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

寒风吹雪


是的,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他们大致活跃在北宋时期,像我们所熟知的杨老令公杨业,以及他的儿子杨六郎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他们都是那一时期战功赫赫,威名四海的风云人物。

关于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我们从第一代,杨业开始讲解一下。

杨业一生服侍过两代君主,那时候北宋还没有统一天下,北汉和辽国是大宋最大的威胁。

杨业所服侍的第一代国君就是北汉的,这时候的北汉和大宋是敌对双方,也就是说杨业所带领的杨家将是北宋皇帝赵匡胤的敌人。

赵匡胤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有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的,赵匡胤此生有两次伐北汉的经历,但是,最终结果是一样,没有把北汉给灭掉。

赵匡胤之所以打不下北汉来,就是因为杨业。杨业太能打了,赵匡胤根本拿这个小小的北汉没有办法。这件事最终也变成了赵匡胤的遗憾,因为经过斧声烛影事件之后,四十九岁的赵匡胤就撒手人寰了。

接着登基的是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为了完成哥哥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他开始继续攻打北汉。

因为之前有了前两次打北汉的经历,这一次赵光义分兵两路去灭北汉了,赵光义派了一路大军去打来自契丹族的救援,另一路大军直接进攻北汉的都城太原。

最终北汉国主抵不住就投降了,但是,这时候的杨业以及杨家军还在拼死抵抗,两军僵持着,谁也吃不下谁。

最后是赵光义让北汉投降的国君给杨业写了一封劝降信,杨业看到信才投降的。

宋太宗赵光义知道杨业是个难得的人才,得到杨业之后他大喜,又委以重任给杨业,让他继续防守大宋的边界,对抗北方强大的辽国。

赵光义就是杨业侍奉的第二任国君,杨家将的威名也就是在这时候,他们对抗契丹的时期威震天下的。

杨业为大宋防守的边界主要是在西北,也就是雁门关一代。

在这里杨业曾经带领几千人马打败十万契丹军,自此杨业得了一个杨无敌的外号,契丹人从此不敢再次踏上杨业守护的地盘了。

因为经常被契丹人侵犯,大宋皇帝赵光义也是很恼火的,为此他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针对辽国的战争。

杨业当然参加了,但是,杨业因此也在和契丹人作战的时候壮烈牺牲了。

其实这次杨业本不应该死的,他的死和宋太宗的瞎指挥以及潘美的不守约有直接的关系。

当时宋太宗派了两路大军去打契丹人,被宋太宗视为主力的东路军队,因为战略失误,全部溃败了。

这时候压力全部转移到西部杨业这里,本来杨业等人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但是,宋太宗下了一个命令,让西路军撤退的时候,把契丹地盘上的汉人百姓也带走。

就是这条要命的命令,最终要了杨业的命。

毕竟军队撤走很容易,带上百姓就很难了,老弱男女都有,这要怎么撤呢?

皇帝的命令即使错杨业也要执行的,他就和主将潘美商议,自己带兵杀入契丹军队中,把契丹人引导陈家谷,让潘美带兵埋伏在陈家谷一举歼灭契丹军。

本来这个计划的胜算是很大的,但是,潘美竟然放鸽子了,他根本没有带兵去陈家谷埋伏。

当杨业带着残兵败将,把契丹军给引到陈家谷的时候,竟然连一个宋军都没有。

杨业就是在这种情下,殊死拼杀,战死在沙场上的。

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六郎又开始接过父亲的大旗,对抗起辽军来的。


史学达人


历史上当然存在杨家将,但不属于朝廷快速反应部队编制,属于杂牌军。当时的北宋常备军叫禁军,直接听从于皇家。比如,赵匡胤的直属武装力量大致在六万人左右。至于所谓的八十万禁军则属于预备役部队,是专门给北宋禁军供应兵员的,实际作战人员从来没有那么多,北宋常备军不承担驻守任务。除了这些具备快速反应的常备军外还有许多杂牌军,这些杂牌军是屯驻部队,杨家军,岳家军都属于这种。这种军队有点建设兵团的意思,既要打仗又要戍边又要搞生产。

