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把营养珠当做介壳虫害,云南葡萄销售受阻,急需辟谣澄清

误把营养珠当做介壳虫害,云南葡萄销售受阻,急需辟谣澄清

云南红河建水的葡萄向来以口感佳、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但是最近销售却受到了阻碍。网上有断章取义的文章,将营养珠当做介壳虫害,还谣传吃了可能会导致呕吐、恶心等症状。

误把营养珠当做介壳虫害,云南葡萄销售受阻,急需辟谣澄清

误把营养珠当做介壳虫害,云南葡萄销售受阻,急需辟谣澄清

实际上,这晶莹剔透的是葡萄上经常看到的“营养珠”。这种营养珠不但在葡萄果实上有,在葡萄枝稍上更为常见。

什么是营养珠?

植物吸收水肥过多,在内部压力大于外部压力的时候这些吸收过多的营养物质就会通过植物的表皮组织渗透出来形成白色的晶体,这就是所谓的“营养珠”。这些营养珠90%以上含的是水分,10%作用为营养物质。

果农以此判断树势的强弱。随着膨果的推移,营养珠逐渐褪尽,营养珠过多的,会留下少许的小点。

误把营养珠当做介壳虫害,云南葡萄销售受阻,急需辟谣澄清

目前对营养珠研究的课题不太多,相关论文表明

1、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发生规律性研究:

随着葡萄嫩枝的发育成熟,“营养珠”数量出现先增后递减的总趋势。5月份底,其数量逐渐增多,并达到顶峰;6月初,“营养珠”数量发生最大幅度的减少;6月中下旬,其数量变化幅度较为平稳;7月初,“营养珠”数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减少。葡萄“营养珠”分泌数量和葡萄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2、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含水量比较高为90.12%,干物质含量达到了10%左右。

3、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体视镜和冷冻电镜观察发现:

体视镜下观察发现“营养珠”一般呈圆球形、椭球形等形状,其大小差异较大,一般情况,球直径在0.5-2.5 mm范围内,显微镜下也可发现极小的“营养珠”。

冷冻电镜下观察发现“营养珠”呈圆球形,并发现其表面有椭圆形小孔,同时还发现葡萄植株表面也有许多椭圆形小孔,这些椭圆形小孔是葡萄茎和叶上的气孔。

4、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挥发性成分研究:

采用GC-MS法共鉴定出66种挥发性成分,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中挥发性成分是由产生芳香物质的分泌结构分泌出来的。

5、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元素定性研究:

采用干法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出21种元素,分别包括硼(B)、镁(Mg)、磷(P)、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等。其中这9种元素是葡萄的必需元素,都来自于土壤。

误把营养珠当做介壳虫害,云南葡萄销售受阻,急需辟谣澄清

谣言止于智者,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更希望公众媒体和公众人物站在科学的角度,客观、公正地引导舆论,而不要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扰乱视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