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晓帆83


许多人在散步或者跑步的时候 累了喜欢在路边坐一坐,经常看到一些遛弯的人,走累了,就坐在路边,喝口水,擦擦汗,看看风景,瞧瞧别人的运动情况。其实这种找个路边,席地而坐的休息方法其实是不妥当的,对身体也不好,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休息地点时有一条原则,就是“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而这其中,蕴含着不少的养生之道。

冬季天气寒冷,气温比较低,而石头具有比较强的导热性能,石头的实际温度比气温要低很多,坐上去特别凉。虽然冬天都穿着厚厚的衣服,但也难抵御这样的寒气。中医认为,冬季的养生应该以保护阳气,祛除寒邪为主,如果冬天坐石凳,容易损伤阳气,特别是老年人,坐石阶 石凳容易风湿,感冒。

而到了夏天,气候不稳定。一会儿出大太阳,一会儿又雷阵雨。室外的木制椅凳,经常是雨淋风吹,木材的吸湿性很强,虽然看起来表面是湿的,但太阳晒着,坐上去,湿气往外发散,很容易侵袭人体。坐久了,会有皮肤病,关节炎等。

除了这些,公交车站旁的木凳,还有铁栅栏,金属材质的椅凳,上了年纪的人还有患有风湿等疾病的人都不宜久坐,如果外出时间长,确实中间要找地方歇歇脚,那建议随身带一个棉质的坐垫,起到隔湿防寒的作用。休闲健身是件好事,千万别因为休息方式不当,引病上身。


药事健康


冬不坐石,指的是冬天不能坐在太阳晒过的石头或石座椅上。冬天到了,石板被晒得热烘烘的,这时候会有很多人出来晒太阳。坐久了,会长疮生疝。



冬天的石头有传导性,也十分寒凉。冬天坐在石凳上,可能会凉气入内,这样轻则新陈代谢失调,重则会导致前列腺,尿道系统感染。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容易引起尿频,尿急。久坐也会出现关节痛等症状。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意思是冬天万事万物都进入冬藏状态,人也要避免阳气损耗,注意防寒保暖。


古人说的“夏不坐木”与湿气相关。



《养生论》上说,禁湿地卧并穿湿衣。


夏天,很多人喜欢游泳,衣服打湿了也不会在意,因天热易干,素不知,冬病夏藏,在不在意时,衣服上的湿气在蒸发时,有一部分巳经入内,形成隐患。

入夏以后,气温升高的同时,雨水也增多,公园里,长亭边,一场大雨过后,那木凳,长椅看起来份外干净。

太阳一出来,很多人就喜欢在这儿聚聚,打打牌,唠唠嗑什么的。看起来非常惬意的一件事情,却很容易出事儿。


前不久,前院的张大爷关节疼痛不止,他怎么也不明白,自己天天坚持散步,没事儿的时候就在公园里下下棋,也还打打太极,很健康的生活方式,怎么就得关节炎了呢?更纳闷的是,老伴居然染上了湿疹,一到夏天,脚和腿上没有一块好皮肤,皮肤痒起来恨不得将脚与腿剁了。

原来与他们二老经常在公园里坐坐有关。尤其是下棋,一不留神就是半天。久而久之,病就潜移默化了。


夏天虽说气温高,但空气湿度也大,木质品有吸附功能,太阳一晒,表面上看起来很干爽,实质上有看不见的潮气散发出来,被人吸收后,就容易生病。

这是因为湿气过重,湿气容易伤脾,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温气进入体内后易引起血液循环不畅通,从而易得痔疮。还容易引起皮肤病和关节炎等。

现在夏天到了,有书君温馨提醒不可贪冷饮,要食之有度,空调不可开得过低,以免湿邪入侵哦。

古人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确实有缘由有一定道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为了自身和家人健康,还是顺天地阴阳,养好精气神,安安乐乐过好每一天。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养生文化更是如此,就连坐下歇息的地方都要有所讲究。都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句谚语到底有何科学依据呢?又有什么措施,能减少坐木凳、石凳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中医师邓葵兴。

邓葵兴表示,“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句谚语不无道理。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来的“邪气”入侵人体时,人就会生病。之所以说“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季五行属火,而木又会生火。当人坐在木凳上,会受到盛大的阳气或火气冲犯,这无疑是火上添油,会造成人体的阳气过盛。加上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质椅凳由于长期经受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干燥的,但经太阳一晒,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人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皮肤病、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问题。

而“冬不坐石”的原因也与前者相似,因冬季气候寒冷,而石凳偏凉,老人在寒冬中坐于寒凉的石头上,会导致人体被“寒邪”所伤。当寒凉之气传导侵入人体之内,就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容易伤害肾脏,加重类风湿疾病,还易发头晕、心慌、气短、乏力等病症。另外,古语亦有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如果人体在冬天被寒气所入侵,寒气会在人体内潜伏起来,到了春季必然会表现为“温病”。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句谚语形象地表述了湿寒之邪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同时也告诫我们要远离湿寒的环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邓葵兴说。