北宋杨家曾代表朝廷驻扎在雁门关地区。负责与辽国的戍边任务。杨延昭有二子,长子杨宗保,次子杨文广。在赵光义时期,由于跟辽国媾和,北方防守压力大减。于是赵光义便调杨文广统领一部分兵力南下福建,扫荡山匪,其后便屯驻福建一代。从此,杨家被分为北杨家将跟南杨家将。不过由于宋朝对带兵将领极度不信任,往往五年一换,调换防区,并严禁父子相传,自杨宗保与杨文广之后再也没有任职武将的人了。


优己


 

 历史上确实有杨家将,只是,民间流传的种种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十有八九都是虚构。

  杨家将的故事主要有子孙五代多个系列。

  第一个系列是将杨家老令公杨业如何归顺宋朝,如何赤胆忠心保卫宋朝,大战辽军,却被奸臣潘仁美所害的故事。

  第二个系列是说杨业死后,辽国入侵,此时杨家后人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三代继承先祖遗志,抛下个人恩怨,继续为国效命的故事。

  第三个系列是说杨家的男人几乎都死光了,于是佘太君、穆桂英等等继承丈夫遗志继续战斗,女人挂帅出征的故事。杨家一门忠烈,甚至连丫鬟杨排风等等也骁勇善战,忠心耿耿,为国战斗。

  事实上在这个五代三个系列数十个精彩故事当中,只有第一代稍稍靠谱一点,杨六郎抗辽也能找到一些历史痕迹,至于之后的历代子孙以及杨门女将等等,全是后人虚构。

  并且,就算是在第一代杨业的故事当中,对于杨业其人也有着过多美化。

  在历史上,杨业乃是北汉名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为北汉而奋斗。

  杨业的父亲杨信本就是北汉麟州刺死,杨业就出生在麟州。杨业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军中,骑马射箭非常厉害。成年后杨业被任命为保卫指挥使,后来因骁勇善战屡次升迁,担任建雄军节度使。因为他百战百站,北汉人称之为杨无敌。

  其实,当时的北汉政权并非汉族政权,而是一个由沙陀族人刘崇建立的伪政权。在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北汉一直勾结辽国,不断侵扰宋朝。杨业成就的无敌之名,其实是建立在杀戮宋军的基础上。

  太平兴国四年,北汉被灭,国主都已经投降,杨业还拒绝投降。当时的宋军将领因为将士被杨业屠戮很多,大都深恨杨业。宋太宗却认为杨业乃是一代名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并且,北汉所在地未来必定会成为抗辽前线,如果能由一位北汉旧将统领当地军队,对于宋太宗掌控北汉(即山西)故地会有很大帮助。于是,宋太宗不但让北汉国主给杨业写信劝降,还一再提高官职,邀请杨业归顺。

  最终,杨业投降了宋朝,并且被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非常感动,从此对宋太宗忠心不二。

  不过,宋朝高级将领中许多人很鄙视杨业,尤其是一些早年跟随宋太宗的将领,见到杨业得享高位,都很不服气。

  后来,杨业立下大功,与主帅潘美一起在雁门关一代大破辽军,杀死辽军主帅。杨业因此被升任为云州观察使。

  杨业被宋太宗定位一个标杆,一个榜样,成为当时军中的偶像。正因如此,宋太宗旧部对杨业越来越不满意。

  后来,有人状告杨业,宋太宗将那些告状信转发给杨业。史书上说,宋太宗是以此表示自己对杨业的信任。其实,宋太宗既是表示信任,更是一种胁迫:杨业你看看,这么多人不信任你,我偏偏信任你——你还不得加倍感谢我!

  雍熙三年,即杨业投降之后第七年,宋太宗发动北伐,攻打辽国。前期宋军取得大胜,攻占了许多地盘,后来发现不过是辽军诱敌深入之计,结果宋军大败。宋太宗下令潘美一部将攻占地区的百姓全部带回宋朝境内,因此,军队撤退很慢,渐渐被辽军追赶到。

  杨业献策,可以派一支部队将辽军引诱到陈家谷附近,然后前后夹击,当能取得大功。只是,谁去引诱敌军呢?这几乎是一个必死的任务。

  当时宋军监军名将王侁乃是宋太宗的心腹爱将,正因宋太宗宠信他,方才会派他来监军。这王侁根底也很深厚,乃是后周宰相王朴的儿子。在宋朝高层,有许多名门和后周君臣有亲眷关系。

  王侁对杨业很不满,道:“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王侁此话是在暗讽杨业通敌,杨业为证清白只能领军前往诱敌。

