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1讲 梳理故事情节——《故乡》

第11讲 梳理故事情节——《故乡》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1讲 梳理故事情节——《故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乡在你们心中是怎么样的?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我相信,故乡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个无可取代的"世外桃源",即使现在你你可能远离家乡在外求学,或者因为学业举家搬迁,当你内心感到脆弱,心中感到烦闷的时候,能够排解这种负面情绪的永远是故乡。但是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就是如果你心中的完美之人,有一天你发现他也会发脾气,他也像我们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或者更甚者,他还有这一些坏习惯,这时,你就会内心很困惑,会对自己之前的一些信仰产生怀疑?同理,故乡也是一样,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梦中那个"世外桃源"已经变了,变得陌生而且令自己失望,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鲁迅先生他的故乡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他是怎么样做的?

二、知识讲解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

背景信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考点2 梳理小说情节

考点3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性格

1.人物的形象分析方法——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1)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3)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描写方法分析人物。

(4)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的性格。

(5)要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2.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1)语言描写:"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既写出了杨二嫂声音高而刺耳,又暗示了杨二嫂尖刻、泼辣的性格。也预示着另一种"故乡"的面貌的出现。

(2)肖像描写: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暗示了杨二嫂的生活状况,为她下文伶牙俐齿、语言尖刻做铺垫。写二十年前杨二嫂年轻貌美,因此她的店里生意非常好,被人称为"豆腐西施",与二十年之后她的形象进行了对比。

(3)语言和动作描写:"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连用四个"愈"字对"我"进行无中生有的恶意攻击。"愤愤"一词生动传神的写出了人物气急败坏的心理。"回转身""说""往外走""塞""出去了"等动作,把她讨要不成便伺机行窃的情形刻画得细致入微,把她这样一个贪婪自私庸俗的典型小市民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4)情节描写: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运用插叙作用分析法,插叙杨二嫂造谣中伤闰土的情节,是对人物形象的补叙,更加突出了杨二嫂贪婪、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的庸俗的小市民形象特征,也和闰土的善良朴实形成对比。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3.闰土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少年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手捏一柄钢叉",这是一个淳朴、天真无邪又带着几分英勇气的农村少年;成年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岁月的打磨已经使二十年前的闰土完全变了样。

(2)动作描写:年少的润土聪明机灵、会捕鸟、沙地看瓜、月夜刺猹;成年的闰土迟钝、少话、"仿佛是个木偶人",已然从活泼童气变成了木讷农民。年少时,"我"和闰土"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无拘无束;成年后"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两个人之间已产生了无形的屏碍。

(3)插叙:"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这一段通过写小时候我与闰土之间的故事,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人物描写手法,刻画出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练、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

(4) 神态和语言描写: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个部分通过对于闰土脸上本应该是矛盾的两种表情欢喜、凄凉的描写,写出了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是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出现了"凄凉"的表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伙伴的复杂的心情。"动动嘴唇""终于恭敬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5) 语言描写:"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在这一段话之中,作者连用四处省略号,不仅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头脑已被痛苦塞满,讲话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这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6) 神态描写: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石像一般"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闰土内心的不平却又无力反抗,在看不到希望中变得迟钝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担将闰土压的沉默寡言了。这与"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我"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考点4 把握小说主题

把握主题思想的方法:

(1) 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文章的主旨,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联系文章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文章的主旨来进行。

(3) 根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态度。

词句的色彩主要指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往往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在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的时候,要关注文中一系列同一色彩的词语。

(4) 根据人物、景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

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也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我们要善于观其外表,知其情感。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小说明显地使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但小说一开始并不是直接描写故事的主人公,而是通过环境的对比描写来映衬人物的心境。"我"回故乡是在寒冬时候,凛冽的冷风,苍黄的天地,萧索的荒村,这些死气沉沉的场景反映出了人心理的心灰意冷,以及当时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现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接下来为闰土前后不同的遭遇做了铺垫。

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鲁迅通过《故乡》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把它展现了出来。小说一开头就通过景象的描写来反映农村的不堪现状。"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虽然闰土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特有的勤劳、善良、朴实的特征,但曾经西瓜地上那个少年已经被活生生折磨成了一个木偶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得他异常艰苦、贫穷。造成闰土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无疑是这个吃人的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剥夺了普通民众生存的权利,他们像狗一样忍受着折磨和屈辱。作为人的尊严在这样的社会已不复存在,社会底层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最终不可避免地像闰土一样沦为一个个木偶人。