垫子能隔寒热挡湿气

其实,不光是冬夏两季,不论在任何季节,老人都应尽量不要长期坐在木凳或石凳上。有别于放置在室内的凳子,公园内露天放置的木凳和石凳,无时无刻都在吸收来自自然界的湿气。如果老人长期坐在上面,夏季会容易加重湿热的症状,冬季又会加重寒湿的问题,对健康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但老人也不必闻“凳”而色变,只需要在坐木凳或石凳前,在上面铺上一层棉垫,就可大大减少外界“邪气”入侵人体的机会。邓葵兴认为,老人外出锻炼时,可随身携带一个棉垫,以起到阻隔寒热之邪及湿气的作用。即使是坐在树根、栏杆、楼梯等地方,也应该要使用垫子。

另外,老人坐下休息时,最好找个有靠背的椅子,这样可以大大缓解腰背部肌肉的不适感。有条件的话,若能再加上一个垫脚的小凳子,则可有利于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减少下肢水肿的问题。

老人报记者 陈晓琨 通讯员 锁卓琪


大洋网


老人们常常告诫年轻人“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其实这是养生保养的小常识,很实用,万万不可忽视,不听老人言怕是要吃苦头的。

“冬不坐石”是说冬天千万不要坐在户外的大石头上。石头在冬天十分寒凉,如果在户外的石头上久坐,那么寒气会侵入身体,造成阳气受损,容易导致新陈代谢失调,尤其容易伤及肾脏。因此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应敛阴护阳,不要坐在寒凉的硬石上。


“夏不坐木”是说夏天不要坐在木头上。夏季虽然温度高,不存在寒气入侵身体的情况,但同样不可小觑。夏天雨多,气温高、湿度大,一些木墩、木凳长期露天放置,由于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虽然有时表面看上去是干燥的,但经太阳一晒,便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皮肤病、痔疮等等。或许有人会说没那么玄乎,偶尔的“冬坐石,夏坐木”没什么,可是一旦“有了什么”,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现在很多小孩儿、年轻人穿裤子习惯露脚踝,甚至连飘着雪花的冬天也露着,认为这样时尚好看,殊不知“寒从脚生”,这样会导致寒气进入体内,引发关节疼痛、风湿病等。小处不容忽视,老话受益终生!为了健康的身体,大家应该多多注意养生,同时叮嘱好子女,这样老了才会有个好身体。


小十六123


冬天天气寒冷,石头的导热性能良好。一般石头都比较凉,寒凉侵入身体,容易损坏肾脏。中医认为冬天养生应该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夏天天气比较热,又加上雨水比较大。木头很容易受潮,由于含水分多又加上天气热,蒸发出来容易诱发皮肤病,痔疮,甚至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重浊向下,容易伤害脾胃。


渔耕樵读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确切的说应该是中医之说。从字面上人人都懂,至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有什么道理呢?这可是养生之道,有中医学理论在其中。

“冬不坐石”:石头具有集温性,传导性,太阳一晒会发烫且整个石头都有热度。到了冬季,气温骤低,甚至十分寒冷,人本身就要做好御寒。或许走困了,转累了,想歇缓一下,随便在石头上就着一张纸或者搁一个包,一下子屁股就坐了上去。孰不知,如果坐得久了,寒气会侵入身体,是阳气短暂性受损,导致新陈代谢失调,身体本身不太好的,还会伤及肾脏。中医讲究的就是敛阴护阳。






“夏不坐木”:夏天气温升高,到处都是热烘烘的,露天的木墩或木长凳也会被“炙烤”,夏季又是雷雨多发季节,这些木头遭受雨淋,会浸入很多水分在里面。虽然木头表面看不去是干的,其实那是风化作用,但是太阳一晒,木头内部的湿气会向外扩散。夏天纳凉的人比较多,有的还围坐在一起,聊天或打牌,久坐在上面,其实皮肤病、关节病、痔疮已悄悄来袭了。中医认为湿为阴邪。



身体是个无形的资本,从小事做起,时时注意、学习养生及中医之道,古人尚且有如此深的领悟,我们现代人怎么能有“错”不改呢?


为生活而提神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什么道理?

其一,从养生之道来讲。

看看《黄帝内经》怎么说“冬病”“夏病”吧。

《金匮真言论》中说: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瘧;秋伤于湿,徘生欬嗽。

等等。

“冬不坐石”,冬寒、石凉,寒冬中坐于其性寒凉的石头上,则伤于寒,那就会让人体中潜伏起春天会表现出来的温病。冬病在阴,人体在冬天必须发挥出最大的阳性,才能抵抗季节的寒冷,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平衡。寒冬坐于寒凉的石头上,则会使身体内本来就难以聚集和维持的阳气流失,使人体阴阳失调,从而产生疾病。

冬天里,人体阳气本应内敛以护体,坐天石则可使本真流失。是为不可。

这其实,是用阴阳理论在谈养生的经验。甚至包含着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我们就换个角度来看“夏不坐木”。

