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疼,醫生說得了「媽媽手」,這是什麼病?4招幫你解煩憂!

狹窄性腱鞘炎與身體其他部位比較最常見於手和腕部,臨床最常見手部腱鞘炎為手指屈肌腱腱鞘狹窄,而腕部為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腱鞘狹窄。腱鞘炎發生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近些年,此種疾病多發於產後的“寶媽”們,被大家形象的稱為“媽媽手”!主要原因是由於經常要抱孩子,使得腕部或手部肌腱及腱鞘慢性勞損,局部增厚,逐漸發展成狹窄性腱鞘炎。

手腕疼,醫生說得了“媽媽手”,這是什麼病?4招幫你解煩憂!


發生在手部的腱鞘炎

又稱為“扳機指”,發病年齡多為45歲以上人群,可以多個手指發病,拇指最為常見,被稱為“扳機拇指”。患者來診的訴求主要是掌指關節疼痛,屈曲手指後不能自行伸直,需要另一隻手輔助被動伸直。醫生檢查患者手指的時候,一般會在掌指關節處附近觸摸到腫塊或結節,按壓結節疼痛明顯加重,且屈曲手指後不能伸直手指。結合患者年齡,工作環境,勞動強度等情況,一般不難診斷。

手腕疼,醫生說得了“媽媽手”,這是什麼病?4招幫你解煩憂!


發生在腕部的腱鞘炎

1895年,一位瑞士的醫生De Quervain對一些腕關節疼痛的患者進行了描述,他發現很多腕關節疼痛的病人疼痛部位都是驚人的一致,發生在腕關節橈骨莖突的位置,按壓有疼痛,而且這些患者幾乎都與家務勞動中或工作中過度使用或類風溼性關節炎相關,這就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發現,並以此醫生的名字命名這種疾病。

手腕疼,醫生說得了“媽媽手”,這是什麼病?4招幫你解煩憂!


芬克斯坦(Finkeisten)徵又稱為握拳尺偏試驗:患者拇指屈曲握拳,將拇指握於掌心內.然後使腕關節被動尺偏,引起橈骨莖突處明顯疼痛為陽性徵,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最具有特徵性的客觀體徵,臨床醫生多據此可以診斷。

上述兩種常見的腱鞘炎雖然發病部位不同,但治療方法相似,主要有以下4種:

1.夜間夾板固定

對於發病在6周的患者,夜間行夾板固定或支具固定具有積極治療作用,為首選推薦,花費低,效果好,主要目的是發病部位得到休息,使無菌炎症消退。

手腕疼,醫生說得了“媽媽手”,這是什麼病?4招幫你解煩憂!


2.非甾體類消炎藥

口服或外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有助於緩解疼痛,改善生活質量,代表藥物有雙氯芬酸鈉緩釋片、艾瑞昔布等等。雖然不能徹底根治腱鞘炎,但是對炎症恢復具有積極的治療作用。另外局部熱敷理療也有助於慢性炎症的治療

3.局部封閉

對於上述方法治療效果不佳或病史時間長,注射要點為痛點注射於腱鞘內。局部封閉注射往往能起到迅速止痛,長時間保持無疼痛症狀的臨床療效,甚至有些患者達到治癒效果,一般採用利多卡因和曲安奈德混合液給藥。

4.手術鬆解

對於封閉治療效果不佳或存在明顯屈伸功能受限的患者,手術治療可以達到臨床治癒的效果。手術操作創傷小,手術切口僅為1釐米左右,恢復快,可以日間手術,術後積極康復鍛鍊避免肌腱粘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