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有點遲了,但其實是在慢慢消化。和世界盃同競生輝的《人生一串》不僅絲毫不落下風,仰仗著十億國人的眼目口舌之快,已經完成的播出,又在B站上進行著持續不斷的點擊,就像眼前三伏天的氣溫,穩定持續的升溫。再不來說說它顯然說不過去了。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6月末剛播出時,我正沉浸在世界盃中並未在意。這些年美食節目看得多了,從“舌尖”到群雄並起,總感覺這個領域已經做爛了,但是沒想到某個沒球的午夜看了一集後竟然大受刺激:實在饞的不得了。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這最本能的反應我想是幾乎每一個看到《人生一串》,這個由B站製作的美食紀錄片時最直接的生理反饋。

豆瓣上的介紹說得很清楚,

《人生一串》是國內首檔呈現國人燒烤情結的專題片,以展現全國各地獨具特色的燒烤文化為主題,涉及近30個城市的500多家傳奇燒烤攤。與以往的燒烤節目不同,《人生一串》極具市井氣息,把鏡頭從廟堂拉至尋常攤鋪,真實地去展現燒烤的樂天內涵與江湖風味。

沒錯,單以垂直領域來說,這部片子確實是首部聚焦燒烤的專題片,而且區別於《舌尖1》系列的陽春白雪,又不同於《舌尖3》的掛羊頭賣狗肉。從頭到尾,《人生一串》沒有販賣情懷,也不講狗血的雞毛蒜皮。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30分鐘的時間裡,70%的食物,20%的人物講述,10%的故事,就像刷在串上的辣醬一樣,比例搭配適中,溫度一旦上來,香味兒不可阻擋地衝擊你的味蕾,即使隔著屏幕,你仍然會感到舌下生津,喉頭髮緊,尤其是配合午夜的氣氛,胃裡一陣陣的響動。一部紀錄片做成這樣,用選材好和接地氣來解釋都不夠料。

尤其是一些看客就近去找,有的變成食客,有的卻發現片中的主角已經因城市改造等種種原因散落在人海中。

它不僅是3D版的美味指南,還是頓悟人生的魔鬼詞典。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打動很多人的茄子妹夫婦,因舊城改造,失去了店面

於是《人生一串》串起的不僅有食客的七葷八素,還有從業者的苦辣酸甜鹹。我們大銀幕上的電影票房越來越高,但很多動輒上億的大製作卻缺少《人生一串》裡最基本的講故事的能力,和最樸實的最容易代入的情感。

《人生一串》平均看了兩遍,讓人大開眼界之餘,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五味雜陳。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如果說大多觀眾由此對燒烤有了更加獨特的視角和更喜愛的能放到檯面上的理由,那麼吸引我的,讓我覺得讓它更好看的其實是它的文案。

這也恐怕是很多人被吸引過來的理由。我想有一句話可能這一個月出現在你朋友圈的次數不少吧: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這高度漂白了並濃縮了燒烤的一句旁白,無疑是吸引新食客,點醒夢中人的熾熱雞湯。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它出現在第一集《無肉不歡》裡。

甚至是片名,都能瞥出片子不凡的氣質。儘管平素燒烤好像讓人覺得不上檔次,但是往往不乏幽默又頗顯文字功力的解說詞,一下子把最草根最粗糙的一餐帶到了生理和心理一起起飛的至high境界。

就像某一集片頭說的,在街頭巷尾吃燒烤,絕對不是為了填飽肚子那麼簡單,對早就超越了果腹之感這種低級趣味的吃貨來說,燒烤夜宵的本質是要吃得有情趣有回味有聲響。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而這種有滋有味的提綱挈領的解說不僅散落在每一集,而且隨著故事的變化,人物的不同,甚至是吃食境界的高低,它都有著看似隨意灑脫但卻直抵人心的力量。

且看這一句:走夜路,最怕遇到燒烤店。這種考驗意志力的誘惑總能遇上。無論是加班結束,還是下晚自習,是損友夜奔,還是網吧停電,前面總會出現一個鮮豔奪目的霓虹燈箱,卡住了必經之路,撩撥起各種想象。

解說這些的都是一個聲音沙啞到感受滿是煙火氣的男子,他也是此片的導演,文案撰寫者之一的陳英傑。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如果僅僅是將一個個感同身受的場景白描出來,還不算什麼本事,但是將唇齒間的快感上升到了人生感悟的理性,那麼就能看出駕馭文字的本領來。

“燒烤重口味,吃到一起去都是緣分,敢一起嘗試的,都是過命的交情”是口乾耳熱際的口號,“面對生活的硬,我們怎能服軟”則讓你在氤氳的推杯換盞中有了不願言語的感觸,“赤子之心,也會心疲力竭”更是讓在燒烤面前的你我找到初心。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這些文字都讓興起於西域,盛行於東北的燒烤脫離了“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二人轉脫口秀的低俗式樣,儘管也有“大綠棒子小燒烤,一世兄弟跑不了”的脫口而出,但不再是“青春獻給小酒桌”、“穿貂兒”、“扒蒜小妹兒”等簡單粗暴的符號定義,燒烤有了高檔次定義的可能。

甚至是細緻描繪啃齧的那一句:想要吃得盡興,互動感強的燒烤裡有一種難對付的骨頭。當扯下最後的頑筋,嗦掉手指上的油星,你啃光的是生活的壓力,獲得的是一整夜的痛快。

《人生一串》讓我們時常覺得有些粗鄙的市井生活有了更明確的人生指向。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讓整部片子增色的還有片尾曲《如去年一樣傷悲》,創作這首充滿感傷情懷歌曲的是湖北宜昌的一支四人樂隊:舊北樂隊。

名字“舊北”其實是諧音“酒杯”,是因為幾個成員相識於推杯換盞間。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一支在很多樂評人眼裡不入流的樂隊,現場演出、樂隊配合都讓一些善於傾聽的耳朵挑出了毛病,但他們無疑是這個夏天不斷撞擊人們情懷的音樂人。

下一個春分後穀雨

復甦如去年一樣的天明

我們會放下這酒杯

歌唱如去年一樣的傷悲

僅僅是並不華麗的詞句,卻帶來潤物細無聲的感懷。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故事、人、情懷,三者的完美結合一下子讓《人生一串》完美地將“人生”和“串”結合了起來。

在採訪中,樂隊標榜自己是國內唯一一支融合性風格的搖滾樂隊,一群勇於追逐內心世界的理想主義者。帶著人文氣質的他們用特有的方式表達著對世界、對社會、生活以及人的深刻關注和思考。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在肉慾橫流、聲色犬馬的世界,不完美地演繹卻最是容易不經意地打動人心。

只是可惜的是就在這部片子播出的前三天,樂隊的重要力量鼓手離開了樂隊。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不知道在和世界盃猛烈撞擊後活出真我風采的《人生一串》火爆播出後,這支四線城市的樂隊會有怎樣的未來呢。

6集的紀錄片不長,很快就看完了。片子最後撒的那波狗糧也頗有江湖氣質:天南地北的燒烤老炮兒,守護者製造歡樂的一串,加熱著拼命活著的人生。這裡有嬉笑怒罵,這裡有柴米油鹽,人間戲夢,滾滾紅塵。招待不周,但願交情不淺,江湖路遠,有緣來年再見。

《人生一串》中比烤串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它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熟到甚至倒背如流的《神鵰俠侶》的結尾: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人生一串》好看,下飯,不忍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