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大将军后,如果收敛认错,雍正还会杀他吗?

李瑜林


雍正要杀年羹尧的想法,几乎是在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后,回到京城不久就注定了的,贬为杭州将军,不过是死前的一个缓冲罢了。



也就是说,没立刻杀他,只是作为皇帝的雍正,不想朝野议论他翻脸太快,人一立功便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那样,人家还怎么敢给他卖命?

所以,贬为杭州将军后,年羹尧即便痛改前非,真心认错,雍正照样会杀他不误,照样会收拾功臣。因为,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会如此,雍正阴险的性格和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的脾气决定了会如此。



年羹尧贪财好色,这还好点,作为皇帝,空易设身处地理解,不为财色,在战场上旦不知暮,朝不知夕,他那么拼命做什么?但问题是,年羹尧不立场不坚,心不专一,明显是自己的人,提拔重用也是因为自己作为皇子王爷在罩着,否则一个奴才能走多远、 能升多高?但他坐着雍正的顺风船,却隔三差五往八爷府里跑,这不是怀有二心吗?皇帝最担心的就是这样的人,最痛恨的,也是这种人,自然要清算。

后面发生的事,就更加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雍正让孙嘉诚到军中协助年羹尧,但年羹尧却因为孙嘉诚太直,而一刀杀了他,这让雍正的脸往哪里放?



加上,雍正是个疑心很重的皇帝,战功赫赫都会遭他忌讳,何况还脚踩两只船,自然刀磨得极怀一,直待年羹尧把头伸出来。


帝国的脸谱


雍正还会杀了年羹尧。

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这只是雍正杀年羹尧整个计划的一个环节。

年羹尧早年不但是雍正在浅邸的奴才,而且使雍正的大舅子(其妹是雍正的妃子),年羹尧文武双全,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雍正继位后,重用年羹尧,让他担任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也不负众望,平定叛乱,立下大功。



立下大功的年羹尧,被雍正视为“恩人”,此时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非常的好,历史上记载“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此时无论年羹尧的河中请求,雍正都一一满足,年羹尧平定叛乱第一次归来,雍正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武百官都到郊外迎接,王公以下官员一律跪接,可以说此时年羹尧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易经》中“亢龙有悔”,随着巅峰的结束,迎接年羹尧是地狱。

在雍正二年,年羹尧第二次来京后,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一方面王公大臣说了年羹尧的坏话,另一方面是雍正怀疑年羹尧有不臣之心,此时的雍正家下决心要杀了年羹尧,年羹尧的罪状是,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不受臣道等等。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由“恩人”,急剧下落到“仇人”,雍正贬年羹尧为杭州将军,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一连串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雍正已经下决心杀年羹尧,所以即使年羹尧有所收敛,也不会放过他。

从雍正的性格分析,雍正也不会放过年羹尧。

雍正的性格是喜怒不定,好走极端,残忍刻薄,疑心重,自尊心极强。

雍正喜怒不定的评价是康熙评价的,评价的极为中肯,康熙要雍正戒急用忍,雍正喜的时候说“恩人”,怒的时候骂大臣是“猪狗不如”,在处置年羹尧的时间中,就充分反应雍正喜怒不定,好走极端

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说,即使年羹尧有所收敛,雍正依然不会放过他。



雍正残忍刻薄,康熙仁慈。雍正对待自己的兄弟,不止囚禁自己的兄弟,而且骂他们“阿其那,塞思黑”,直到乾隆时期才恢复他们的宗籍,从雍正对待兄弟的残忍刻薄,所以即使年羹尧有所收敛,也不会放过他。

雍正性格疑心重。雍正利用密折制度,监视群臣。在处置年羹尧时期,社会上有“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的民谣,雍正在给年羹尧的奏折中写到“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雍正皇帝怀疑年羹尧造反。自古皇帝的疑心都重,汉武帝听信谗言,导致太子死亡,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即使年羹尧有所收敛,也不会放过他。

雍正性格自尊心极强,自尊心心本身是个好事,但是雍正自尊心极强,雍正给大臣的奏折的朱批中“参劾你的人甚多,朕力排众议,任用于你,你可不能让朕丢颜面”,可以看出雍正自尊心强,好面子。年羹尧是跟随雍正多年的奴才,两人一度关系很好,当年羹尧的不法之事越来越多,参奏年羹尧的大臣越来越多,实际上雍正皇帝的面子也挂不住,所以即使年羹尧有所收敛,也不会放过他。



