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来源|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然而今天的主人公,陕西的一对农民夫妇养育了5个孩子,如今这5个孩子4个考上了清华北大。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2015年大儿子吴云峰:考入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同年小儿子吴天峰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硕士学位。

2017年二女儿吴大燕,考取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四儿子吴青峰成功考取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硕士。

三女儿吴改燕从西安医学院毕业后,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工作,薪资待遇不低,却也在17年也辞职备考,准备在清华北大与兄弟姐妹团聚。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看完这个新闻,我心里觉得很钦佩,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孩子,可想而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

记者采访这对农民夫妻时,夫妻俩一脸的憨厚和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多的官话套话,都是很平常的语言。

可我却觉得很值得,整理出来跟朋友们分享一下,因为这些质朴的话里面,藏着不少对我们教育孩子,值得参考和反思的东西。

普通家庭绝不养娇子

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

和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父亲说这几个孩子,都从小很懂事,自己也从来没因为学习的事情,打过或骂过孩子。

“我和爱人都没什么文化,教育孩子们用的都是一些土办法、笨办法。如果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就领回家,让跟着我们一起下地干活,让他们体会父母没有文化要受的苦头。”

这个教育方法,其实真的一点也不土不笨,虽然没有给孩子们,讲太多的人生道理,但是让孩子们接触到了父母最为真实的一面,让孩子们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孩子们会更容易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相比之下,现实中很多倾其所有,去满足孩子物欲和虚荣,乃至求着孩子去学习的家庭,才更容易让孩子变得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也更加容易滋生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母亲曾和我说过老家的一位邻居阿姨,就总是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阿姨以做环卫工为职业,每天起早贪黑不说,薪资待遇也相对较低。

可能也正是因为情况,阿姨格外重视女儿的学业,经常跟孩子说的话就是: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管。

阿姨家的女儿只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完饭就把碗往桌子上一扔,等着妈妈回来收拾,家里的所有家务几乎都从不沾手。

看上什么想买的东西,哪怕逼着妈妈借钱

也要买到手,否则就威胁不去学校了,吵着闹着要退学。

妈妈一把年纪在起早贪黑,而女儿却在学校里,呼朋唤友攀比无度,丝毫没有愧疚和自责。

当阿姨批评女儿成绩不理想时,女儿反而倒指责阿姨,赚得太少了,否则她就可以出国留学……

最开始觉得,这个女儿太不成器,可接触越来越多类似的家庭,越发现这类家庭

都是从小对孩子,无底线无原则的溺爱。

而孩子也在这种照顾下,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的“特权”,变成了一个败家子。

他们不是一出生就好吃懒做,而是在一天天的养育中,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我们讨论寒门如何出贵子的时候,更应该警惕的就是寒门养出“娇子”,警惕孩子成为那种不尊重父母、不体谅父母、也不意识不到自己应该责任的“巨婴”。

虽然身处普通家庭

却拒绝无知与侥幸

用格局撑起孩子的眼界

吴家父母的文化程度都很低,爸爸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辍学回家,妈妈更是一天学都没上过。

可就是这样的家庭,夫妻俩却有一个坚定的共识:“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们供上大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为了供5个孩子上学,吴家妈妈务农之余还要走街串巷的卖苹果。

每次挑着担子从家里出发到县城,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而吴家妈妈为了多攒点学费,每天要求自己完成3个来回的苹果销售,年复一年的忙活。

县城里几乎没人不认识那个“挑担子卖苹果的婆姨”。

吴家爸爸也说:“遇到再大的困难,即便是没钱四处贷款,我们也尽量不让孩子知道,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安心上学。”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可以看出来,吴家父母虽然会让孩子们参与到家庭的劳动中来,但并不是向孩子们诉苦和哭穷。

相反的他们自己承担了绝大多数的苦难和辛苦,给孩子们撑起了求学的路。

这种强烈而明确的通过读书和努力改变生活的意识,跟培养了13个博士的“传奇母亲”王淑贞很像。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王淑贞是著名华人神探李昌钰博士的母亲,在李昌钰父亲去世后,她独自在举目无亲的台湾,抚养5个儿子和8个女儿长大。

