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出微博的袁春望們

被罵出微博的袁春望們

某些在互聯網上看上去凶神惡煞的鍵盤俠,現實生活中很可能是徹徹底底的loser。

被罵出微博的袁春望們

最近,《延禧攻略》《香蜜沉沉燼如霜》《如懿傳》大熱,這些劇中的某些反面角色也讓觀眾恨得牙癢癢,比如《延禧攻略》的爾晴、袁春望,《如懿傳》中的阿箬。不過有些網友似乎不懂得虛擬與現實的關係,他們動輒將對角色的怨氣撒在演員身上。

《延禧攻略》中飾演“袁春望”一角的演員王茂蕾,因為太多網友湧到他微博底下痛罵,他不得不關閉微博評論。他表示:“因為被罵太慘了,才發現自己內心沒那麼堅強大,所以暫時關閉評論。希望大家喜歡延禧攻略,支持所有的真善美!”

周海媚在《香蜜沉沉燼如霜》中飾演大反派天后荼姚,因為人設不太討喜,有網友把對天后的不滿上升到對周海媚本人,並進行人身攻擊,周海媚直接宣佈退出微博,“陌生人你好,感謝你的愛意和乖張,微博再見,繼續我的地闊與天長。”

為何那麼多網友會將對角色的怒氣撒在演員身上?

被罵出微博的袁春望們

那些被罵慘的“反派”演員

事實上,因為反派角色被罵的演員,可不止王茂蕾、周海媚,不誇張地說,幾乎所有大熱劇中的大反派,到了微博上都會被千夫所指,有的甚至會被各種毒咒淹沒(往往順帶罵演員全家),沒有足夠強大的心理,真的是不敢開微博評論。

曾在《甄嬛傳》中飾演惡毒女安陵容一角的陶昕然,曾發佈了一條喜獲愛女的微博,一眾網友送上了對孕媽和萌娃的祝福,但某網友因對陶昕然飾演的反派代入感太強,竟詛咒陶昕然的女兒沒有好下場。

被罵出微博的袁春望們

陶昕然在《甄嬛傳》中飾演惡毒女安陵容。

去年熱播劇《我的前半生》,劇中由吳越飾演第三者凌玲。現實中,各種針對演員本人的辱罵,在微博評論區大量湧現。吳越只能關閉微博評論。甚至劇中扮演凌玲兒子的小演員王天澤也被網友大罵心機Boy,王天澤的媽媽無奈地在微博上喊話:“我只能想說:按劇本演戲的孩子有什麼錯?!”

同樣是在去年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俞灝明在劇中飾演大反派杜明禮,同樣不斷有人辱罵俞灝明本人,甚至有人戳俞灝明曾遭遇火災的痛處,說“當年為什麼你沒直接被燒死”……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網友倒是罵爽了,但他們沒有想過,這樣的咒罵會對演員本人造成怎樣的心理傷害。越來越多演員選擇關閉微博評論,甚至直接退出微博。網友是真分不清角色和演員的差別嗎?

被罵出微博的袁春望們

入戲太深?

觀眾因為對角色的厭惡,上升到演員本人,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入戲太深。藝術史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即古希臘畫家邱克西斯畫了一串葡萄,天空中飛過的鴿子都要衝上去啄食,他不無得意地笑了;當他來到另一位畫家帕哈修士的畫室時,看到一塊幕布,伸手就要去揭,帕哈修士撫掌大笑,原來他畫的就是幕布。

將畫上的幕布當作幕布,這是藝術欣賞中所謂的“幻覺”。俄國精神病學家康津斯基界定“幻覺”是一種與外界印象並無直接關係,但對於幻覺產生者卻具有客觀真實性的感覺印象。即幻覺源於“真實”,源於藝術之物與現實之物的極度相像。

觀眾的入戲太深,也是一種幻覺。觀眾在看劇過程中不免投入了真情實感,一晃神把角色跟演員混淆在一起,“愛屋及烏”“恨屋及烏”等情況都是有的。比如不少演員因為飾演一個正面角色便一炮走紅,正是因為觀眾把對角色的喜愛投射到演員身上。

愛是如此,恨同樣如此。

有一則舊聞,陳佩斯的父親陳強是《白毛女》中惡霸地主黃世仁的扮演者,當戲演到結尾時,戰士們怒吼:“打倒地主黃世仁!”有一位年輕戰士邊看邊哭,準備開槍打死他,有此事後,部隊被要求看《白毛女》一律不準帶武器,陳強才得以安全演出。

