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衆雜誌」卞建軍:賡續千年文脈 唱響沭陽新聲

「群眾雜誌」卞建軍:賡續千年文脈 唱響沭陽新聲

提示:點擊上方"沭陽發佈"↑快來關注我們!

近日,由中共江蘇省委主辦的《群眾》雜誌,刊登了沭陽縣委書記卞建軍同志署名文章——《賡續千年文脈 唱響沭陽新聲》,全文如下:

「群众杂志」卞建军: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六個高質量”,是進一步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戰略安排。沭水之陽,文起兩漢,沭陽自古繁華,素有“虞姬故里、花木之鄉、江淮明珠”之稱。而今,對標新時代的發展座標和歷史方位,為助推沭陽城市品位提升和特色發展,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保護傳承發展好沭陽的歷史文化資源,讓千年文脈得到更好傳承,精心打造文化名片,以此助推沭陽的高質量發展,致力以系統思維加快建設“強富美高”全面小康新沭陽。

「群众杂志」卞建军: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

因地制宜謀篇佈局

一是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縣宣傳文化部門對已知的古墓葬、古遺址等地下文物,定期進行安全巡查,盡力做好原地保護工作,待時機成熟再報批發掘。目前,萬北遺址已結合其現實環境情況及相關法律法規,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界線。其他未發掘的遺址,已做好了原地保護工作。二是制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全縣編制的《宿遷市沭陽縣紫線規劃》涵蓋文物保護界線和城市紫線,包括各級古遺址、古墓葬、古井等不可移動文物,幷包含文物的基本信息、現狀情況、保護範圍、保護要求及保護規劃示意圖等。規劃設計要在充分調研沭陽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的基礎上進行,將沭陽曆史文化與城市風格緊密融合,體現沭陽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儘可能在細節上注入地域文化元素,比如一些歷史人物雕塑、文化廣場、花木假山和標識的設置等,將沭陽文化元素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體現,從建築風格、主題定位等整體上突出沭陽的文化。規劃要考慮到發掘和保護好老建築、老民居、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萬北新石器遺址,復建古城牆和西城門,建成吳印鹹故居,重點保護好沭陽賓館、沂河大橋、沭陽閘等老建築,在西北片區規劃建設城市記憶酒吧等主題項目,留住沭陽城鄉記憶,增強人民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是日常管理情況。根據文物分佈情況和文物保護工作實際,沭陽縣逐步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體系。縣文廣新局負責全縣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各鄉鎮場(街道)、村(居)設置了文保管理人員。在每年的鄉鎮文化站長培訓班期間,安排文保方面知識作為培訓內容,增強各文化站長的文物保護意識。

「群众杂志」卞建军: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

新舊結合建設歷史文化地標

堅持以優秀地方文化傳承為引領,用“新”地標與“老”地標交相輝映,以傳統與現代的固態對話形式展示新時代沭陽的新風采。

打造博物館、吳印鹹故居、萬北遺址公園、張圩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原潼陽縣政府舊址等一批沭陽曆史文化新地標。在城區,建成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館,成為蘇北率先建成“縣級四館”的縣區之一。沭陽是“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6人、省級會員86人,每屆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都有沭陽籍書法家獲獎或入展,被譽為書法界的“沭陽現象”。投資1億元的美術館具備書畫展覽、學術研討、培訓教學、收藏研究、創作交流等功能,內設國學大講堂,常年開設國學講座、書畫等藝術培訓。2016年3月22日正式開館,成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的培訓基地,年接待國內外參觀者4萬餘人次。沭陽縣博物館位於南部新城,毗鄰縣美術館,周邊有南湖公園、沭陽花木博物館等文化休閒場所。館內有常設展廳三個:鄉情館,沭陽曆史展、沭水變遷展,設臨時展廳四個。其中,鄉情館注重展現地方特色,如滋味綿長的小吃,熱鬧奔放的戲曲,歲時節慶的廟會,人世風俗的積澱。通過點點滴滴的實物收集,重拾封存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沭陽鄉情。文化館獲評省第五屆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鼓勵和扶持鄉鎮特色文化站點及民間自辦文化陣地建設,授牌表彰十佳特色文化站點和5個特色文化大院,張培坤泥塑館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民間泥塑傳承基地”。