为了让孩子们活命,她做过家教、帮佣、保姆,没日没夜的只想着赚钱。

然而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会要求孩子们每天走十几里路,去市区去上学。在儿子警校毕业,找到待遇稳定的工作后对儿子说:“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

最终这13个孩子,都在母亲的教导下成为了博士,如今也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李昌钰博士和母亲王淑贞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把父母分为了5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是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是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是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以身作则。

无论是大家闺秀出身的“传奇母亲”王淑贞,还是农民出身的吴家父母,他们实际上都成为了第五个层次的父母。

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一边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一边对孩子敷衍的说句“好好学习”。而是身体力行的尽自己最大努力

以身作则的去奋斗,去跟把苦日子过成“好日子”,并且把这种向上的品质传递给自己家的孩子,让孩子也都成为了努力奋进,目光长远的那群人。

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不用执着于指点孩子的人生

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对吴家子女的采访中,有一个细节给人印象很深,大儿子说:“爸妈从来不说到学校要好好学习的话,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

吴家父母也是说:“孩子们能有今天的出息,都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你会发现这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彼此肯定又彼此尊重的关系。

父母对孩子有一种很深的信任在里面,不过多的唠叨和干涉,体现出的潜台词是:

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会知道应该怎样做,你遇到的困难也许我的经验并不能帮忙,但我就是相信,你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

也许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吴家爸爸妈妈从没有看过,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的那句: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但是他们实际上已经在这样做了。

他们勤奋、他们努力,为了家庭和孩子辛苦打拼,但是他们却不干涉孩子,不把自己的苦难作为对孩子的要挟,同时也不去用自己的意志,去给孩子强势的干预,给了孩子足够多的爱和自由,这一点对教育孩子非常重要。

还记得前两年刷屏的一篇关于神童魏永康的报道:魏永康在母亲的刻意培养下,3岁可以认识上千字,14岁被大学破格录取,18岁进入中科院读硕士。

这样的成绩,甚至比考上清华北大的吴家的几个孩子还要让人觉得惊讶。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但魏永康在学校读了3年,就被劝退了。他的生活几乎是被母亲完全的照顾和控制着的,离开母亲的照顾,他的一切都变得混乱不堪。

因为看书而忘记写毕业论文,大冬天穿着半袖就往出跑,不知道应该加衣服。屋子像垃圾场一样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也许在学业上是优秀的,但在品格和性格上成了个低能儿。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方方面面干涉过多的恶果。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办好,而是允许孩子犯错试错,通过自己的信任和鼓励,让孩子一步步更加接近成功。

创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圈子

带动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吴家的孩子们之所以学有所成,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家庭氛围的影响。

吴家老大说他在家会带头认真学习,积极帮助父母,兄妹几个从小跟着长兄读书学习。

每天早上,只要听到父母起床了,5个孩子也都赶紧起床,摸着黑,拿着各自的课本,到院子或学校的灯下背书。假期、周末都会抽出,至少半天的时间和父母一起劳动。

而考清华北大的缘起,也是春节全家聚到一起时,老大发出的提议“五年后,咱们北大、清华见。”

其他几个兄弟姐妹附和“那你就在清华门口等我们”。

这个家庭的整个氛围,都是一种你追我赶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吴治宝夫妇被表彰为“育人典范”,当地政府给予30万奖励。在父母的带动下孩子们懂事并且知道感恩,不怨天不由人。不为了自己出身不够好而放弃努力或者得过且过。

反而是一家人憋着一股劲,都想要通过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固然影响很大,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原生家庭的氛围。

如果父母心态足够乐观,孩子也很容易学会勇敢积极的面对挑战。如果父母总是愁眉不展,甚至父母本身就针锋相对,孩子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变得消极而自卑。

另外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吴家这些孩子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很良好的你帮我带,你追我赶的圈子。

对于孩子来说,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很可能也变成类似的人。

我们不仅自己要做更努力更积极的父母,也可以努力的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圈子,让孩子与更多优秀的朋友为伍。

一个人的出身,是很难选择的。阶层的流动,也正在越发的艰难。但也正因为如此

教育对多数普通家庭而言依然是改变命运的转机。

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努力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并带动孩子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积累和改善,让孩子拥有不同于我们的明天。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chengzhangshu9。

欢迎转发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