  等到他将辽军引到陈家谷时,却发现谷中并无宋军主力。只因在王侁的劝说下,主帅潘美竟然提前撤军离开了。

  结果,杨业兵败陈家谷,被辽军擒拿,他为证清白,绝食三天而死。

因此,在历史上导致杨业死亡的罪魁,其实是王侁,更深挖一些,应该说是宋太宗定立的监军制度,至于潘美,其实也是监军制度的受害者。

而杨业之所以死亡,有着很多原因,并不简单是被奸臣所害,与杨业的出身,过去二十年与宋军交战积累的矛盾都有很大关系。另外,宋太宗利用杨业打压旧部,也使得杨业成为众矢之的。

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在宋真宗初年也曾立下不小功勋。不过,从宋真宗年间开始,辽国就与北宋签订盟约,此后百年都没有战争,自然,也就没有那些精彩的杨家将故事。

  

  


叶之秋


“杨家将”的历史故事我们大多耳熟能详,“杨家将”的很多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主要是人们为了怀念北宋抗辽名将杨业,把他的事迹编成故事加以颂扬。这还得从宋太宗赵光义讨伐北汉说起。


北汉有个名将叫刘继业,原名杨重贵,有勇有谋,十分忠烈。公元969年2月,宋太祖赵匡胤第二次攻打北汉,在围攻太原城时就被刘继业打的大败。宋太宗继位后,当然闻知刘继业之威名,但他一直想要得到他。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后来,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刘继业也随着皇帝一起投降北宋。宋太宗非常高兴,便取消了他在北汉的赐姓,改名杨业。又命他继续守卫边疆。

杨业在归顺宋朝之后,于公元980年3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公元982年,辽景帝耶律贤病死,12岁的耶律隆绪继位,由萧太后把持朝政,又改辽为契丹。宋太宗觉得这是夺回燕云16州的最好时机。于公元986年正月,兵分三路进攻辽国。东路军由曹彬率领,作为疑兵向幽州进发。由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军攻取了云州和朔州,又和田重进率领的中路军互相配合,最后才攻陷幽州。



后来,由于曹彬率领的东路军进展不顺。耶律休哥和萧太后的援军合兵后,东路军被打的一路溃逃。宋太宗知道后,没有了前进的信心,立刻命令中西两路军也立即后撤。他们一退,辽军就成了追兵。


监军王侁,平日就由于嫉妒杨业的功绩,和杨业一向不和,这次撤退,他指责杨业畏缩不前,要他带兵出击抗辽。杨业没有办法,知道自己孤军出击凶多吉少,临出征前他叫潘美和王侁在陈家谷设伏,等他败退到陈家谷时,两路伏兵一齐杀出,可败辽军,潘美便同意了杨业的计谋。然而,等杨业在狼牙村中埋伏,败退到陈家谷时却没有任何伏兵,杨业在陈家谷被擒。被擒之后,辽国也没有为难他,他为表白忠心,在辽营绝食三日而死。

他是一个难得的抗辽名将,他的威名天下皆知,一代名将就这样消失了,宋太宗也极为痛惜,他下令潘美连削三任,王侁被发配金州。后来,人们就把杨业的事迹编成了“杨家将”,杨业就是“杨家将”里的杨令公。


西从头越


现代了解杨家将很多都是从评书或者影视剧作品开始的,关于杨家将最早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是明朝中期熊大木写的《杨家将演义》。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比如杨继业,就是宋史中的杨业,潘仁美就是宋史中的北宋第一名将潘美,其他高怀德、呼延赞、王贵、杨延昭等众多人物都可以在宋史中找到。只是他们在小说中的事迹和历史中的有所不同而已。

历史中的北宋杨家将第一代代表人物就是杨业,原名杨重贵(杨崇贵)。杨业父北汉麟州刺史杨信,又名杨弘信,杨业是其长子。杨业弟杨重勋(杨崇勋,杨重训,古代人避讳的时候名字会比较乱),在杨信死后接任麟州刺史。杨业自幼被送到北汉开国皇帝刘崇处作为人质,因刘崇的喜爱,被收作养孙,名为刘继业,和北汉的后两位君主同辈,即刘继恩、刘继元。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负责防守汉辽边境,而在宋伐北汉时,作为抗宋将领,一直活跃在最前线,直到北汉灭亡,随刘继元投降北宋。