當年《還珠格格》,李明啟飾演的容嬤嬤拿針“扎”紫薇的一幕,成了許多人的童年噩夢。李明啟曾透露,那段時間出門經常遭人議論,聽到有人在身後嘀咕“快看,是容嬤嬤那個死老婆子”。她家的玻璃被人扔石子,去菜市場買菜都沒人願意賣給她,甚至還有人衝她扔雞蛋。

被罵出微博的袁春望們

2015年出席電影發佈會,李明啟老師還是忍不住一吐這麼多年受的委屈,跟大家“澄清事實”。

梅婷和馮遠征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也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之一。這部劇的男主馮遠征,當年好長一段時間出門被認出後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馮遠征的妻子梁丹妮也是一名演員,因為馮遠征角色的關係,長時間收到來自劇組工作人員的“問候”,甚至有人提出要為她“驗傷”,查看她有沒有在家裡捱打。

正因為戲劇的“幻覺”,所以柏拉圖會嚴厲批評戲劇摹仿。因為在戲劇摹仿中,摹仿者消隱自己的身份,化身為角色,就可能產生摹仿者與角色的身份混同。柏拉圖意識到,當逼真的幻象運用於藝術創造時,它極可能成為傳播謬誤的溫床,因此決意將詩人逐出理想國。

該如何避免觀眾入戲太深?德國戲劇革新家布萊希特曾提出“間離效果”,通過“陌生化”的離情作用可以激發觀者對感官對象的全新感受力,促使觀眾保持驚異的陌生化視角看待音樂、戲劇以及舞美的藝術手段。簡言之,讓觀眾看戲,卻並不融入劇情。不過,這一策略對於影視製作和觀眾的審美水準,提出了極高的挑戰。幻覺導致“虛假”判斷的產生,依舊屢屢發生。

被罵出微博的袁春望們

梅婷和馮遠征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不要淪為語言暴力的奴隸

前互聯網時代,演員如果少出門,遇到的困擾也就少了,但互聯網時代,即便你足不出戶,也抵擋不了滔滔的咒罵湧來,即便你關閉了微博評論,別人還可以轉發、還可以私信、還可以到論壇上發帖,演員真是逃無可逃。

不管怎麼說,縱然網友入戲再深,也區分得了角色和演員的區別,畢竟不是三歲小孩。退一步說,即便真的將對角色的厭惡投射到演員身上,也應該明白:討厭可以是你的私人情緒,但網絡暴力絕對應該被禁止。

網絡暴力是現實社會中的暴力行為在網絡中的延伸。相對於現實社會中的暴力,網絡暴力的特殊性在於藉助了互聯網這一傳播媒介,傳播速度更快,影響範圍更廣,危害也更大。比如針對“反派”演員的語言暴力,可能侵犯了演員的人身權、名譽權、隱私權等。而從深遠的社會影響看,網絡語言暴力將催生無數的網絡語言暴民,催生出“暴虐為快”的病態心理,摧毀了人正義和平的內心秩序,破壞了對真善美等的信仰。

被罵出微博的袁春望們

但許多網友還是口無遮攔地在演員的微博底下進行咒罵,這是對個人極端情緒的放縱,是一種情緒搭車。他們可能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什麼挫折,滿肚子火沒處撒,正好藉著對演員的咒罵,“痛快”地發洩出來。但他們之所以找演員,而不是其他人,因為他們是懦夫,在仇富情緒下,罵明星是種“輿論正確”;他們也知道成千上萬的罵聲中,他們只是其中的一個,演員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找上他。何況,找上他又如何?網絡是可以匿名的。

因此,某些在互聯網上看上去凶神惡煞的鍵盤俠,現實生活中很可能是徹徹底底的loser。誠如有人調侃的,“嘴上那麼毒,心裡是得有多苦”。他們學不會光明磊落,只會躲在陰暗角落上演精神勝利法。

問題是,縱然你是懦夫,縱然你心裡苦,但這絕不意味著你就可以在互聯網上口無遮攔、為所欲為,並化身為網絡暴力的一份子。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辦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誣陷。”《刑法》也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也有這樣的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表面上你是在宣洩情緒,實際上也是在侮辱他人、挑戰法律。別總抱著“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可能哪一天法律就找上你了。再者你的言語暴力,傷人更害己,它將讓你淪為情緒的奴隸,讓你在現實生活中無能得更徹底。

因此,頗為滑稽的是,不少觀眾討厭反派角色的刻薄、狡猾、暴戾,結果現實生活中,他們的行徑恰恰讓自己活成了反派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