从雍正喜怒不定,好走极端,残忍刻薄,疑心重,自尊心极强的性格分析,即使年羹尧有所收敛,雍正也不会放过他。

所以说,雍正处置年羹尧的整个事件中,贬为杭州将军只是计划的一部分,从雍正性格分析来看即使年羹尧有所收敛,雍正也不会放过他。


我是一个小书虫


如果就雍正本人而言,也许会留有余地!但更多时候还需要看年羹尧自己能不能端正自己,以及评估年羹尧以外其他官方势力的力量,很可惜雍正没有看到这一天,最后也只能选择痛下杀手。

虽然年羹尧的嚣张跋扈让雍正一人再忍,无可忍后处理年羹尧不断削其官位时也是雷厉风行,但雍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留有余地,希望这个老部下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很可惜这个时候年羹尧的思想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他已经不是早年那个顺听顺从的奴才,甚至可能还在想着如何让雍正知难而退,可惜他全忘了!两人的关系是皇上和臣子,而不是对等身份。



雍正继承皇位后,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过程中也得罪了太多的地方势力,所以雍正也迫切的希望自己在短期之内能够迅速建立自己的政绩,来对抗各方的反对力量,年羹尧在西北的军功恰恰完成了这一点,所以一时间年羹尧受奖无数,位极人臣!可偏偏也在这一刻,雍正却发现年羹尧似乎逐渐成为了最大的反对派。

西北变成了年羹尧独立的军事王国,全国的官员选拔竟然变成了“年选”,年羹尧和他的集团越来越脱离了雍正的控制,在雍正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雍正自然要选择下狠手,以削弱自己力量为代价来打击年羹尧集团,但这一刻的雍正未必愿意下死手,毕竟此时刚是即位初期,各方反对力量还未平定,反倒先对自己人开刀,这样的损失对自己来说也未必承受的了,所以雍正并没有选择彻底下死手,安排年羹尧前往江浙重地担任杭州将军,这一时期雍正并没有选择放弃。



但这一刻也有太多雍正自己无法控制的事,作为雍正继位期间所树立的最大招牌,年羹尧过于自信的认为自己这个形象代言人不会轻易被雍正自砸招牌,即便从西北被打压到杭州,也拒绝向雍正认错,同一时间也过于自信的高估了自己建立的王国,和低估其他反对雍正的力量,自己原有的势力见年羹尧大事不妙纷纷起身反水,早先反对雍正的各方势力更是趁机向年羹尧发起攻击,在遭到几乎全国官方势力的集体攻击之下,即便对年羹尧保留一丝余地的雍正也难以再有所保留,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最终选择痛下杀手!


辽宁资深球迷


看到这个问题,莫名其妙地想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的一句名言:“路易必须死,因为共和国必须生。”

年羹尧必须死,倒不是因为雍正必须生,而是雍正必须采用这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名声。

很多人认为年羹尧死于功高盖主,桀骜不驯,这自是他的取死之道。但是,真正导致年羹尧败亡的,是他没有顺从雍正的意愿,在西宁杀了九阿哥允禟。

雍正即位以来,对于昔日的政敌亦即自己的兄弟们毫不手软。允禟被发至西宁军中效力,由年羹尧看管,看来还算不错,实际上是借刀杀人之计——允禟必须死,而雍正不想湿手,是以交给年羹尧处理。

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事,以年羹尧对雍正的了解,不可能不知道主子的真实意图。可是年羹尧却在偏偏在这件事上犯了浑,迟迟不对允禟动手,甚至听从幕僚的建议,对允禟礼遇有加。雍正一急之下,暗示变成明示,给年羹尧下了一道密旨,大意是青海用兵,是先帝生前最后一件大事,如果不是彻底平息叛乱,不足以告慰先帝。年羹尧受命料理此事,任重道远,必须充分授权。倘若军前有人作乱,不问身份,便宜处置,可先斩后奏。