杨业降宋后,因为宋太宗赵光义认为他边关经验丰富,就让他改回原姓,宋史称为杨业,辽史称为杨继业,并被任命为郑州刺史、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防守雁门关区域,被宣徽南院使,太原行府事,三交都部署潘美管辖。

在防守雁门区域时,杨业同潘美一起取得过对辽战争的多次胜利。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同潘美一起定下破敌计划,潘美率董思愿、侯美、邓昭达等正面阻击辽军,杨业绕后突袭,前后夹击,取得雁门关大捷,斩辽将萧咄李,抓获李重诲。杨业此战号称五百破十万,从此辽人称之为“杨无敌”。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随潘美北征,同李继隆、曹光实、梁迥等人一起攻入辽境,连续攻破寨垒36处,期间俘获人口万余,牛马五万计,战果颇丰,并迫使辽人达成和平协议。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作为西路军副帅,随西路军主帅潘美出雁门关北伐辽国。北伐初期,战果颇丰,连破寰、朔、应、云四州。后因陈家谷兵败,在狼牙村被辽军箭矢所伤,匿于树林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宋太宗闻之大恸,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谥号“忠武”。

文学作品中说是被潘美所害,潘美同时还射死了求救的杨七郎,其实都是文学作品虚构。前线指挥也只是策略意见不同罢了,王侁提议出兵,刘文裕附和,潘美同意,导致杨业陈家谷出兵,中计后,被俘身死。历史中的王侁、潘美撤兵,应该也是真以为杨业胜了,结果很多人受小说影响,祭出一个又一个阴谋论,潘美也着实的冤枉。

北宋杨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为杨延昭,又名杨延朗。宋史中记载的,杨业共有七子,长子杨延朗(即杨延昭)、次子杨延浦、三子杨延讯、四子杨延玉、五子杨延瑰、六子杨延贵、七子杨延彬。宋史中“其(指杨业)子延玉亦没焉”,即老四在雍熙北伐中同杨业一起战死了。同时战死的还有老将王贵和和贺怀浦,都曾是潘美的部下。杨业战死后,“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相当于都官升一级,供奉官升副使,殿直升供奉官,更小职位的升殿直。杨业的这六个儿子都是善终。其中只有杨延昭继续抗辽,其他人的事迹不可考。

杨延昭在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中,为杨业先锋官,在朔州城下曾“流矢贯臂”而越战越勇,立下战功。宋真宗咸平二年冬(公元999年),当时杨延昭守遂成(今河北徐水县西),时契丹来犯,延昭坚守城池数日。正好遇到天气寒冷,延昭令军士在城墙泼水为冰,滑不可上,智退辽兵,以战功被升为莫州刺史。这年冬天,契丹再次南侵,延昭又在山西伏击大败辽军,斩其将领,擢升团练使。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契丹侵犯保州(今河北保定),杨延昭兵败,宋真宗免其罪,以观后效。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重新被任命为都巡检使、宁边军部署,防守边境。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杨延昭曾率万骑攻入辽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随后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半个多世纪再无大的战争。杨延昭卒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年五十七。

杨延昭身为长子,被称为六郎,实为辽人对延昭的称谓。这个称呼取义于北斗七星,七星中第六星开阳星是武曲星,主镇幽燕北方,被辽人认为是他们的克星。因此,辽人认为杨延昭是武曲星下凡,才称杨延昭为六郎。至于说家族大排行,杨业只有一个亲弟弟,应该不至于杨业有子时,他弟弟已经有五个儿子了,这有点不太靠谱。

北宋杨家将第三代的代表就是杨文广,杨延昭第三子,两个哥哥传永、德征(这两人宋史中无记载)。宋史有云“延昭智勇善战……。子文广。”所以,大家不要再说杨家第三代是杨宗保了,也不要说杨文广他妈是穆桂英了,这两个人物在历史上的杨家不存在,只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杨文广跟随宋军征讨农民起义军张海。史书中记载“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即按照为官的次序随军出征讨贼有功,升为殿直,出征前应该官职很小。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杨文广被范仲淹看重,招入麾下,后来范仲淹起起落落,杨文广也就被调出他用。杨文广其后随历任各处官职,因为澶渊之盟,宋辽议和,宋辽边境再无大的战事,杨文广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杨文广曾追杀撤退的西夏军队,杀获甚重,此后驻防宋和西夏边境。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杨文广换防到河北边防,重新回到了宋辽边境。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辽再起争端,辽人争夺代州领地,杨文广献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可惜杨文广还没等到朝廷的批复就死于任所,享年七十五岁。

