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修行打坐的提前是先把姿勢坐對


南懷瑾老師:修行打坐的提前是先把姿勢坐對


真修行打坐,先把姿勢坐對!

本文摘錄自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打坐,像你們坐起來都有問題。尤其你們這些高僧,每一個武功我看都不行,比我好一點,你拳頭能打死人,我是風都吹得倒。你們每一個人,用四川話說都是勾腰駝背。年紀輕輕的練武功,大概都練壞了,都沒有練對。你看每一個人的背都很厚,可是看你們的相,每一個出家人都有福氣。你們出去有廟子住,皈依弟子很多,有好飯吃。就是《漢書》上,那個蒯通給韓信看相,“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那個背很厚,都是烏龜背。你們好幾個都是龜背,我們孫教授也是龜背,有一點福氣。當年還有個在臺灣的嚴家淦,也是龜背;蔣經國也是個龜背,都是龜背啊。

做工夫,背這樣就不對了,所以剛才給你們幾位改了一下,叫你們坐好,還有個辛師父也改過的,現在他改正多了。哪個出來做個模特兒,坐在中間?丁師出來最好,剛才給他改過一下,把坐墊放到中間來,你做模特兒,我給大家講一下,你背朝大家,照樣坐好。他這個人,身體很好,坐得也很好;他昨天講的境界,關於佛法方面的,我們以後再談。

南懷瑾老師:修行打坐的提前是先把姿勢坐對


背上脊柱由尾閭到頭,整整二十六個骨節(頸椎七、胸椎十二、腰椎五、骶骨一、尾骨一),講小的就不止。在兩塊肩胛骨中間,這裡的穴道,練武功的過去叫“還陽穴”。昏了過去的人,把他拉起來坐著,用腿在脊柱一頂,把他肩膀、頭往後一扳,氣一出來通過就救過來了。道家稱這裡的氣脈叫“夾脊”,兩個肩胛夾到的。所以不要挺腰,身體放鬆,心氣也沉下,可是兩個肩膀向後拉開,頸椎靠到領子這裡,佛像就是這個姿勢,這樣就頭正尾正了。有些手短一點,不一定結定印,兩手拉開了,像辛師父,這些身體姿勢都要改過來。你用功修行習慣了,尤其有人的肩膀那裡,你們幫忙改一下。嘴巴上下對好,前面自然就咬合了,這樣打坐,身體氣脈就對了。結果大家坐起來這樣彎腰駝背,你照丁師父原來的坐法,這樣圓圓的很舒服啊,腰鬆鬆的,可是氣脈不上路了,他肩部一拉開,精神就不同了。

如果你看那個頭有偏的,打起坐來,向一邊偏,那一邊頸部骨節就有問題。所以想要改正,自己曉得注意,就改正了,慢慢氣就走通,身體統統改好了,就是有傷也都會好。你看癸師父也不對,兩個肩膀溜肩的,普通人叫做美人肩,認為女孩子溜肩,走起路來蠻好看蠻漂亮,你看大丈夫男子漢,就不是這樣。

所以你真修行打坐,中國塑的佛像,宋朝以後都是塑的大肚子,那就不對了,你不要看。隋唐以前的佛像,你到龍門、敦煌去看看石刻佛像,都是這樣三圍標準,這就是打坐的姿勢。這個千萬要坐好。至於兩個手短,不能合攏來,就放開,各種手印都可以結。不要聽人亂講,非要這樣,非要那樣不可,不一定的。兩個手太長怎麼辦?那就要放前面去了。

所以,辦禪堂,做堂主,做善知識拿香板,你怎麼指導人啊?幾十個一大坨的肉體,泥巴捏的一樣,亂七八糟就都擺在那裡;你打坐、打七,打死了也沒用,打坐身體姿勢都沒有弄好嘛!這同你練武功都有關係啊!還有這肚子,如果姿勢不對坐久了,腰椎這個地方會向後面彎起來,肚子自然會大出來了。這個時候自己就要注意向前面傾,屁股朝後面翹一點,否則肚子越來越大,下面兩條腿的氣脈就走不通了。腿的氣脈很重要,兩腿的氣脈不通有什麼用啊!所以我常常說你們念早晚功課,“皈依佛,兩足尊”,怎麼解釋啊?甲師!聲音大一點,你怎麼年紀輕輕那麼一個聲音啊?(僧甲:福德具足,智慧具足)這是講教理不錯,叫“兩足尊”。講功夫境界就是神足通,兩個腳氣脈沒打通,不能起神足作用,兩腳的氣脈要是打通,就不同了。如果練武功的話,你這一步下去,一走,好像沒有踏到地,在空中走一樣。所以“皈依佛,兩足尊”,坐對了,氣充滿了,氣脈就打通了。剛才講坐久了,如果坐的姿勢不對,無形中腰椎會向後面靠,當然只好彎曲在那裡,肚子越來越大;兩腿麻痛得要命,心裡頭唸的是“我的媽呀!”不是“我的佛!”參的是“媽呀,痛的是誰呀?”所以辦個禪堂,堂主坐在上面,一眼望去,哪個人到了什麼情況,哪個人有什麼痛苦,都清楚了,這樣才可以去做善知識!不要辦個禪堂,害死了一堂人啊!我這樣講你們不要嚇住了,辦歸辦,害歸害,再說了。

南懷瑾老師:修行打坐的提前是先把姿勢坐對


七支坐法

本文摘錄自《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