「群众杂志」卞建军: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

“活化”歷史推動融合發展

歷史文化資源應當借力旅遊產業成為新的“活化”利用形式。一是因地制宜地建設沭陽曆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環境,將街區的文化顯性化、“活化”。喧囂熱鬧的歷史文化街區,成就了現代生活與市民融入歷史文化遺產,各種由市民參與的傳統民俗活動,則體現了濃濃的歷史文化鄉情與歸屬感。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在“傳統”“歷史”上做足文章,做好歷史文化街區建設與更新實施方案,打造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避免產品同質化與低俗化。

二是重塑沭陽曆史文化旅遊內容。充分發揮規劃在文化與旅遊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實行分步實施,有序開發,高品位建設,避免各自為戰、低品位無序開發狀態。沭陽可供挖掘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不少,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在當地有影響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成旅遊景點,比如程家大院——清代淮北鉅商程開聚宅邸、呂府大院——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呂氏四傑”即呂又祥、呂昌際、呂士淑、呂恩湛三代知府宅邸等。

「群众杂志」卞建军: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

全方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要求,做到“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正常化、常態化開展。一是做好“非遺”保護宣傳工作。普及“非遺”保護知識,豐富“文化遺產日”活動內容,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多種途徑對“非遺”保護進行宣傳報道。二是做好“非遺”資料保存和建檔工作。運用數字化手段,對“非遺”項目進行真實、完整的記錄,並積極蒐集有關實物資料,妥善保存併合理利用。深入挖掘虞姬故里、花木之鄉、書法之鄉等文化內涵,推動淮海戲、工鼓鑼等傳統文化、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

「群众杂志」卞建军: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

開展共建共享打造品牌活動

針對不同特色文化,打造品牌活動,開展“非遺”保護項目展演活動。舉辦民間藝術比賽、民間文藝匯演、民間工藝品大賽等活動,為“非遺”項目搭建展示舞臺。沭陽縣舉辦了“非遺展演——百場進萬家活動”“非遺大廟會”等活動,在鄉鎮集市廟會上每年演出近百場。以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契機,開展各種形式文化惠民活動,形成了“歡樂廣場”、農曆四月十二騾馬廟會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進一步讓人民共享花鄉文化的獨特魅力。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放到基層和農村,繼續組織開展文化“三下鄉”等各類文化活動,切實滿足不同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結合沭陽特色舉辦“金石榴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將文化創意元素與沭陽城市特徵和產業發展相結合,打造“記憶·沭陽老城”和“享受生活·印刷包裝”兩個專項賽事,2016年首屆比賽中,選取部分作品參加省“紫金獎”評選,3件榮獲優秀作品獎、8件獲入圍獎。

「群众杂志」卞建军: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

重點扶持促進文藝創作

建立完善文化產品評價和激勵機制,引導全縣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圍繞沭陽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選取素材,創作一批時代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每年確保新創優秀文藝作品達30個以上,不少於10個作品獲得市級以上表彰或重點扶持。2017年,有102件作品先後在省級以上發表、入展。特別是歌曲《虞姬》榮獲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位列歌曲類第一名,取得重大突破。發揮好“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楹聯之鄉”“淮海戲”等特色品牌效應,鼓勵書畫、文學、民間藝術等文化創作,發揮吳印鹹的名人效應,辦好“吳印鹹攝影藝術雙年展暨中國·沭陽主題學術攝影展”。加大對民間藝人、民間絕活的保護力度,創新民俗文化傳承方式,推動淮海戲、工鼓鑼、花船等沭陽民間藝術通過音像、網絡傳播等方式,進一步擴大沭陽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群众杂志」卞建军: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

大家都在看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