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心馬化騰一天賺多少錢?他卻關心……

你關心馬化騰一天賺多少錢?他卻關心……

作為一個市值超過5000億美金的全球第五大公司,騰訊這一次財報沒有讓你失望!

昨日,騰訊公佈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未經審核的第四季度綜合業績及經審核的全年綜合業績。財報顯示,2017年騰訊全年收入2377.60億元(363.8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6%,其中淨利潤715.1億元。

坦白說,以今天騰訊的體量還可以保持高於50%的增長,實屬難得,但這不是亮點,真正亮點在於當你在數數數馬化騰賺多少錢的時候,他卻更關心社會責任。

我們都知道,企業家分為三類,一類是生意人,什麼錢都賺;一類是商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一類是企業家,關注長遠,關注社會責任,所以一個企業家的成功與否,物質財富只是表象,社會責任感才是衡量的標杆。

馬化騰屬於第三者。

王者榮耀與社會價值矛盾

當企業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相沖突,如何選擇?關於騰訊與社會責任的話題,被討論最多的無非是遊戲。

“王者榮耀”就是那個衝突點。這款全民現象級遊戲在一波波圈粉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甚至被質疑為“遊戲之毒“。

而這顯然違背了騰訊核心價值觀。

熟悉騰訊的人都知道,在騰訊的發展歷史中,騰訊始終面臨著“做什麼樣的產品,做什麼樣的服務,有怎樣的社會價值“,用馬化騰的話來說,這裡面涉及無數的抉擇,而騰訊的依據只有一個,它來源於用戶。

但是,基於用戶的需求,很多產品、服務有很多,騰訊更希望這些產品和服務是可以建立與美好世界溝通的連接器,這也正是騰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出發點。

如何破題?此刻我想起騰訊的另一個創始人張志東曾說,我們應該用技術優雅地解決社會問題。

事實上,在此之前,騰訊在未成年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投入,比如說像去年暑假的《王者榮耀》上線了防沉迷的系統,包括12歲以下的孩子一天不得玩超過1個小時,晚上9點以後不能登陸等等這些。

就在此前,騰訊也公佈了防沉迷地階段性戰果:截至2018年2月16日,騰訊遊戲成長守護平臺的用戶數已達400萬。其中80%的遊戲賬戶受到“超級家長”模式保護,家長可以使用消費提醒、遊戲登錄和消費額度設置等功能,甚至可以一鍵禁玩。

另一方面,在成長守護平臺上線一週年時間內,受保護的遊戲賬號的遊戲時長平均下降25%,充值額度最高下降37%。

除了防沉迷,騰訊也在積極地、系統性探索與發掘遊戲的正向社會價值。

2 月24 日,騰訊發文《2018,騰訊要做一批不一樣的遊戲》,宣佈將開始對“功能遊戲”進行全面佈局,騰訊遊戲將在傳統文化、前沿探索、理工鍛鍊、科學普及以及親子互動類等領域全面佈局。

所謂功能遊戲,更多可以看成是一種嚴肅遊戲或應用性遊戲,它與傳統娛樂型遊戲有所區分,是以解決現實社會和行業問題為主要目的的遊戲品類。

馬化騰稱,騰訊在這個行業是龍頭,所以這方面社會責任感和要求也更高,騰訊管理層也是非常重視這一點,相信還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再繼續做。

從技術解決用戶痛點到優雅解決社會問題

騰訊18週年“成人禮“上,當時內部會議上,主持人要求高管每人寫一個對騰訊18年來最大的感悟以及對未來的冀望是什麼詞?馬化騰就寫了“責任”一詞。

去年,當騰訊成為全球第五大市值互聯網公司,馬化騰也一反常態對外表示,當外界掌聲越熱烈的時候,騰訊更需要清醒地看到自己肩負的責任。

關於社會責任,騰訊一直有自己的理解。早在2006年,騰訊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三個維度:一是用戶維度的社會責任;二是企業維度的社會責任;三是社會維度的社會責任。

如果說“王者榮耀“防沉迷和功能遊戲的戰略佈局是騰訊從用戶維度來履行一個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那麼”連接“戰略則是騰訊從行業維度以及社會維度來落地騰訊的社會責任。