据一些资料显示,杨家从杨文广死后,搬出了天波杨府,此后,宋史再无杨家后人的记载。也有人考证说杨文广和杨宗保是一人,文广字仲容,读音类似宗宝,这只说明北宋杨家知名的还是三代,小说中还是为艺术需要杜撰的。而杨门女将,就纯属文学作品的杜撰了, 也许历史上有相应的参考原型,却都跟真实的北宋杨家无关。

北宋杨家三代都是忠勇报国,所以,我们还是要继续传颂杨家将的故事,歌颂杨老令公的忠诚爱国之举,弘扬爱国精神。


奕天读历史



历史上真的是有杨家将的,不过并没有小说和戏曲中传的这么厉害。

杨家将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尤其是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杨家几代人为了保卫国家主权,英勇奋战,浴血战场,使得“契丹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杨家将精忠报国,呕心沥血,三代人为保卫国家,拼死抗敌,这三代人分别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第一代:杨业


杨家将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杨业,杨业原先是北汉名将,北汉灭亡之后,他归降北宋。宋太宗念其领军有方,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等职,命他防范辽国。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在一次战役中,杨业和潘美约定,让潘美在陈家谷部署兵马接应,他则前去迎敌。

但是杨叶力战数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再次率领部下迎敌。后来杨业身受几十处伤,最后被辽军生擒,最终绝食三日而亡。

第二代:杨延昭


杨家将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杨延昭子承父业,任务同样是抵御辽军。

公元1004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果辽国侵犯,准许他便宜行事。澶州之役中,杨延昭带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并且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

在公元1014年,杨延昭因常年领兵作战,猝死在边关。

第三代:杨文广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杨家将的第三代传人,身为名门之后,杨文广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在多次的战役中,杨文广斩杀了很多敌人,受到宋英宗的多次嘉奖,在一次与辽国的边界纠纷中,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但是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他就死在了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为同州观察使。

正是因为杨家这几代人,为了大宋王朝,不畏艰难,骁勇作战,为了保卫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所以杨家将才能成为历代人民传颂的英雄,在小说和戏曲中将其美化。


魏青衣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存在。史载,杨家祖孙四代,都是五代至北宋时戍边御辽的优秀军事将领。杨业的父亲名叫杨信,是五代时抵抗辽军入侵的名将。由于杨信在抗辽斗争中表现的有勇有谋且英勇顽强,刘知远建立后汉时,特意委派他在麟州(今陕西神木)率军抵御辽军,守卫北部边防。

杨业在其父的影响、熏陶下,自幼习武,精于骑射,更有慷慨好义的精神。史载,后来他一共生了7个儿子。长子延朗,后改为延昭。杨延昭镇守北方边境长达20余年,是一位能攻善守的杰出将领。延昭曾立下赫赫战功,辽军畏之如虎,称他为“杨六郎”,其实他是杨家老大,并非排行老六。杨业的其余六子,除延玉较早阵亡外,还有延浦、延训、延環、延贵、延彬。

杨家将的威名是由令公杨业打响的。杨业,有些史籍中称为杨继业,原籍麟州(陕西神木),后迁往太原。他原名重贵,原是北汉刘知远麾下将领。由于他剽悍善战,且有谋略,立功无数,人送绰号“杨无敌”。后刘知远替他改名杨继业。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讨伐太原,一举灭掉了北汉政权,杨继业归降了宋,并改单名“业”,成了北宋帝国的一名边将 。彼时,他已年过半百。宋太宗知悉他家族世代驻守北部边境,熟悉那里的山川地理、一草一木,于是派他任代州(山西代县) 刺史,隶属大将潘美麾下。

980年,辽军大举犯境,兵锋已经抵近雁门关,消息传到代州,杨业手下只有数千骑兵,没有办法和十几万来势汹汹的辽国大军硬拼。他带领数百精悍的轻骑,从雁门关西侧崎岖山道绕到雄关以北,突然从辽军背后杀出,宋军如神兵天降,辽军猝不及防,抱头鼠窜,辽国驸马萧多罗被杀,将军李重海被生擒,杨业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打乱了辽军的部署和攻势,取得了胜利。

