使這個市場的利潤下來,用戶已經不接受高運營狀態,而隨著這兩年資本的冷落,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就變得很困難:資本的撤出和客戶只接受低利潤疊加在一起,整個市場必然非常困難。

這個情況,在整個2017年整年基本上一樣。“一出去招標,就會發現都是成本價,以前大家定的價格,不會再漲上去了。比如植保,一畝10塊錢就是10塊錢,8塊錢就是8塊錢,6塊錢就6塊錢,不會因為你今年困難就給你一畝20塊錢,作為企業,會突然發現投資沒了,需要市場的利潤來養活自己,但是在市場裡賣飛機也賺不了多少錢,不賣飛機更困難,所以就是大家手裡都缺錢。”

除了植保方面,其他的領域也不樂觀,楊炯說,有些用戶,像電力、警用,買到產品發現並不好用,要讓他們接受也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大一點的招標無人機,所含的系統很多,一般客戶還會要求培訓、要求7×24小時服務,這種要求會提高整個系統的價格,整系統招標幾十萬的量級。”而一旦這些東西下來,像公安、安防、防火這樣的國家部門採購之後,就是國有資產,一旦摔機,就是國有資產的損失,這就給實際使用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很多招標而來的飛機都處於擱置狀態,領導來檢查的時候,擺一擺飛一飛,平常不用,之所以這樣,只有一個原因:價值太高。“專業無人機的資產價值,成為阻礙它普及的最主要因素。”楊炯說,說白了就是買得起摔不起,但是這個行業的飛機也還沒有達到買了就不摔的程度,因為影響一架無人機有各種因素,不光是飛機,還有風、障礙物、還有遮擋、無線電干擾、磁場干擾,這些東西都可能會讓飛機炸機,這些跟產品質量沒有關係,但炸機的責任實際上是使用者負擔,這是不對的。楊炯說,政策層面上應該專門針對這類商品制定特殊政策,比如廠家後期可以有維修費用包含在裡面,可以恢復這個飛機的狀態,比如飛機損傷了,損傷率達到多少,怎樣處理,資產怎麼清算,這些東西都沒有針對這類特殊商品制定相應政策,“還是拿它跟計算機一樣,跟擺在屋裡的傢俱一樣去核算,這是不適合這種商品的。”楊炯說,其實這件事情企業方也無法承擔,唯一隻有一個辦法,就是走保險,但是無人機保險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跟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