換一句說,不斷成長的騰訊,也開始主動思考自己在社會中的關係以及在這個關係下,如何利用自己的平臺和能力為社會提供價值。

馬化騰說,開放是一種能力,大抵如此。

我們可以看到,從2013年開始,騰訊的整體戰略發生了變化,迴歸到自己最擅長的通訊與社交上來——做連接,從行業生態的角度,過去幾年,騰訊聚焦自己的核心業務,把“半條命”交給行業夥伴共建開放生態:包括京東、美團點評、58同城、搜狗和攜程等各個領域的巨頭紛紛帶頭加入開放體系,藉助騰訊的平臺,這些企業運用騰訊的社交產品、數字內容和金融服務迅速擴展業務,帶動自身其他線上線下的合作伙伴加入這個體系,直接在騰訊平臺上進行溝通和交易。

截至2017年10月,騰訊開放的合作伙伴已經超過1300萬,合作伙伴公司累計分成超過230億,創造就業2500萬。

我們看到,騰訊這棵大樹旁邊不是寸草不生,而是變成了一片森林。

“互聯網+“和”去中心化附能“也是馬化騰近年來提到最多的兩個詞,其中“互聯網+”更多的是結果,目的,而“去中心化”附能則是實現的手段,而這兩個詞語也正是騰訊社會責任延伸到社會維度的最好詮釋。

所謂“互聯網+”的概念,就是想把騰訊能力做成一個零部件,包括把賬戶關係鏈、社交廣告能力、支付能力作為最原始的工具開放給合作伙伴,騰訊只打造基礎能力,這種能力更像是一個半成品,如何打造出自己的成品,取決於合作伙伴的場景和騰訊能力的組合運用。

而騰訊所主張的要做去中心化的賦能者,並不試圖去掌握別人命脈。這與中心化附能完全不同,打了一個通俗的比喻,譬如蓋房子,中心化賦能者更像出租,而騰訊更像請你來建房子,建完房子就是你的,你的客戶、粉絲都是你的,不需要再交月租,不需要每年漲價。兩者附能形式的不同也看出騰訊更高的社會責任感。

微信是騰訊連接戰略落地的一個縮影。月活10億的微信,一直主張去中心化,希望生態的各個個體自己用內容、產品和服務去獲取用戶,微信平臺不主動做任何推薦,而微信又將自己定位為“萬能插座”,微信自己打造成一個強大的、全方位的服務工具,通過全面開放的能力,將更多連接的可能給予企業和服務提供者,為他們提供基礎的接入能力、運營環境和規則體系,這樣開發者可以在微信內搭建和實現特定服務、功能的平臺,進而幫助更多的企業和服務提供者建立自己的品牌,將商業機會帶給整個微信產業鏈。

我們看到,在過去,騰訊將微信和QQ為載體,將“人”與“公共服務”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全面連接,帶動和促進交通、醫療、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民生領域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對於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提升均等服務水平:包括微信、小程序、乘車碼、慧眼等等,騰訊已經通過各種維度的平臺和產品工具來賦能傳統經濟,解決他們的痛點,在這個進程中,用戶的生活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就在前不久,一位法國的帥小夥甚至在社交網絡上發了一段視頻,呼籲馬化騰將微信模式引進到法國,來改變法國人民的生活,這與騰訊“通過互聯網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相契合。也就是說,騰訊不僅在謀求自身的發展,也同時希望讓整個社會獲得更具品質的發展機會。

可以說,騰訊正在致力於用“互聯網+”的方式去“連接一切”,這也意味著,騰訊的企業社會責任,也將與數以億計網民的溝通方式和生活習慣更加緊密相關,並可能由此帶來深刻的影響和改變。

除此之外,騰訊還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十年前便成立了公益基金會,通過這個平臺和社交網絡,把數千家NGO組織和網民連接起來。騰訊還發起了“99公益日”,如今它已經成為全行業、全社會的網絡公益的平臺。

這些在技術、產品、生態上的創新,均體現了騰訊對用戶、行業以及平臺和社會責任的重視。

正如馬化騰所言,一個企業的責任不斷演化,互聯網的發展現在已經走入到一片深水區,沒有多少參照物。接下來,騰訊要從更高更嚴的角度來要求自己,不斷地努力和探索。

而這或許意味著,騰訊離“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願景又近了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