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燃爆過味蕾,驚艷過童年,是70後80後90後揮之不去的回憶

Ta燃爆過味蕾,驚豔過童年,是70後80後90後揮之不去的回憶

夏越來越深了,夜晚也顯得有些長。走在霓虹閃耀的街道,總覺得夏天少了點什麼,偶爾幾聲蟬鳴入耳,彷彿一下找到了心中的空缺,那是童年的樂趣。兒時的回憶像鄉愁一樣,時時縈繞在心間,年齡愈長,越發清晰。

捉知了猴

正如羅大佑歌裡唱的那樣,“池塘邊的榕樹下,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知了確實給70後、80後、90後的童年增添了很大的樂趣。那時候的孩子是極喜歡夏天的夜晚的,因心裡急著出去捉知了,連晚飯吃的都是匆匆忙忙的。爾後,放下碗筷,便拿起準備好的手電筒、罐頭瓶、竹竿催著大人一塊出發了。

Ta燃爆過味蕾,驚豔過童年,是70後80後90後揮之不去的回憶

一旦步入黑漆漆的樹林,看著多支手電筒照射的光亮,孩子們就像步入魔法城堡一樣興奮。自己彷彿一下有了魔法,手電筒照在哪裡,知了就會出現在哪裡。當然,捉知了靠的不是魔法,而是長期實踐總結的經驗。樹林裡柳樹底下知了猴最多,楊樹次之。不過,知了猴雖多,卻需要眼力和判斷力,否則也逮不到幾個。加上,幾乎家家都參與這項活動,所以拼的就是眼疾手快。

只見大家手扶著樹, 順時針或逆時針繞樹紮紮實實地轉一圈,一棵一棵著盯著樹根的位置瞅,找出樹根周邊土皮兒看著有些薄的手指肚大小的洞兒——不能太小,太小的可能是螞蟻洞;也不能太大,大的可能是已被人掃蕩過,或早前就鑽出過的空洞。判斷出應該是有爬叉時,用食指一摳,洞口立刻敞成個指頭粗細的圓洞,再一瞧,爬叉正舉著兩隻尖尖的螯蓄勢待出,用大拇指食指順勢把它拎出來,放入瓶中,便有滿滿的成就感。

Ta燃爆過味蕾,驚豔過童年,是70後80後90後揮之不去的回憶

沒脫殼的爬叉攻擊力很強,小心讓它夾住手指,保證你疼得嗷嗷叫。脫殼後的爬叉擁有飛行絕技,噪音大,因此也叫雷震子,聽著威風實則是個戰五渣。

同時,順著樹根往上看,那些自己鑽出洞的知了猴已經爬了很高了,竹竿一掃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捉獲。

這樣一晚上下來,罐頭瓶會漸漸滿起來,那種喜悅,是現在生長在城市裡的孩子無法想象的。

油炸知了

逮逮到的爬叉有人定點收購,一毛錢一個,貴的時候兩毛。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因為只要賣一個就可以買一支鉛筆,倘若賣五個,就可以買一個“大頭冰淇淋”,那在當時的夏天可是農村孩子難得的享受。

Ta燃爆過味蕾,驚豔過童年,是70後80後90後揮之不去的回憶

有時會放幾個在草帽下面,看著他們慢慢退去殼兒,嫩黃的身體,透亮的翅膀,好看極了,時間長了就變成黑色了。

然而大部分時候,知了猴都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吃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初級階段。在甲骨文中有“烤”蟬;周代王室的小菜中就有“蜩”。可見上自宮廷君王,下至普通老百姓,早已將蟬作為食物,只不過吃法不一。

Ta燃爆過味蕾,驚豔過童年,是70後80後90後揮之不去的回憶

知了猴倒入菜盆中,用水洗去泥沙,再取出乾淨的知了猴,撒上一些細鹽醃漬半天(也可以取活的知了猴,下沸水鍋燙死,撈出,用水泡洗乾淨。再用鹽水泡上幾個小時或放在鹽水鍋裡煮一段時間)。

Ta燃爆過味蕾,驚豔過童年,是70後80後90後揮之不去的回憶

鍋里加入油,不要太多,油鍋燒至四成熱後下鍋炸,炸至酥脆,直到變成金黃色時就差不多了,控油撈出裝盤,然後撒入細鹽和味精、孜然、辣椒粉變就成為燃爆味蕾的極品美味了。。

回憶綿長

現現在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很難再有捉知了猴的體驗了,只剩下偶爾聽到幾聲蟬鳴了。想念知了猴的美味,也只能買著吃了,只不過好像怎麼找不懂童年那個味道了。

Ta燃爆過味蕾,驚豔過童年,是70後80後90後揮之不去的回憶

有一次晚飯後在河邊散步,隱隱約約看到樹上有個熟悉的影子,心裡一喜:莫非是知了猴。趕快用手機的燈一照,還真是爬叉,激動的不禁叫出聲了。隨後,童年捉知了的種種回憶湧上心頭。

如今,雖然捉爬叉的機會、空間都少之又少。但,在臃長的夏夜,約上知己兩三,小酌兩杯,聽聽蟬鳴,聊聊童年往事,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那個夏天,在心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