话说到这个份上,年羹尧仍然不理会雍正的深意。他或许考虑允禟毕竟是先帝之子,如果对允禟下手,只需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然而普天之下,都知道是他杀了允禟。作为一介外臣,他又何必这样介入雍正的兄弟之争,落个恶人之名呢?更现实一点说,万一雍正去世得早(实际上也没活太长),他也不必因为杀了允禟,而招致宗室的怨恨。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总之年羹尧始终没有动允禟一根毫毛,上报给雍正的奏折,也没有说允禟的坏话。而且,雍正给他的那道密旨,他倒是收得好好的,也没有缴回之意。这就相当于把雍正的把柄抓在手里了。雍正对于这样一位不懂事的手下,说实话,早就起了杀心。再派人到西宁军中打探,发现年羹尧的部下,大多对允禟心怀好感,这自然是“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如果不是年羹尧对允禟好,以他的治军之严,部下又何至于此?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雍正得到密报,基本上已经判了年羹尧死刑,至于贬他为杭州将军,只不过是政治上的凌迟之术,就算年羹尧幡然醒悟,收敛认错,又于事何补?


龙镇


我认为如果此时年羹尧收敛认错,雍正可能不会杀他。


首先,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因为年羹尧性格太过骄傲跋扈。

年羹尧年纪轻轻就科举高中,是进士出身,并受到当时的权相明珠的赏识,娶了明珠的孙女。因此年羹尧借着明珠的关系结交了很多王公贵胄,比如九阿哥胤禟。胤禟是雍正的死对头,年羹尧与胤禟的交往,也成为后来他被雍正降罪的一个原因。

年羹尧少年得志,加上性格骄傲,因此颇有些目中无人的姿态,经常跟顶头上司闹别扭。但因为康熙喜欢他,所以一直官运亨通。而当时的胤禛,摆出一副孤臣的样子,从不拉帮结派,显然不可能去结交春风得意的年羹尧。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大封皇子,年羹尧一家随着所在的旗份佐领,被分到雍亲王胤禛属下,与胤禛建立了主属关系。后来胤禛从自己属下的佐领中挑选侧福晋,恰好选中了年羹尧的妹妹,两个人结为郎舅关系。但是他与不必像胤禛的其他属人那样巴结着主子胤禛,年羹尧有资本去观望局势,看哪位皇子会隆登大宝,而不是把宝全压在胤禛身上。

康熙晚年,众皇子的夺嫡斗争进入白热化后,胤禛才通过打压和拉拢的手段,终于收服了自己这位大舅子,让他为自己所用。康熙突然驾崩后,川陕总督年羹尧稳住了在西北领军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雍正能够平稳登基,没有出什么乱子。这是年羹尧替雍正立的一大功绩。

雍正登基后,年羹尧又以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击溃了反叛的罗卜藏丹津,取得西北大捷。一时间,雍正对年羹尧的宠爱无以复加,甚至很多政务都与年羹尧私下商议。

但是年羹尧并没有对雍正的宠爱表现出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样子,因为他为人太过骄傲了,这让雍正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自然产生了对年羹尧的不满。

前面说过,年羹尧性格张扬跋扈,现在得到皇帝的宠信,尾巴更是翘到天上去了,得罪了很多大臣。比如他绕过吏部直接推举了很多官员,得罪了吏部尚书隆科多;他独掌西北的财政大权,又得罪了主管户部的允祥。隆科多和允祥都是雍正信任的重臣,年羹尧都不把他二人放在眼里,更别说其他普通官员了。

更严重的是,西北大捷后,年羹尧回京庆功,他的倨傲无礼,也得罪了敏感的雍正皇帝。君臣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合拍,因此最终走向了分手。

首先雍正挑年羹尧奏折中的各种毛病,比如说他把“朝乾夕惕”写为“夕阳朝乾”(据《清实录》,而《清史稿》则做“夕惕朝乾”),是不想把“朝乾夕惕”这样的好词用在雍正身上。

然后雍正将年羹尧由川陕总督升为杭州将军,但实际上是免了他抚远大将军的职务,解除了他的兵权,这叫明升暗降。年羹尧自知大祸临头,但也无可奈何,只得赴任。他走到一半不走了,心怀侥幸说希望能进京当面向雍正诉说冤屈。结果雍正大怒,说干脆杭州将军也别当了,将年羹尧降为闲散章京,听候新任杭州将军的安排。

