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争议,其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网络争议

受之前“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被害”案件的影响,滴滴公司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同时也让网约车行业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多地暴露在阳光下。

一个花季少女的香消玉损让资本推动下的滴滴公司在市场扩张中不得不“踩了刹车”。

于是,滴滴启动了为期一周的安全大整治。

滴滴公司从9月8日起至9月14日,每天深夜11点到凌晨5点,暂停提供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出行平台服务。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争议,其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滴滴公司暂停深夜服务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巨大争议。

有网友认可滴滴公司的这一举动,认为以滴滴公司能够正视真身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

有网友认为滴滴公司此举有些矫枉过正,整改没问题,但是暂停深夜阶段的全部出行业务就值得商榷了;

有的网友认为滴滴暂停深夜服务,让伺机而动的黑车死灰复燃,其安全隐患同样很大;

也有网友认为滴滴此举给自身的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希望滴滴能够快速恢复服务......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争议,其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在此期间,一篇名为《滴滴消失的第一夜》的文章迅速登上热搜,其阅读量在一个上午就达到了数百万。

这篇文章描述了滴滴暂停深夜服务的第一个晚上,人们的出行变得极为不便,遭遇出租车拼座、拒载、不打表,黑车漫天要价的打车难场景。

滴滴暂停深夜业务,黑车再次抬头,在安全出行这件事儿上,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争议,其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棘轮效应与滴滴的体验式营销

滴滴暂停深夜业务,黑车趁机回潮,消费者再次为出行选择上再次变得为难。

而这现象也在无意间也反映出了一个经济学上的消费效应——棘轮效应。

所谓棘轮效应,是指人们的消费习惯形成以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下调整,而难于向上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其习惯效应比较大。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对棘轮效应的形象概括。当人们习惯了网约车的便捷以后,滴滴暂停其深夜的网约车服务,人们受棘轮效应的影响,所以在出行上颇感不便。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争议,其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其实,在应用棘轮效应这件事情上,滴滴公司可谓是轻车熟路,炉火纯青。

回首滴滴的崛起之路就不难发现,以棘轮效应为底层逻辑的体验式营销是滴滴公司的拿手好戏。

先通过补贴和优惠让出行用户以及网约车司机形成出行和开车赚取盈收的习惯,在取得市场垄断以后成为行业规则的制订者再获取垄断利润。

不管是其发展初期与快的打车之间在网约车市场争夺众中的南北之争,还是今年早些时候与美团的“跨界之争”,以资本为推手的补贴大战都是其应用自如的经营手段。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争议,其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对于滴滴公司暂停深夜服务的整改,其或有心或无意地都再次应用到了棘轮效应对消费者的影响。

以前文提到的那篇《滴滴消失的第一夜》为例,“今晚没有滴滴”不仅仅是黑车司机叫嚣的口号,更可能会成为滴滴利用棘轮效应让消费者意识到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一种营销手段。

与其在面对口诛笔伐之时唯唯诺诺,不如以定位理论攻占消费者的心智实现以退为进,让消费者重新接受自己。

也许滴滴并没有如此,但是至少存在这种可能性。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争议,其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滴滴暂停深夜业务,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鉴于以上对滴滴暂停深夜业务的分析,让人不禁对滴滴此举有了新的疑惑——滴滴暂停深夜业务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滴滴暂停深夜业务是痛定思痛和痛改前非,还是利用棘轮效应对广大用户的道德绑架,我们不得而知。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争议,其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只是,结合央视新闻1+1中对于滴滴整改所报道的滴滴“停深夜车”却在白天继续“给没有资质的一些司机来派单”的报道,虽然人们不愿以恶意去揣测,却也难免会让人们对滴滴“深夜停车”的行为有所质疑。

因为滴滴暂停深夜业务的网络舆论呈现出了“感觉好像滴滴深夜车是极其不可缺少的”一些报道,这确实有可能是滴滴“一种有意或者无意地在形成一种舆论逼宫”......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引发争议,其真的只是为了安全整改?

滴滴暂停深夜业务,黑车伺机再度抬头。不管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在安全出行这件事情上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诚然,网约车的出现打破了出租车的垄断地位,同时也通过技术手段让曾经难以管控、无法无天的“黑车”消失。

但是,在历经数年之后,网约车尤其是滴滴自身却成为了新的行业垄断——屠龙的英雄如果最后也变成了恶龙,这显然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我们真切地希望和呼吁,不管是滴滴也好,还是其他网约车平台,抑或是出租车公司,能够主动承担其人们安全出行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让出行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