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笔筒,血中带绿

FOR THE HISTORY

寻觅历史

中国瓷器多种多样,有白釉、青釉、红釉等。

这些都属于颜色釉。红釉,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着色剂,经不同的温度和相应的烧成条件烧制而成的红色陶瓷品种。红釉瓷器自元代开始便成为宫廷内祭祀、陈设的主要瓷种,明清两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官廷瓷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雍正时红釉器胎体均轻薄匀称,祭红釉色调不如明永宣时期鲜艳,但呈色纯正,釉质细腻,施釉匀净,釉层内有不均匀的斑点,也有泛黑的釉色。珊瑚红釉器物釉面细润匀净,呈色统一,器物色泽娇艳,较康熙同类器物红多而黄少,釉色红中微闪黄色,更显娇嫩。胭脂红釉烧制更为精湛,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深者红中泛紫,称胭脂紫;浅者呈色浓艳,称胭脂红;更浅者色泽略呈粉红色,称胭脂水。釉层较薄,釉面有微小颗粒。

鉴赏

最近,深圳雍道文化征集到一款清雍正年间豇豆红釉笔筒。

一个笔筒,血中带绿

一个笔筒,血中带绿

今天展示的这款笔筒,形制规整,直筒身,玉璧底,足部露胎,胎体细腻,质地洁白。通体施红釉,釉色匀净润泽,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釉层肥厚,泽光莹莹,金属质感颇强。釉面布满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纵横交织如网,层层迭迭,晶莹透亮,饶有趣味。整体口径:17cm 底径:16.5cm 高:15.5cm,底部带款:大清雍正年制。

常识

豇豆红釉源自清康熙。康熙朝苦心研究红釉瓷器,精心仿制永乐、宣德时期的宝石红,在烧出“郎窑红”瓷器的基础上又研制烧造出了豇豆红瓷器。豇豆红瓷器也叫美人醉、娃娃脸、桃花片。可见其妩媚动人,豇豆红瓷器釉面颜色像成熟了的豇豆,红中带绿,所以叫豇豆红。豇豆红瓷器红色比较淡雅,并且带有绿点的特征,绿点是在高温下釉子中的铜分子二次氧化而爆破产生的,本来是缺陷,后来成了美。豇豆红瓷器釉面柔和悦目,清淡优雅。

一个笔筒,血中带绿

高温铜红釉中,豇豆红釉与郎窑红釉齐名。由于釉色带粉质感,,犹如北方红豇豆之呈色而得名。一般认为豇豆红釉创烧于康熙时期,直至20世纪末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出土了宣德时的豇豆红釉的器物标本,说明康熙红釉品种与明代宣德时期渊源极深,也是一种仿宣德的品种。豇豆红因其色调淡雅宜人,釉质莹润无比,造型轻灵秀美而闻名于世,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誊。

一个笔筒,血中带绿

豇豆红釉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长,所以传世品一般为宫廷御用之物,流散民间的极其稀少。从器型上讲,豇豆红一般都是小件器,以文房用具以及案头陈设为主,主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苹果尊、柳叶瓶、玉壶春瓶、洗、印盒、笔筒等,大件器很少。一般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雍正时期曾烧制过,但釉色灰暗,雍正以后已不再烧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