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有点迟了,但其实是在慢慢消化。和世界杯同竞生辉的《人生一串》不仅丝毫不落下风,仰仗着十亿国人的眼目口舌之快,已经完成的播出,又在B站上进行着持续不断的点击,就像眼前三伏天的气温,稳定持续的升温。再不来说说它显然说不过去了。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6月末刚播出时,我正沉浸在世界杯中并未在意。这些年美食节目看得多了,从“舌尖”到群雄并起,总感觉这个领域已经做烂了,但是没想到某个没球的午夜看了一集后竟然大受刺激:实在馋的不得了。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这最本能的反应我想是几乎每一个看到《人生一串》,这个由B站制作的美食纪录片时最直接的生理反馈。

豆瓣上的介绍说得很清楚,

《人生一串》是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与以往的烧烤节目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没错,单以垂直领域来说,这部片子确实是首部聚焦烧烤的专题片,而且区别于《舌尖1》系列的阳春白雪,又不同于《舌尖3》的挂羊头卖狗肉。从头到尾,《人生一串》没有贩卖情怀,也不讲狗血的鸡毛蒜皮。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30分钟的时间里,70%的食物,20%的人物讲述,10%的故事,就像刷在串上的辣酱一样,比例搭配适中,温度一旦上来,香味儿不可阻挡地冲击你的味蕾,即使隔着屏幕,你仍然会感到舌下生津,喉头发紧,尤其是配合午夜的气氛,胃里一阵阵的响动。一部纪录片做成这样,用选材好和接地气来解释都不够料。

尤其是一些看客就近去找,有的变成食客,有的却发现片中的主角已经因城市改造等种种原因散落在人海中。

它不仅是3D版的美味指南,还是顿悟人生的魔鬼词典。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打动很多人的茄子妹夫妇,因旧城改造,失去了店面

于是《人生一串》串起的不仅有食客的七荤八素,还有从业者的苦辣酸甜咸。我们大银幕上的电影票房越来越高,但很多动辄上亿的大制作却缺少《人生一串》里最基本的讲故事的能力,和最朴实的最容易代入的情感。

《人生一串》平均看了两遍,让人大开眼界之余,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五味杂陈。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如果说大多观众由此对烧烤有了更加独特的视角和更喜爱的能放到台面上的理由,那么吸引我的,让我觉得让它更好看的其实是它的文案。

这也恐怕是很多人被吸引过来的理由。我想有一句话可能这一个月出现在你朋友圈的次数不少吧: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这高度漂白了并浓缩了烧烤的一句旁白,无疑是吸引新食客,点醒梦中人的炽热鸡汤。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它出现在第一集《无肉不欢》里。

甚至是片名,都能瞥出片子不凡的气质。尽管平素烧烤好像让人觉得不上档次,但是往往不乏幽默又颇显文字功力的解说词,一下子把最草根最粗糙的一餐带到了生理和心理一起起飞的至high境界。

就像某一集片头说的,在街头巷尾吃烧烤,绝对不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对早就超越了果腹之感这种低级趣味的吃货来说,烧烤夜宵的本质是要吃得有情趣有回味有声响。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而这种有滋有味的提纲挈领的解说不仅散落在每一集,而且随着故事的变化,人物的不同,甚至是吃食境界的高低,它都有着看似随意洒脱但却直抵人心的力量。

且看这一句:走夜路,最怕遇到烧烤店。这种考验意志力的诱惑总能遇上。无论是加班结束,还是下晚自习,是损友夜奔,还是网吧停电,前面总会出现一个鲜艳夺目的霓虹灯箱,卡住了必经之路,撩拨起各种想象。

解说这些的都是一个声音沙哑到感受满是烟火气的男子,他也是此片的导演,文案撰写者之一的陈英杰。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如果仅仅是将一个个感同身受的场景白描出来,还不算什么本事,但是将唇齿间的快感上升到了人生感悟的理性,那么就能看出驾驭文字的本领来。

“烧烤重口味,吃到一起去都是缘分,敢一起尝试的,都是过命的交情”是口干耳热际的口号,“面对生活的硬,我们怎能服软”则让你在氤氲的推杯换盏中有了不愿言语的感触,“赤子之心,也会心疲力竭”更是让在烧烤面前的你我找到初心。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这些文字都让兴起于西域,盛行于东北的烧烤脱离了“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二人转脱口秀的低俗式样,尽管也有“大绿棒子小烧烤,一世兄弟跑不了”的脱口而出,但不再是“青春献给小酒桌”、“穿貂儿”、“扒蒜小妹儿”等简单粗暴的符号定义,烧烤有了高档次定义的可能。

甚至是细致描绘啃啮的那一句:想要吃得尽兴,互动感强的烧烤里有一种难对付的骨头。当扯下最后的顽筋,嗦掉手指上的油星,你啃光的是生活的压力,获得的是一整夜的痛快。

《人生一串》让我们时常觉得有些粗鄙的市井生活有了更明确的人生指向。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让整部片子增色的还有片尾曲《如去年一样伤悲》,创作这首充满感伤情怀歌曲的是湖北宜昌的一支四人乐队:旧北乐队。

名字“旧北”其实是谐音“酒杯”,是因为几个成员相识于推杯换盏间。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一支在很多乐评人眼里不入流的乐队,现场演出、乐队配合都让一些善于倾听的耳朵挑出了毛病,但他们无疑是这个夏天不断撞击人们情怀的音乐人。

下一个春分后谷雨

复苏如去年一样的天明

我们会放下这酒杯

歌唱如去年一样的伤悲

仅仅是并不华丽的词句,却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感怀。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故事、人、情怀,三者的完美结合一下子让《人生一串》完美地将“人生”和“串”结合了起来。

在采访中,乐队标榜自己是国内唯一一支融合性风格的摇滚乐队,一群勇于追逐内心世界的理想主义者。带着人文气质的他们用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世界、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在肉欲横流、声色犬马的世界,不完美地演绎却最是容易不经意地打动人心。

只是可惜的是就在这部片子播出的前三天,乐队的重要力量鼓手离开了乐队。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不知道在和世界杯猛烈撞击后活出真我风采的《人生一串》火爆播出后,这支四线城市的乐队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6集的纪录片不长,很快就看完了。片子最后撒的那波狗粮也颇有江湖气质:天南地北的烧烤老炮儿,守护者制造欢乐的一串,加热着拼命活着的人生。这里有嬉笑怒骂,这里有柴米油盐,人间戏梦,滚滚红尘。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它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熟到甚至倒背如流的《神雕侠侣》的结尾:

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人生一串》好看,下饭,不忍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