杨业偷袭辽军大部队得手,宋北境形势暂时稳定了下来。从此,杨家将的大名开始叫响,几乎人人皆知。宋太宗给杨业升了官,并厚加赏赐,身为主将的潘美却不高兴, 因为杨业一战成名,声势似乎已经盖过了他。


公元982年,年仅12岁的耶律隆绪登基做了辽国皇帝。宋太宗见辽朝主少国疑,政局不稳,于是想利用这难得的有利时机出兵伐辽, 并想乘机收复“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亲自指挥了这一次大规模的北伐军事行动。不料,宋军先胜后败,并在高梁河遭遇辽国名将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的夹击,宋军抵挡不住,纷纷败退。宋太宗险些被耶律休哥俘虏,幸亏呼延赞、辅超等猛将及时赶到,拼死遮护,护卫太宗往南逃至涿州。高粱河以及岐沟关、拒马河之战,宋军大败亏输、战死、溺毙无数,损失惨重。值得一提的是,由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宋军,急速出雁门后,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了关北的广大地区。在攻打应、朔二州时,杨业长子延昭任先锋,他一马当先,把强悍的辽兵打得鬼哭狼嚎并惊慌溃败。几路北伐宋军中,就属杨业的部队战绩最为亮眼。

史载,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太宗再次诏议亲征击辽,企图扭转高粱河惨败后屡屡挨打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自己挽回一些面子。然而, 前次御驾亲征以惨败收场,特别是高粱河之战险被辽军活捉的遭遇,让他余悸未消,心里也留下了阴影。参知政事李至上言劝阻,说京师乃天下之本,皇上不得轻离,命大将率队出征,可以应对从容。太宗顺水推舟,决定不再亲自出马,而是发动30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攻打辽国。曹彬、米信率东路军出雄州,田重进率中路军出飞狐,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出雁门。

接战初期,宋军进展颇顺,接连取得小胜。由于主帅指挥不当,各路军协调不畅,缺少配合,遂纷纷惨遭败绩。杨业父子和潘美失联,率残兵在陈家谷孤军奋战,久不见援兵,他命杨延昭奋力杀出重围,飞马求援。辽兵漫山遍野围过来,杨家将几乎伤亡殆尽。杨业本人身负几十处创伤,仍死战不退,最后力竭被辽军俘获,他坚拒辽将威逼利诱,绝食三日而死(并非碰死在李陵碑上)。

杨业失援败亡,宋廷大震。很多被收复的州郡复为辽军占领,宋军功亏一篑,很是可惜。太宗痛失良将,下诏旌表杨业,并追认其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遗属布帛千匹。大将军潘美,救援迟缓,监军王诜,贻误战机,分别给予连降三级和革除军职的严惩。

杨业死后,杨延昭仍然奋战在抗辽第一线上,是大宋守卫北部边境的一员名将。宋真宗曾特意召见过他,夸他不愧是忠烈之后,还对其厚加赏赐。史载,当时他担任莫州(河北任丘)刺史。他爱兵如子,能团结部属,与将士同甘苦,其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辽军很害怕他,不敢轻易犯境。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两方罢兵息战,宋廷派杨延昭驻防保州(河北保定),后又被调至高阳关(河北高阳)镇守。这几处地方都是北宋的边防重镇。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和他的爷爷、父亲一样,也是一位威震边关、赤胆忠心的爱国将领。他曾经仔细拟定了一份收复失地的用兵计划,连同详细的作战军事地图一同呈给了北宋朝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听到宋廷的一丁点反响和回应。杨文广的一片爱国苦心,犹如石沉大海,居然激不起一朵浪花。

杨家将祖孙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均是功勋卓著的北宋名将。他们的传奇故事不光被记入正史,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后世戏曲、演义小说中塑造的佘太君(杨业之妻姓“折”)、穆桂英、杨宗保等人的名字并未见诸于史册,应是民间艺人虚构出来的人物,史上并无其人。

【原创问答作品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这个问题我之前回答过。杨家将在历史上的确存在,但并不像戏曲和小说中说的那般。宋初一共出现过五大名将世家,分别是曹彬的曹家将,李处耘的李家将,种世衡的种家将,折从阮的折家将,以及杨业的杨家将。其中曹家、折家传承最为久远,世代为将,一直到北宋末。

