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到底捂了多少地?剛剛,國土部給出了答案!

這些年,開發商到底捂了多少地?

為什麼政府公報中每年的住宅用地供應都在增加,但很多城市仍然無房可賣?

我們想知道答案,其實,政府也想知道答案。

在2017年9月份時,國土資源部印發了《關於開展住宅用地出讓合同執行情況檢查的通知》,組織全國71個重點城市開展了住宅用地出讓合同執行情況檢查。

由各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送數據,隨後地方結合當地房地產市場形勢,將檢查範圍增加了40個地價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合計有111個城市、50000多宗住宅用地開展了住宅用地出讓合同執行情況檢查。

這次大排查,歷時3個月,在去年的12月29日,國土部終於公佈了此次檢查工作的情況彙總。

檢查結果顯示,從2013年1月1日以來出讓的住宅用地52285宗、面積170404.7公頃,合同正常履約比例為81.8%。

為什麼會出現高達20%的違約率(即出讓的土地中,有20%沒有開發)呢?

國土部則表示,此次檢查發現,影響住宅用地出讓合同執行的因素,除了個別合同約定不合理及不可控因素外,

主要是受讓方資金短缺或利益驅動、規劃調整、出讓方沒有按約交付土地,以及行政審批環節多、週期長。

這段話又向我們透露了另一個重要線索,沒能按時開發的最主要原因出現開發商身上,即要麼因資金短缺,要麼因利益驅動。

那麼,什麼是利益驅動呢?

其實,邏輯很簡單,

在樓市低迷時,開發商選擇延遲開工竣工的方式,來減少低價入市的風險。

而在樓市火爆時,開發商則預期未來樓市走高,便將項目拖延入市,謀求後期以更高的價格出售資產,來獲取更高的利潤。

即是說,在房地產現有的商業邏輯下,行情無論好與壞,開發商都有利益和動力去“捂地”。

至於“資金短缺”,與其說是原因,倒不如說是開發商們的託詞。

他們可以這樣說,我們卻不能這麼信。

現在的開發商,尤其是100強,早已是地產界的老油條了,怎麼可能犯低級錯誤(資金沒有落實的情況下,便貿然買地或收購),但是他們卻能用這樣的託辭來應對上面的壓力。

“捂地”的一大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市場房源實際供給大幅減少(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努力打了水票),導致一些熱點城市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使得房價進一步走高。

下面這張圖就很能說明這一點,供應量本就持續性下降,而實際的市場房源供應量,又只有其80%,所以,“缺貨”就成了常態。

而在另一方面,在槓桿的刺激性,需求被源源不斷的製造了出來,但供給卻不見增長,稍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怕是都能得出正確結論:房價暴漲;

開發商到底捂了多少地?剛剛,國土部給出了答案!

▌“捂地遊戲”,還能玩下去麼?

在房地產傳統的商業邏輯中,開發商們的這套“捂地遊戲”可謂是屢試不爽,而且通過跨週期式操作,也大都賺的盆滿鍋滿。

這套“賺錢”邏輯,在未來怕是要失靈了,因為,房地產的盈利模式變了。

借用最新的話術講,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的主要矛盾,已經從過去的房子不夠,房子短缺,進入到資源配錯導致的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房子夠了,但好房子少;

而另一方面,人們對房子功能定位的不斷提升和變化,人們對房子賦予了更多精神層面的東西,這必將引發房地產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裂變。

這就意味著,房子作為大宗資產的定價邏輯將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日後的房子值不值錢,取決於房子在哪、它能拿來做什麼、房東或物業賦予了它哪些附加價值,而不是什麼城市或區域的房價都能雞犬升天。

差異化、分化,這也恰是一個成熟市場應該有的表現。

比如,內地的另一個日漸完善和成熟的資本市場 —— A股,在2017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港股化,即兩極分化。

從下圖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12月20日,A股中,500億市值以上的公司股價平均上漲30%以上;

但另一方面,接近80%的個股下跌,其中跌幅超過20%的個股佔50%,跌幅超過30%的個股佔30%。

典型的兩極分化,而“強者恆強、弱則越弱”的背後,恰是資產價值的彰顯。

開發商到底捂了多少地?剛剛,國土部給出了答案!

所以,A股的今天就是樓市的明天。

那些仍抱“靠捂地蓋房子都能賺錢”思維的開發商,早晚要栽大跟頭;

那些以為隨便買個房子都能躺著升值的購房者們,也早晚變成欲哭無淚的接盤俠。

未來,價格分化才是樓市的主旋律。

然而,就在分化的大背景下,開發商們又重新跳回了火坑。

▌開發商們重回火坑

由於受這兩年的大好行情及巨頭的示範效應,開發商們又開始了卯足勁兒的拿地。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50家代表房企招拍掛拿地金額高達22420.3億元,同比增長74.4%;拿地面積37546.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4%;

而事實上,2萬多億的土地款中,更多的是砸向了三四線城市。

在2017年,50家代表房企在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145%,樓面價同比增長53.9%,而一、二線城市拿地面積則同比增長63.0%、46.7%,低於平均線。

然而,三四線卻是一個大坑。

從今年1-11月的數據來看,三四線城市在二季度的市場大熱態勢在三、四季度逐漸退去,購房者逐漸迴歸理性,加上部分城市土地儲備過量,未來極有可能庫存高企,市場逐步步入了“去庫存——市場高熱——土地儲備過量——去庫存”的惡性循環。

開發商到底捂了多少地?剛剛,國土部給出了答案!

其實,2017年三、四線城市市場熱度普遍較高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

即由於調控政策的溢出效應、貨幣化補償政策等,導致房價快速上漲的熱度向一些沒有概念,沒有基礎,房子供應量很大的三四線城市蔓延,甚至五線小縣城都出現了搶房子的現象。

但這種增長,是不具備可持續性的,也不符合市場商業邏輯。

一旦政策基調生變,投資、投機性需求難以為繼,這些城市的樓市將重回冷宮,房價面臨較大的下調風險;

而現在基本上可以肯定的一點是,2015年底“930新政救市”一幕不會再重演了。

▌小結:好了傷疤忘了疼

在錢的驅動下,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其實,都是健忘的。

三四線這個火坑,他們已經跳進去過一次了。

那是在2010年前後,三四線城市曾是開發商的大愛。

彼時房地產市場大熱,一二線城市受到嚴格的調控,開發商認為三四線城市會是新的市場,紛紛投身而進。

結果呢,三四線城市項目較低的毛利率使房企們痛苦不堪。

可如今,在華南“二虎”的光環下,房企和投資客們早就忘了那波爭相迴歸一二線的大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