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熱潮之下,「四川系」民辦教育集團爲何扎堆赴港IPO?

周名湖


5年4次衝擊A股失敗的華圖教育終於變了方向,默默把希望聚焦在了港股。

  這並非個例,如今,“齊襲”港股的教育企業們一個接著一個。今天,新東方在線正式提交赴港申請,兩週前,滬江和卓越教育紛紛提交了赴港IPO申請書,加之此前正在排隊的博俊教育、春來教育、希望教育、華圖教育等等的企業,以及今年率先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新華教育、21世紀教育、天立教育,一時間港股教育市場熱鬧非常。

  2017年中國教育市場總規模約超過8.6萬億元,2019年預計將超過10萬億元。種種數據都在顯示,即便身處新一輪的資本寒冬中,教育產業對資本市場依舊充滿著吸引力。

香港成為內地教育企業上市首選,去年港交所教育版塊總市值翻三番

  據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3家教育企業在香港上市,另外還有10家企業排隊等候。如下圖所示:

  今年以來,教育赴港IPO熱有增無減,教育上市公司ATA董事長馬肖風這樣介紹到:“教育行業正在迎來它規模化和資產證券化的最好時機。”我們可以看到,2017-2018年至今,已經赴港及擬赴港的教育企業至少18

  為何香港成為了上市熱門地點?援引焦桐共享金融研究院籌備組負責人左劍明的分析,近期教育公司集中在港上市原因可能主要有兩點:第一,這一批教育機構的體量,已符合上市標準。“第二,過去一兩年內,PE機構退出壓力不斷增加。在投資互聯網公司失敗後,對這些機構而言,民辦教育公司應為過去幾年中投資相對成功的一類。推動此類公司上市實現退出,對這些機構而言較合適。”

  所以,儘管在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第三次修訂的中,對義務階段教育的限定是“不能設置為營利性”,繼而引發了資本投資民辦中小學退出問題的擔憂,但其海外資本路徑卻十分明晰。

  在港股之前,美股曾是“最佳選擇”,2014年以前,教育企業海外上市大部分選擇美國。今年這個市場也並沒有冷卻,2018年已經有3家教育企業在美國上市,分別是尚德機構、精銳教育和樸新教育,只不過,在與港股上市熱潮的對比下,美股市場的熱度稍減。比起在美國,內地教育公司赴港上市有許多便利的條件,包括地緣優勢、語言優勢,以及和內地的緊密合作,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我們看到很多教育企業從其他資本市場轉向了香港。

  登陸A股的沉寂期依舊在繼續。一邊是A股估值、監管力度等問題,甚至導致有的企業多次衝擊依舊鎩羽而歸(如華圖教育),一邊是港股“同股不同權”、"新三板+H股"等政策改革的吸引力,兩相對比,如何選擇無需多言。有投資人說:“目前教育企業去A股上市不能說完全不可能,但基本很難,昂立借殼新南洋算是少數成功案例。”

  可以肯定的是,教育行業給香港資本市場帶來了無窮的增長力。在2017年一年間,香港市場教育板塊的整體市值翻了三倍,由232億港元上升至759億港元。

  回過頭來說,想要在紅利結束前爭搶上市窗口期,這與眾多教育企業赴港IPO的大背景是協調的,港股半年IPO市場申報企業數量已經創了新紀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已衝至全球首位,其中共200家企業向港交所提交了申報稿,相比2017年同期港股市場共121家企業提交申報稿,同比增長65.29%。普華永道7月3日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2018年全年將有220家企業赴港上市,全年集資總額預計將達到2000億-2500億港元,使香港有望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

民辦教育資本元年

  仔細分析上表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擬)赴港上市的教育公司多集中高等教育領域,民辦學歷教育企業很受追捧。

  其實,從2017年來說,在境外成功上市(包括美股和港股)的9家教育類企業中,就有6家是以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為主營的學歷教育企業。2017年為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赴港上市的“爆發年”,全年上市或擬上市的民辦大學,覆蓋在校生人數超過29萬人。

  2017年更是民辦高等教育的資本元年。從公司上市時的PE值和募集資金來看,學歷教育板塊IPO融資再創新高,更重要的一點是,根據“i-EDU教育產業投資分析報告”,不論是基礎版塊還是高等教育版塊,2017年全年學歷教育股都是整體走高的態勢。

  此外,根據上表,2017-2018年已經登錄港股等教育企業共8年,僅僅有兩家不涉及民辦高等教育的業務,剩下6家全部含有民辦大學,純民辦高等教育集團則有民生教育、新高教、中教控股等。此外,正在排隊的10家企業裡,春來教育、希望教育、科培教育也是純民辦高等教育集團。

  整體算下來,表中的18家企業中,涉及高等教育的企業有10家之多。

  從民辦教育整體市場來說,中國高端民辦教育正在蓬勃發展,2012年至2015年,民辦基礎教育支出總收入由1241億元人民幣增至1842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4.1%。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國內民辦中小學教育市場又高度分散,沒有任何學校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民辦教育僅僅是中國教育產業的冰山一角,從市場的集中度來看,不論是幼教、K12課外輔導,還是民辦高等教育,市場的集中度都比較低,競爭也是高度分散。

寒冬下,教育融資併購依舊頻發

  除了上市潮,在一級市場募資難的困境下,教育企業融資事件有增無減。

  桃李資本不久前發佈的報告中提到,截止至5月20日,今年上半年融資數量高於去年同期,已完成了182起,中後期融資熱度強勁,大額融資數量增加,優質項目受到追捧,披露金額的融資總額已達152.73億人民幣,與去年全年180億融資總額相當接近。

  這其中,細分行業中,K12、早幼教、職業培訓、教育信息化為融資相對集中,素質教育成為2017年新的關注重點,並且一直火熱到今年。

  此外,按照騰訊教育和中國統計年鑑之前的數據,2017年中國教育市場總規模約超過8.6萬億元,2019年預計將超過10萬億元。

  除了上市,對於教育類創業團隊和投資方而言,被A股上市公司併購是另外一個主要的退出渠道。根據桃李資本給出的數據,2017年A股併購活躍度保持基本穩定,併購總金額為歷年最高,平均單起金額達到峰值5.99億。

  從新民促法生效至今,A股已有的教育概念股大部分是被上市公司併購教育類資產而成,部分有計劃在A股上市的教育企業則投向港股或美股懷抱。比如去年年底,神州數碼拋出了金額達數十億元的教育類標的併購案,可以看出,A股上市公司追逐教育類資產的熱度仍未降溫。再如,今年6月6日,三壘股份發佈公告稱,擬以33億元價格收購北京美傑姆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

  普華永道中國審計部合夥人周喆介紹,教育類併購標的存在業績低於預期的風險,但由於教育產業是逆經濟週期的行業,且有二胎等政策的利好,資本對這個行業前景較為看好,苦於教育行業的優質標的越來越少,上市公司更會對教育類資產青睞有加。

結語

  不管怎麼說,教育市場正迎來史無前例的資本大年。

  機構加速上市背後是行業的整合加速。經歷了教育行業原始積累期、爆發期,很多公司都走到了需要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資金來推動快速發展。政策等得,錢和時間都等不得,美股和港股也就一直是“最佳選擇”。

  迴歸到教育本質,IPO並不是教育企業的終點。只有精準地解決需求、不斷增強服務水平,才會發現,資本市場擁抱企業的窗口要廣闊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