闰土不仅仅是《故乡》里的一个人物,他也是当时中国农民的一个典型形象,在那样的社会里有着千千万万个和闰土一样不幸遭遇的人,这才是鲁迅要告诉我们的。"闰土们"深受封建思想意识、封建礼教的祸害,是"换汤不换药"的辛亥革命的无辜的牺牲品,他们面对无尽的灾难,受尽社会各种邪恶势力的压榨和剥削,他们在无尽的苦难中对造成苦难的根源有直觉,但又没有改变的觉悟和勇气。

鲁迅笔下的中国是个病状的中国,这个病状的中国是通过其塑造的众多典型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些人物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等级观念是怎样窒息人的心灵,摧残人的肉体,揭露社会的病根,希望以此换得民族冲破"铁屋子"的机会。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阅读《故乡》选段(10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文中的"他"是指 ;(自己填空)"我"是指 (选择番号)(2分)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B.作者鲁迅 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2)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2分)

①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②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4)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答案】(1)中年闰土 A

(2)①说明中年闰土饱经忧患 ②用比喻修辞写出劳动艰辛。

(3)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形象。肖像描写是要表现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4)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解析】

(1)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名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结合原文,了解人物形象。根据描写的内容分析句子所表达的闰土生活经历的状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找出文中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来分析判断,从表现人物生活的状态来说明描写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理解,说明运用此方法表现了人物怎么样的生活状况。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例题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作《雨说》是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是拟人化的形象。

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文章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圆规"杨二嫂,"木偶人"中年闰土,"迅哥儿"鲁迅。

D.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唱歌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C.《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文章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圆规"杨二嫂,"木偶人"中年闰土。

例题3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理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写出了桃花开过杏花开,杏花开过梨花开,百花相继开放的景象。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落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理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了草丛中的片片野花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景象。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理解:"厚障壁"表明"我"与中年闰土由于长期不见面,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误会,关系越来越疏远。

D.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理解:把"希望"比作"路",表明只要始终不渝地去探索\实践,希望就会出现在眼前,就会迎来新的生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的积累与运用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理解,方法:仔细阅读,揣摩语言。A选项"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表明各种花是同时在开放的,没有先后顺序。B选项描写的是野花在草丛中摇摆的样子,原文章并未写到阳光。C选项中所说"两人之间产生了误会"与原文不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例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4分)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选文在内容上主要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害怕的原因是 。

(2)"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中,"竟"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中的"偶像"指 ,"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中的"偶像"指 ,这一句运用了 、 修辞方法。(2分)

(4)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1分)

(5)"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自成一段有何表达作用?

(6)用文段中的三个四字短语概括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并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

(7)第一段最后一句"清楚"和"模糊"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

(8)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1)心理感受(1分),社会黑暗希望无法实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1分)。

(2)不能(0.5分)。这句话是说我与闰土有旧交情,现在一见面好像旧情消尽,竟然隔绝到这地步了,很惊愕。如去掉"竟"字,一则取消了"惊愕"之意,二则取消了原有旧的交情之意,也削弱了作者谴责旧社会含义(1.5分)。

(3)用木、石、泥等做成的神像(0.5分);让下一代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0.5分);比喻(0.5分)、反问(0.5分)。

(4)描写、议论(1分)。

(5)①叙述交待文中另两人状况;②隐含时间很晚,夜已深;③反衬"我"还没睡,在思考问题;④写我注意到母亲和宏儿,明白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担子重;⑤提到宏儿,与下段写到宏儿他们的希望相呼应(2分,答到其中两点就可给2分)。

(6)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1分);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1分)。

(7)这里的"影像"代表了我对新生活的一种追求,本来对故乡有很美好的印象,但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使"我"对黑暗社会以及故乡美好的未来感到渺茫,所以"模糊"。(2分)

(8)我对新希望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语段中的"我只觉得""我想"等词语可知,选文主要是对人物离开家乡时的心理描写,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第二问,"我害怕起来了"是因为"想到希望",结合全文揣摩其原因可知,是因为知道社会的黑暗,所以担心空有希望而无法实现。

(2)去掉"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中的"竟"读一读,结合全文把变化表述出来即可。比较可知,"竟"表出乎意料,表达了对"我"与少时好友闰土隔绝之深的惊愕与失落,去掉则无法表达出这个意思。

(3)结合文章可知,闰土"要香炉和烛台",他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所以他的偶像是用木、石、泥等做成的神像。"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此处的"偶像"是把"我"的希望比作了偶像,因此,此处的"偶像"指让下一代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读两个句子可知,它们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后句中的"不也是"表明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