夏不坐木,夏天属火,木生火。火上添火,则阳气大盛。人坐其上,则受盛大刚强的阳气或火气冲犯。相比之下,人体为阴。常坐于木,则阴阳失调,在夏天最需要保护和调养的阴气受损,可能丧失元气,不仅夏天里病体缠身,到秋天也不得安宁。

其二,延伸一下,从生活安全角度来讲,可以感受到古人的认识非常深刻。

坐者,止也。坐,从二“人”、从“土”。二人,表示人群,众人,多人。土,表示停止、居处的地方。

古人穴居洞处,可以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经过长期体验、观察得来的宝贵生活经验。

冬天处于“石”头,石洞、石崖之中,因其阴气重、潮温、寒冷、阴暗,不利于人的休养。特别是人群杂居在相对封闭的洞穴里,生存质量就更加低下。而且冬季里,各种害虫动物几乎都进入洞穴生活,它们为了生存,也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威胁。

夏不坐木。夏天的树林里,或树木之下,也是充满危险的。林木茂盛,寻找食物的动物都出来伺机觅食,而且夏天正是动物生长繁殖的季节,其活动空间和食物需求量很大。夏天雷雨丰富,居于其下也有很大的危险。自然山火发生起来,也很难逃生。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不可将自身置于危险这中的道理,并形成了独到的养身之道,值得思考和学习。


水煮周易


由于我曾经饱受湿疹困扰,因此看见这个题忍不住想说几句。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一句中医俗语。

冬不坐石

因为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很多动植物在冬天都会冬眠,人虽不冬眠,但也是阳气藏于内。



冬季养生最重要的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的原动力,阳气藏于内,指的就是藏于肾脏。由于冬季比较寒凉,人体需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能量抵御寒冷。

而石头具有聚温性和传导性,属阴邪,尤其在冬季十分寒凉。如果久坐,石头上的寒气就会侵入肾脏,导致肾气不足,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心慌气短,乏力等。

所以,在冬季尽量不要坐在石头上,还要注意保暖,远离寒凉的东西。



夏不坐木

进入夏季后,气温升高,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木材质的东西会吸收水分,特别是久置于外的木材质,经太阳塞后,里面的潮气就散发出来了,人坐在上面,潮湿气就会侵入身体,从而受湿气困扰,特别是风湿和湿疹。

如果已经被湿气困扰,一定要多运动,多用热水泡泡脚,逼出湿气。

我是袜子哥,在此祝朋友们四季安康!


袜子哥


现在人们物质丰富了,有很多人越来越注意养生了。有很多的普通的生活小常识,大家还是要了解一些的。古人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还是很有道理的。

冬不坐石,石头有聚温性、传导性。冬季天气寒凉,属阴邪,本对人体都有侵害,加上坐石凳,寒凉传导侵入人体,就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容易伤害肾脏,还易发头晕,心慌气短、乏力等病症。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本,养肾防寒。


夏不坐木,因为夏天气温较高,湿度大,久在露天木质的椅凳,由于露打雨淋,会水分较多,虽然表面看着干燥,但经太阳一晒,便向外散发湿气,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风湿、痔疮、关节炎等。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重浊向下,易损脾胃功能。潮湿气入人体,受湿气困扰,也易发风湿和湿疹。

所以,大家还是懂一些为好,因为咱们平时很喜欢公园里玩,累了就喜欢坐在那石头的或者是木头的,公共椅子上面休息,玩。注意点为好。


a梦美儿


首先,“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句俗语,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并广泛流传的通俗简练的话,所以聊俗语个人认为不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毕竟创造这口语的老百姓也不一定读过多少经史子集(我也没有读过-.-)!

说冬不坐石,我们首先来想想一下冬天的石头,冬天很冷,在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的冬天,室外的石头储藏了太多的寒气,而且石头传递问题的速度很快!

坐在上面,即使有棉裤、羽绒服等众多的保护,石头储藏的寒气也会迅速穿透众多保护,进入你的体内,寒邪入侵,轻则拉肚子,重了会伤及肾脏。

那有人问冬天太阳底下的石头,已经被太阳晒的有些暖了,也不能坐么?

也不能!因为冬天的太阳光很弱,微弱的太阳光虽然晒热了石头表面,但石头内部还有大量寒气,人一旦坐上去,石头表面就接收不到太阳光了,寒邪很快就会占领整个石头。说到这里不韦建议你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试着把手放在石头上呆一会,只要一小会你就会感觉到凉气上涌,就会知道我所言不虚!

说道这里,我再多说一句,冬天有很多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年轻人穿的很少,少到我的心里直打寒颤,年轻的时候火力旺盛,到也不觉得什么,等到老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在此我奉劝一句那些年轻的朋友,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再说夏不坐木,现在就是夏天,夏天雨露繁多,湿气很重,木吸水,所以木头里面含有很多的湿气。太阳暴晒+高温烘烤之下,木头内的湿气就会散发出来,湿气入体,会造成风湿,湿疹!好在现在公共场所露天环境下已经很少有木质椅子了,如果有,外出游玩的时候请注意不要直接坐上去,可以拿个座垫或者垫个其他方便的东西再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