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招生公平?潜规则等乱象远超你想象

美国高校招生公平?潜规则等乱象远超你想象

(图为哈佛大学等高校招生歧视亚裔引发关注。图片来源 新华网)

一直以来,美国高校的招生模式在国内一些人中备受推崇,他们认为这种招生模式才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实际上,美国大学招生模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尤其是将学生的家庭背景作为考核标准,以及家族捐赠制度的存在,更是表明美国高校的招生标准并非公平。

近日,SFFA(大学生公平录取组织)报道哈佛大学等一些美国名校在招生过程中以“平权法案”为由,通过大幅提高录取标准、设置“种族配额”等方式,将不少优秀的亚裔学生挡在门外引发网民关注。除此之外,还有媒体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美国著名高校招生规则暗藏猫腻,如据《纽约时报》报道,世世代代的美国考生都认为只要达到哈佛大学官网公开的录取要求:成绩优异,背景多元,拥有丰富的校外实践经历都有被录取的可能。但令这些野心勃勃的申请者失望的是,这些规则并非一视同仁。

美国大学入学申请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想要进名校除了申请者优异的在校成绩之外,还要参加SAT或者ACT考试。这两个考试也被称为“美国的高考”,考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学,文法和阅读的测验,并且取得高分,以此作为申请名校的参考条件。据哈佛大学招生办主任威廉·菲兹西蒙斯统计,2018年有约2.6万美国“土著”申请哈佛,其中SAT数学项满分的约3500人,2700人在文法项获得满分,更有近8000人三项全优。为了确保优中选优,促进美国文化多元,哈佛大学还会组建40人的招生面试团队,从申请者的“学术”“课外”“体育”“个性”和“综合”等五个方面审核。但《纽约时报》近文披露,正是由于这样的审核,一些主观的判断和“潜规则”左右了最终的结果。例如,对于申请者来说,与SAT一样重要的,还有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以及父母是否从哈佛大学毕业等要求,这些都纳入到哈佛的筛选系统中。这也就是说,即使一个SAT考满分的人,大学预科课程的成绩无懈可击可能也得不到哈佛大学投递的橄榄枝。这些额外背景至少抵得上SAT的300分!

除了额外的考核要求外,美国一些知名高校中,还有一些招生暗语,如哈佛大学中的“院长关注名单”,就是招生过程中的常见暗语。“院长关注名单”,也可以叫做“关系户名单”,上名单的人基本上都与学术能力无关,而是靠家族捐赠而进入名单中。比如说给哈佛捐钱建立了一个图书馆,就算是对学校做贡献者,他们的子女会被优先选择。《南方周末》此前的文章也曾披露,如果你能给哈佛大学捐款至少100万美元,你就能获得哈佛学校资源委员会(COUR)会员资格。超过一半的SAT满分者入学申请会被哈佛拒绝,但424位COUR会员的子弟,有至少336人被哈佛录取。可以说,美国精英大学的大门已向权贵半遮半掩。这些名校对金钱的看重,会严重影响贫困学生的入学机会,因为名校的教育资源本身有限,靠家族捐赠进入名校的人数多了,贫困家庭和少数族裔的录取机会自然会减少。但是,官方对此的态度是:他们有钱,可以更好的帮助学校发展建设,何乐而不为呢?也就是说只要你肯花钱,只要你的孩子脑子还够用,就可以“塞”进哈佛大学。对此,有网友评论称,我觉得美国大学的招生模式也不能说就那么好了,因为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录人,其实是把腐败合法化了。

总而言之,过于看重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美国的招生制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公平,少数族裔、中产家庭以及贫穷家庭的孩子正在承受这种招生制度带来的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平等仍在不断扩大。

(参见:《哈佛大学招生“潜规则”被曝光:SAT满分不如投个好胎?》《美国名牌大学招生潜规则:招生过程中的“合法腐败”触目惊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