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法院“六个能力”全方位提高执法水平

司法能力是审判执行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面对信息化使用率不高、案件审判质量下滑、监督把关不力、司法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西吉法院党组提出了六个能力建设,旨在强化办案责任,补齐工作短板,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018年工作。

一是提高信息化运用能力。该院在自动分案应用、文书编写系统、OCR智能回填使用、电子签章系统应用、人民陪审员管理系统应用6个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系统使用率不高,个别系统没有启用,制约和影响了整体工作。成立信息化运用督查领导小组,跟踪督查督办。凡没有运用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干警和业务庭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自觉养成依靠信息化系统提高执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办公室要及时招标补充办公设施,信息管理中心要切实改进工作措施,集中精力和时间加大对信息化运用系统的培训教育力度,认真解决信息化使用率的现实问题。

二是强化司法责任担当能力。个别法官质量意识淡薄,司法公信力不高,缺少担当责任,工作上虎头蛇尾。对裁判文书把关不严,瑕疵错误问题屡见不鲜。执法水平有限,文书说理不到位,处理结果欠佳,导致案件质量下滑,发改率持续升高。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开展一次案件质量“回头看”查摆活动,列出问题清单,逐一对照查找,确定质量责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案件质量通报,委员定期点评,集体研究决定”的案件质量评判长效机制。同时要加大对案件质量责任的奖罚力度,细化责任措施,切实把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落在实处。通过质量评判,体现法律的严肃性、结果的公正性和程序的严密性。

三是建立分析研判综合能力。个别法官凭经验办案,不注意总结个案焦点,换汤不换药,千篇一律,缺乏深度研判,用惯性思维处理不同案件,其结果不是定性有问题,就是法律适用有问题,仰或是处理结果有歧义。要建立分析研判机制,由专委办牵头,发挥专业法官会议作用,成立案件质量指导小组,抽调资深法官常年开展专题研究。按照“细化分工,类案指导,重点突出”的原则,切实从文书格式、事实认定、证据分析、裁判说理上纠正不足和差错,提高裁判文书质量,增强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办案人员要主动作为,扭转被动应付局面,重视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自觉强化适用法律能力、驾驭庭审能力、诉讼调的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是增强审判团队合作能力。在原有10个审判团队的基础上,优化司法资源,充实新的审判力量,对不适宜在一个岗位上长期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整,重点加强基层法庭和执行队伍的力量配备。进一步落实干警轮岗制度,完善绩效分类考核机制,用足用活奖勤罚懒措施,统筹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的团队意识、司法效率、清正廉洁、司法礼仪、自身修养等能力。开展办案庭室和业务部门之间比工作效率、比工作质量、比司法水平评比活动,激发广大干警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五是加大学习培训实战能力。要推进对培训学习成果的深度转化和运用,提高培训学习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凡是派出学习培训的人员都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在干警大会上进行发言交流,让大家分享学习成果,汲取知识,开展工作。坚决杜绝借学习培训之名行务虚之事。要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建设学习型庭室、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法官。坚持庭室每日1小时学习制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长期性。以“学为弓弩,才为箭镞”的精神,丰富法官学养,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六是拓展监督管理创新能力。不论是案件质量,还是信息化使用,都反映了一个监管不力的问题,应有的机制措施没有正真发挥作用。除了客观因素之外,不敢抓不敢管,不真抓不真管的主观因素比较突出。部门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创新监督管理能力。既要办好自己的事,又要管理好自己的人,既要盯准问题不放,又要督促抓好质量。强化院庭长案件流程管理监督机制,各个节点环节部门要全程把关留痕,不能让不合格产品走出法院。重视履职监督,不等不靠,做到衔接有序、环环相扣,不推诿扯皮。

(西吉法院 通讯员 董立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