杨家将起源于麟州杨氏,杨业最初效力于北汉,并被赐姓刘(北汉皇室姓刘),称刘继业,后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杨业归降大宋,恢复杨姓。历任郑州刺史、代州刺史、云州观察使等职,虽为降将,但颇为重用。

杨业妻子为府州折氏(也就是折御勋和折御卿那个折家),应为身处乱世采取的政治联姻,也就是我们说的佘太君。共有杨延昭(杨延朗)、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和杨延彬七子。

杨家将最为人熟知的自然是杨太公含冤而死、血战金沙滩和杨门女将,不过这些大多属于虚构或根据历史事件改编而成。

一、关于杨太公含冤而死

公元968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西路军主帅为大将潘美,杨业为副将;东路军主帅为大将曹彬,崔彦进为副将;中路军以田重为主将。东路军和中路军进展甚速,先后攻占诸多军事要地。

时值北辽国主年少,战斗持续顺利的情况下导致北宋将领轻敌冒进,三路大军逐渐失去了互为犄角相互支援牵制的作用。在北辽萧太后及大将耶律休哥的部署下,东路军和中路军先后受挫大败。

此时,西路军监军王冼、刘文裕依然坚持进攻,杨业反对,反被诬陷心怀不轨。无奈之下,杨业领兵出征,辽兵佯败,王冼等人见辽兵败退,为了抢功,立即挥军追击,潘美阻止不及,后果然中计,无奈之下只得撤退。

此时三路大军均遇阻,赵光义于是下令大军掩护已占领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百姓内迁。杨业率不足万人断后,却被辽军十万大军围困,辽军围而不攻,待潘美来救,潘美识破辽军诡计,果断掩护百姓后撤。辽军等待三天不见援军来救,于是下令进攻,杨业大军全军覆没,杨业力尽被擒,后绝食而亡,二子杨延玉战死。

此战被戏说成分较大,但仔细分析却经不起推敲。首先潘美贵为宋初名将,一生征战,说他贪生怕死是不合适的,说他嫉贤妒能也不应该,否则也不会在军中声望颇高了,要知道宋初名将除了他潘美,可还有个和他旗鼓相当的曹彬呢。其次,此时赵光义登基不过十年,他继位本就传言颇多,名不正言不顺,登基后便逐步罢免了赵普、高怀德等重臣,对于军方的潘美、曹彬岂能没有防范?我猜潘美虽为主将,恐怕也甚是忌惮监军王冼和刘文裕的。最后,杨业战死,赵光义也极为愤怒,但却只降了潘美两级,王冼和刘文裕却被重处,显然也是明白其中因果的。

二、关于血战金沙滩

血战金沙滩一战戏说成分也很大,一战之下杨家一门男丁几乎全部战死或被俘,但根据史料记载,却并非如此。杨家自然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杨家女将的故事了。

杨家将第二代较为出名的是杨业长子杨延昭(杨延朗),官至防御使,后战死。兄弟杨延浦、杨延训官至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官至殿值。

杨家将第三代较为出名的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官至防御使。

杨家将第四代最为出名的是杨文广之子杨怀玉。

三、题外话:宋初五大名将世家

杨家将就不另说了,只简单介绍一下其余四家。

曹家将:“北宋第一良将”曹彬,曹家大约是将门家风流传最久的名将世家了。

第二代:曹璨、曹珝、曹玹、曹玮、曹玘、曹珣、曹琮,都有将帅才,以曹璨、曹玮最知名,尤以曹玮为北宋第一流的名将。

第三代:为将者有:曹璨之子曹仪,曹玮四子曹僖、曹倚、曹偀、曹倩,曹琮之子曹佺、曹修,曹玘之子曹佾及曹傅等人。

第四代:曹佾之子曹评在宋徽宗朝曾任马军副都指挥使,授节钺;曹诱官至安德军节度使,曾以枢密副都承旨的身份权勾当马步军司公事。曹诱之孙曹湜尚公主,继为武职。曹璨、曹玮及曹琮的后裔,也有统军为将者,其中曹诵在宋哲宗、徽宗时,历任马、步军司主官;曹琮之孙曹诗为驸马,担任武职。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到北宋灭亡之际,曹氏后人曹曚仍为禁军大将。曹氏为将,一直延续到南宋高宗时。可说与北宋王朝相始终了。

