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孩子,养成这种阅读习惯,将受益终生

爱读书的孩子,养成这种阅读习惯,将受益终生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爱阅读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好现象。我从小也很喜欢阅读,只不过那时资源有限,一般是身边能抓到什么就读什么,既无从讲究质量,也不讲究效果,完全是只图消遣的“无意识”阅读。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走了很多弯路,书虽读得多,但收获不是很大,尤其是未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倒是三十以后才逐渐接触了一些阅读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进行“有意识“阅读,学会边读边做笔记,才算积累了一些知识,但为时已晚。所以我认为,对于爱读书的孩子,如果能从小就按照这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意识“阅读,那将会事半功倍,受益终生。

古人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的确是如此,从我的经验来看,一本书看上十遍,也不如边读边做笔记的一遍有效。关于笔记读书法,这方面的工具书也有很多,日本作者奥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写得简明又实用,非常适合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孩子进行学习借鉴,也很适合父母用来指导自己的孩子建立有效的阅读方法,当然也适用一切有志于形成系统阅读习惯的人士。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里,传媒业出身的奥野宣之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重点就是介绍了怎样通过记笔记来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读书目的

无意识的阅读与有意识的阅读差别是很大的,前者就好像赶车的人吃快餐,囫囵吞枣,吃完了你都未必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后者则如美食家品美食,有备而来,品完后对色形香味样样皆知。所以说要想读有所得,那么就必须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怀着目的有意识地去读,去发现,才会有收获。

作者奥野宣之认为在读一本书之前,一定要带着以下几个疑问去读:

(1)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2)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3)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4)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如果看完一本书之后,你能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以上这是个问题,说明你已经完全把这本书消化了。如果没有,那么还需再重读一遍,重点从以上四个方面去重读。

二、养成读书步骤

养成自己的读书步骤后,拿到一本书,你就会胸有成竹地去读,不至于在纠结到底先读还是先记笔记上浪费时间。奥野宣之认为如果一拿起书就想着记笔记,会折减读书的乐趣,而且会分散注意力,所以做笔记的时机是有讲究的,他的建议是实施“筛选程序“,分四步走:

1、通读:将觉得有价值的书页折角。

2、重读:将折角的书页重读,仍然觉得很好就把另一个角折起来。

3、标记:重新读一下折起上下两脚的几页,如果还是觉得很好,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4、笔记:再读一次标记的内容,如果还是觉得很好,就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也就是说,第1遍、第2遍是不需要拿笔和本子来记的,可以轻松阅读,找好重点即可,第3遍做标记,需要笔,第4遍才需要本子,进行记录。如此下来,一本有价值的书至少需要阅读四遍。关于第3遍时如何做标记,奥野宣之也进行了具体说明,如下。

爱读书的孩子,养成这种阅读习惯,将受益终生

三、建立标记模式

做标记,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圈、点、线,什么样的记号代表什么意思,那恐怕只有自己才知道。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用不同的标记代表不同的意思,不要混用,以免到再读时自己都不理解,那就起不到标记的作用了。所以我觉得,最好在书藉或笔记本的扉页或底页记下自己所作的记号的意思,尤其是在初次建立自己的标记模式的时候。

作者奥野宣之自己的标记法如下:

普通直线:用于“重要”“客观上很重要”“暂时先画出”的情况;

波浪线:用于“非常重要”“主观觉得值得重视”“想记住这里,以后加以运用”的情况;

圆圈:用来圈出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

当然也可以通过不同颜色来进行标记,全看个人喜好。

四、形成读书笔记

在读了三四遍之后,对什么是精华,什么是重点,什么是自己有感想的地方,已经了然于胸,这时我们就要正式把这些精华、重点、感想记录下来。这是整个笔记读书法中最关键的部分。作者对于怎么记为好,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一)笔记本一元化

首先作者主张,将看过的书所需要记录的信息,全都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不要刻意去搞什么分类,比如这个本子抄文学类的,那个本子抄经管类的,又比如这个本子抄好词好句,那个本子写感想,作者认为这样一旦方法变得麻烦,就会难以坚持下去,所以他提出了”笔记本一元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五个要点:

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可以剪贴。

(二)”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关于具体如何记笔记,作者提出了一个“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概念,分为以下五个要素: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记书名

记作者名

记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记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为了区分摘抄部分和自己的感想部分,作者指出还要作好标记,比如摘抄部分用“”表示,评论用“”表示,以此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以便于后期重读笔记时能快速找到有用内容。

对于摘抄和感想部分,作者建议边摘抄,边写感想,交替进行。

摘抄能加深我们对书里字句的印象,也会促使我们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然后顺利进入下一步“感想”的环节。摘抄时可以速写,略写,也可用剪切复印粘贴来代替。

对于记感想,作者认为如果是没有写作习惯的朋友,不需给自己压力去搞什么长篇大论,完全可以只写一句话,这样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容易把这个记笔记的习惯坚持下去。我认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不要搞得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样,压力大大,兴趣全无。

爱读书的孩子,养成这种阅读习惯,将受益终生

五、活用读书笔记

记读书笔记不仅为了记,也为了以后可以使用。对于如何活用笔记,作者提出可以重读笔记得到新的启发,也可将笔记整理为一篇书评或读后感,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比如我现在做的。还可以在以后写文章时作为参考资料,等等。

对于以前记过笔记的书,如果想重温,但又不想再重读,就可以通过重读读书笔记来重拾对这本书的了解。或者有空闲时重读读书笔记,也可以带来新的发现。作者对如何重读作了如下推荐:

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

想回忆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

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使用笔记读书法,我们知道最有名的人是钱钟书先生,据他的夫人杨绛先生说,他们家藏书不多,读书笔记多,各种笔记和心得总共有近四百册之多,钱钟书先生写《管锥编》都是从读书心得中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这种成就是源自于从小养成的功底基础,所以如果爱读书的孩子,也能有意识地这样打好记读书笔记的功底,我想一定会在学识修为上受益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