(4)读选文可知,选文主要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表达对我与好友的隔阂与各自的"希望"的看法等,因此,主要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5)可从此段所写内容及与上下文关系的角度作答。从内容上看,写了母亲和宏儿的状况。联系下文,衬托了下文"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中"我"离家时的心绪不宁,难以入睡,并与下文所写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相呼应。

(6)从原文提取出三种生活状态,即"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结合原文人物的表现和身世可知,"辛苦展转"侧重指为生活而四处奔波,"辛苦麻木"侧重指辛勤劳苦,没有觉悟,不知觉醒;"辛苦恣睢"侧重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为生活下去不惜算计别人。

(7)结合语境,"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指对家乡的美好印象,"我本来十分清楚"表明这个印象以前是深刻的,"现在却忽地模糊了"是因为回到家里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意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麻木自私,感到美好希望的渺茫。

(8)结合全文可知,这不仅仅是记忆中的美好故乡的缩影,更是"我"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憧憬,是"我"对新生活的美好想像。

考点: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能力。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1.按提示填空。(4分)

读鲁迅的文章虽有难度,但我们常感动于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了《鲁迅自传》,我们敬佩他为了拯救国民而作出 的正确选择;针对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认为"中国人已失掉自信力"的谬论,他挥笔如刀,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以" "为雄辩,列举大量事实有力地加以批驳;至于《故乡》中的闰土从聪明勇敢的"少年英雄"变成苍老迟钝的" "、杨二嫂由" "尖酸刻薄的"圆规",作者为他们感到痛惜,给予同情。

【答案】第一格:弃医从文;第二格: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或: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第三格:木偶人;第四格:豆腐西施

【解析】本题考查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能力。根据对鲁迅作品的了解来填写空格即可。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来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哀。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 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2)对"老爷!……"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示闰土见到少年的伙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B.表示闰土敬畏老爷不敢说话。

C.表示闰土内心痛苦而无话可说。

D.表示省略了闰土要问的其他话。

(3)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闰土的神情凄凉不说话。

B.因为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喊我"老爷"。

C.因为我感到了阵阵寒意。

D.表现了我的恐惧心理。

(4)选文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侧面描写

C.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

【答案】(1)A(2)B(3)C(4)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造成"闰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来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省略号的能力。此处的省略号的作用为"表现闰土对鲁迅的敬畏心理"。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闰土对"我"的态度的变化来分析"我"心寒的原因。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能力。本文没有运用的描写方法为"侧面描写",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

3.阅读《故乡》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 )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 )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④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⑥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第一段的方框内填上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 就 并且 B.即使 也 何况

C.虽然 但 而且 D.虽然 而 况且

(2)下列选项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外貌描写为主,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B.第②段语言描写只有一句,然而"老爷"足以证明"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的纯真感情已完全为隔膜所代替。

C.第④段中"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中的"辛苦"含义是不相同的。"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指劳碌奔波;"辛苦恣睢"中的"辛苦"是指放纵、放任,处心积虑。

D.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3)对于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愿望"是指闰土渴望生活有所改善,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第二个"愿望"是指我心中对自由平等的新生活的向往。

B.闰土的希望在眼前,较实际,比我的愿望更容易实现,所以说他的"切近",我的"茫远"。

C.从"只是……罢了"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认为"我"的"愿望"与闰土的"愿望"都是一种对于自己心中"偶像"的顶礼膜拜,反映的不过是不同人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

D.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新生活的到来彻底失去了信心,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

(4)对于文中结尾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景物描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我"眼前出现的真实画面,因为离开所以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所以再看故乡也就客观了许多。

B.这是"我"眼前出现的一幅虚幻的画面,这并不是现实故乡的景象,是"我"因为太热爱故乡而对它的一种美化。

C.此句再现了故乡神异景色,展示了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理想中新生活的象征。

D.这是"我"在离开时对记忆中故乡美好的景象的最后怀念,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依不舍。

【答案】(1)C(2)C(3)D(4)C

【解析】

(1)根据复句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C最正确。

(2)"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指劳碌奔波; "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

(3)作者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

(4)C中从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理想中新生活的向往来阐述,最为正确。

拔高

4.阅读《故乡》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生活 而辛苦,闰土为生活 而辛苦,别人为生活 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

(2)选出对下面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B."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C."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D."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的意思是月光不明,暗淡无光,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3)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3分)

【答案】(1)奔波劳碌 辛勤劳苦 处心积虑(钻谋、妄为) 杨二嫂。

(2)D

(3)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有,人们为希望奋斗,才能创造新生活。

【解析】(1)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

(2) D选项中"朦胧"的含义在这里是指黑暗的封建社会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月亮。

