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有毒」,爲什麼孩子都恨Ta?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剛出現時刷爆了朋友圈,我們喜歡拿這句話來開玩笑、來自嘲,對小時候受的委屈一笑而過,但是,這真的只是一句玩笑話嗎?

這個人“有毒”,為什麼孩子都恨Ta?

今天,英國皇家育兒師凱瑟琳要告訴你:這句話,很可能會毀了孩子,這並不是聳人聽聞。

此前湖南衛視的節目《少年說》中,有一個湖南的初中女生站上“勇氣臺”,喊話媽媽:“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人“有毒”,為什麼孩子都恨Ta?

這個女生的閨蜜,正是班上的第1名,這更讓媽媽找到了比較的對象,每次考完試,她都考不過閨蜜,媽媽說她“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還會跟你做朋友!”

這些話深深地傷到了孩子,當她大聲喊出內心的不滿時,臺下的學生掌聲雷動。因為這些話語,深深地戳中了孩子們的心。

這個人“有毒”,為什麼孩子都恨Ta?

如果你認為這就是結束,就太早了,好戲才剛剛上演。

因為緊接著下一個,就是這個女生的閨蜜——那位班上的大學霸,本身就是品學兼優的“別人家的孩子”。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她來抱怨的,竟然也是“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人“有毒”,為什麼孩子都恨Ta?

原來,雖然她的學習成績很優秀,但體育一直不及格。她的媽媽常跟她說:“你看看你們班的那些同學,每一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所以,就算她成績再好也沒有用,還是有個“別人家的孩子”給她施加壓力。

所以,“別人家的孩子”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很簡單,如果你語文不好,這個孩子就是語文第一名;如果你體育不好,這個孩子就是體育模範生;甚至如果你不愛吃飯,這個孩子就是吃飯最香的小朋友……總之,他是你短板的最強者,就對了。

這個人“有毒”,為什麼孩子都恨Ta?

英國哲學家休謨,曾經提過一個有趣的現象,叫“缺失的藍

”:如果你去買衣服,想定製一件藍色西裝,裁縫提供了20種深淺不一的藍色布樣。可不巧,剛好缺失了第13號藍色的布料,你又剛好看中了第12號和第14號的藍色,於是這“缺失”的第13號藍,會成為你最想要的那個顏色。

抱著這種心理,家長們從不想自己的孩子已經做到了什麼,只想著孩子還缺什麼。不管孩子做成怎樣,家長都不滿意。就像一位網友的抱怨:其實我曾經也可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我的母親從沒有對我滿意的時候……

這個人“有毒”,為什麼孩子都恨Ta?

當然,家長也不是故意拿孩子跟別人比。就像《少年說》中第一個女生的媽媽說的:“你要是不受打擊,你可能就會有點飄;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要拍一下你”。這樣的心理,有些類似“激將法”。可是你看孩子的表情,這種激將法真的管用了嗎?

這個人“有毒”,為什麼孩子都恨Ta?

今天的《西風東漸》,英國皇家育兒師凱瑟琳要來跟我們聊聊這種“激將法”,究竟有多傷害孩子:

我們作為成年人,經常把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當我們把時間花在和別人進行比較上,我們得到什麼好處呢?

這個人“有毒”,為什麼孩子都恨Ta?

不要把孩子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真的沒什麼好處,你會摧毀孩子的安全感、貶低他們的實際能力,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因此請不要這樣做,不要把孩子比來比去,那會毀了他們。

總會有孩子比你的孩子優秀,我們要保證的就是孩子已經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了,並且在這過程中保持快樂,而我們作為父母也需要為孩子的進步感到自豪。

這個人“有毒”,為什麼孩子都恨Ta?

在比較這個事情上,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下,如果要是孩子對你脫口而出“你看xxx的媽,比你好多了!”你會怎麼想呢

你的反應,會不會是“我養你有多辛苦,你怎麼這麼沒心沒肺?真是傷透了心!”……其實,孩子在聽到類似這樣的話時,心裡的安全感也會瞬間崩塌。

想激勵孩子的上進心,最主要還是父母自己的示範帶頭作用,這才是最積極正面的引導。

另外,你也可以對孩子進行“自我比較”,比如他在什麼方面做得好、什麼方面做得還不夠,有亮點也有不足,而不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摧毀自己孩子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