种家将:种家是宋代唯一的文臣出身而成名将世家的奇特家族,三代都是进士出身,文职起家,而终成名将。

第一代:种世衡,字仲平。乃种谔之父(即“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之祖父(即“小种经略相公”),重气节,有才略。

第二代:种诂、种谔(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

第三代:种谔子种师道(小经略相公)

折家将:折家将起自五代时期的名将折从阮,原系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裔(亦说党项或羌族人)。折家是云中(今山西大同)大族,武将世家。

第一代:折从阮

第二代:折德扆(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愿。传闻佘太君便是折德扆之女。

第三代:折德扆之子折御勋、折御卿兄弟

第四代:最知名的为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

第五代:主要有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等

第六代:以折克行最为知名,他随名将种谔抵御西夏军队,“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折克行神道碑》记载)。“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适、折可求等人。折可存曾随童贯率军镇压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折可适随种谔征战,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北宋西北边境少有的大胜仗。

李家将:李处耘是宋初的枢密副使,为禁军主要将领之一,位亚石守信。曾多次参与用兵。其次女为宋太宗皇后,诸子皆继世为将,而以继隆、继和兄弟最有功。

第二代:李继隆,潘美、曹彬同时期名将,史称李继隆“公二纪宿卫,四换节旄”,“功臣之号,凡三加焉”。李继隆死后,与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于宋真宗庙室。列入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北宋武将只有四人,李继隆位列其中,另三人是曹彬、潘美、曹玮。可见其功勋卓著。

李继隆之弟李继和长期镇守边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领端州防御使。李继隆另一弟继恂,官至洛苑使、顺州刺史。

第三代:其中李继隆之子昭亮,“四岁,补东头供奉官”。历北方前线守将,迁步军及殿前副都指挥使等要职,成为又一代禁军大帅。李昭亮之子惟贤,历知冀州等,领遥郡团练使。李继隆从子昭逊,至供备库使。


香茗史馆


在历史上真的存在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保卫国家,是人民安居乐业,英勇善战,为宋朝立过无数战功

据有关专家学者的考证: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杨业的父亲杨信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土豪,自为刺史”。也就是说在《资治通鉴》中确实有杨业的记载,但对其子嗣的记载以及事迹不够详细。

大文豪欧阳修在《欧永叙集》卷二《杨琪墓志》中写道,“君讳琪(杨业的第一代孙)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这一记载也证实杨家将在历史上是有存在的

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代,其名乃北宋宋太宗所赐,杨业本名叫杨崇贵,当时正处于五代的那个混乱而特殊的时代,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当时北汉刘崇的赏识,并将他视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他的战功卓越,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在宋太宗征战北汉时,刘继业太原城头苦战防守,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

杨业最后死于与辽国的战争中,杨业遇辽军战败,身受几十处伤,士兵都已阵亡,及时这样仍然歼敌数十百人,战马也受了重伤,最后被辽军生擒。其子杨延玉及其部将王贵等人皆战死沙场,最后杨业绝食而死。


大武汉新媒体


我是一个资深的历史爱好者,热衷于各种奇奇怪怪的历史故事。



对于杨家将,人们的了解大多是因为影视作品,很多人看过以后都是想的杨家将好厉害,太强了,而我想的是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实际上,历史上是真的有杨家将的,这个是有史料记载的,但是在正史中,杨家将只是普普通通的边关守将家族,记载也仅仅有三言两语而已。



那么,杨家将的故事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其实,估计这个杨家将可能真的有点本事,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说杨业和杨延昭父子很厉害,用词充满赞许色彩“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自此,杨家将的故事才传播开来。

到了南宋,杨家将的故事就被传的很厉害了,民间艺人还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了画本,传唱开来。其实,杨家将出名,主要还是因为南宋的问题,国家不给力,爱国将领缓解压力,宋朝需要精神支柱,所以杨家将就被搬上了台面。



不过话说回来,欧阳修距离杨家将的事情不过六七十年,估计真实度还是有的,但杨家将不存于正史,估计真实实力也不会过于岳飞这等名将。但不论如何,杨家将的故事我非常喜欢,是不是真的,存不存在又有什么关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