(3) 最后两句话的含义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解答即可。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共11分)

【甲】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加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乙】"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以上两个文段就为我们塑造两位经典的人物"闰土"和"杨二嫂"。两者主要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手法。(2分)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为什么"闰土"欲言又止了?想像一下当时他的心理状态,"说"出他当时的心里话。(2分)

(3)"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这段精彩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个性特点。你认为最出彩的是哪一个方面(语言、情节、修辞等)呢?请作出简述。(3分)

(4)结合划线的两组语言,请具体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特点。(4分)

【答案】(1)语言、动作描写(2分)

(2)略(根据人物性格、想像合理)(2分)

(3)略(要结合原文,自圆其说)(3分)

(4)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麻木迟钝;自私自利,尖刻(要结合原文语句)(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甲文中"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加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以及"两个摇头"分析出刻画"闰土"主要运用的方法为"语言、动作"描写。乙文中"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以及离开我家时"塞"等分析出刻画"杨二嫂"的形象为"语言、动作"描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能力。

五 、课堂小结

1.人物的形象分析方法——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1)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3)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描写方法分析人物。

(4)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的性格。

(5)要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2.把握主题思想的方法:

(1)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2)联系文章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3)根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态度。

(4)根据人物、景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1.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1921年创作)中,描写了他见到童年的小伙伴闰土。闰土在谈到他的生活时说:"非常难。第6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一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的我国农村( )

①军阀割据,战乱不息

②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

③苛捐杂税繁多,农民入不敷出

④自然经济完全破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2.阅读下面文本,回答问题

①"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②"是的。"

③"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④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⑤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⑥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⑦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⑧"阿!闰土哥,——你来了?……"

⑨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⑩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A"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B"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当闰土见到分别二十年的"我"时,他的神情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他心态的变化。请按要求填写下表。(3分)

(2)面对中年闰土,"我"对少年闰土仍念念不忘,对往事仍印象清晰。选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我"的这种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中的两处。(2分)

(3)选文在对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处省略号。说说文中A、B两处的省略号分别表现了闰土内心怎样的情感。(3分)

(4)选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形象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6分)

【答案】(1)①见到分别多年的好伙伴,内心激动②恭敬③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在身份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2)对少年闰土的外表记忆深刻;脑海中仍能想起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等许多趣事。(共2分。共2点,每点1分)

(3)A处的省略号表现了中年闰土矛盾复杂的心态,B处的省略号表现了闰土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无奈与内心的悲苦。(共3分)

(4)"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以及对猹迅速逃脱的描写,都直接、间接地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勇敢无畏。这些描写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所构成的神奇画面有机融合,景物描写衬托出少年闰土活泼的生命。

答案示例二:

作者在描写中年闰土外貌时,与记忆中的少年闰土进行对比,在巨大的反差之下,突出了中年闰土内心和命运的变化。其间还穿插着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松树皮"般的手以及单薄的衣着,形象地表现了闰土辛苦劳作,饱经风霜,极度贫困的生存状况(共6分。举例1分"人物描写方法"1分,2分"人物形象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3.读鲁迅"综合实践题。(8分)

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2分)

你推荐的作品:《 》 你的推荐语:

活动二:认识鲁迅

要求同学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下面是同华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的同学建议根据这些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2分)

材料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随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材科三:两张照片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1讲 梳理故事情节——《故乡》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1讲 梳理故事情节——《故乡》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活动三: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2分)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

活动四:提出疑难

要求同学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不解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的问题等。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对话,在论坛上你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2分)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活动一:答案略。

活动二:如: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慈祥冷峻缘于爱憎

活动三:名句要点:①读书须博览群书;②做事贵在坚持。联系实际略。

活动四:答案略

拔高

4.阅读《故乡》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8分)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这少年便是闰土……

……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 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

……

……

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从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民风、少年闰土怎样的精神风貌?(3分)

(2)中年闰土与"我"不像儿时那样平等、自由交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3)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已经消失;也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并没有消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不少于3处)(3分)

【答案】(1)语言(对话)描写;当地淳朴的民风;少年闰土活泼、机灵、善良、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毒害)。

(3)没有消失。依据:

①我的母亲曾对"我"说:"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②闰土得知"我"要回来的消息时,对"我"母亲说:"我实在欢喜的了不得。"

③在贫困的情况下,还送给我"干青豆"。

④闰土看见"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七 、教学反思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1讲 梳理故事情节——《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