最终雍正下旨让人把年羹尧押送进京,并给他定下九十二款大罪,让他自裁了。

可以看出,年羹尧被赐死,主要是由于他性格骄纵跋扈。如果他能及时服软,雍正可能不会杀他。雍正在年羹尧死后,对他的父亲、兄弟、妹妹以及外甥都不错,可见雍正没那么恨年羹尧。

况且雍正在宠爱年羹尧的时候,在给他的朱批中说了很多肉麻的话,比如:“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倾慕流涎就是矣。”还有“卿之感固一日不能忘,而朕之怜实不能一时不念也。”如果不是年羹尧真的让他忍无可忍,他又怎么好意思撕破脸皮呢。总不能以前有功劳时,叫人家小年年;现在新人换旧人,就把人杀了吧?



梦露居士


年羹尧是雍正朝初期威名赫赫、炙手可热的权臣。他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攫为四川巡抚。康熙在位末期,年羹尧率军一举平定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发动的侵藏战争,立下大功,特授四川总督,不久又兼理川陕总督。年羹尧身为封疆大吏,在康熙身后诸子争夺皇位的激烈角逐中,坚决支持皇四子胤禛,并博得了胤禛的信任和重用。

雍正登基后,攫升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雍正元年(1723),又授予他二等哈哈番世职,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衔。这年6月,雍正诏命年羹尧以川陕总督兼理云南政事,所有西南边疆事务,云南督抚们都要参照年羹尧的意见行事。次年,又被封为一等公。年羹尧拥立有功,从此青云直上,成为雍正帝政治活动的左膀右臂。

史载,年羹尧的确曾为雍正朝早期的社会安定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他自恃皇帝宠信,又屡立大功,野心逐渐膨胀,最终犯了越权枉法、干预朝政的大忌。据说位高权重后,他气焰嚣张,行文诸督抚,必书官直斥其名;入朝觐见,令直隶总督、各地巡抚跪地相迎送,诸王大臣到郊区迎送,他亦傲慢不为礼;在边疆,蒙古诸王公见他必行跪礼,即便对雍正本人的谕旨和意见他也敢任意驳辩,以至于雍正与年的关系由亲密无间变得日趋紧张,最终由宠年变成除年。其实,除以上原因外,最主要的一条恐怕是因为年羹尧的肚子里藏着太多有关“胤禛夺嫡”的秘密了。

雍正三年(1725年)3月,天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祥瑞,内外大臣纷纷上表称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也呈上了贺表,文中却不慎将“朝乾夕惕”错写成“夕阳惕乾”,这或许是师爷的笔误,雍正却极为认真,以“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不许之间未定也”。竟将年羹尧以往所立大功一笔勾销。

同年5月,雍正命年交出抚远大将军印,并革除其川陕总督要职,改授杭州将军。不久,又罢免了年杭州将军一职,给了个闲散章京的虚职,又削夺其公爵之位,降为拜他喇布勒哈番( 骑都尉之意)。10月,诏令逮捕年羹尧,将他拘至北京,交议政王大臣、九卿、三法司治罪。

年羹尧在杭州被捕前,已预感到大势不妙,于是将日常公私往来的书信函札全部焚烧,但后来浙江巡抚福敏在奉命查抄年府时,还是在灰烬中搜得手抄本两册。书名《读书堂西征随笔》,作者汪景祺,书中还附有年的自述。雍正看后异常震怒,在书中批示云 :“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因事情牵涉年羹尧,雍正大为重视,随即兴起文字大狱。

1726年(雍正3年)1月,年羹尧被定以92大罪,其中大逆不道之罪5项,《西征随笔》为第3条罪状:“汪景祺《西征随笔》,见者发指。羹尧亦云曾看过,视为平常,不行参奏,大逆之罪三 ”。不过一本日记而已, 雍正用词语气却如此严重,年在他嘴里罪孽之深重,至此已经不可饶恕了。

雍正将年羹尧赐死,将其父年遐龄、兄年希尧革职拿问,子年富斩立决,其余15岁以上子侄皆发配往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极边烟瘴地区充军,且永不赦回。他的所有亲戚、下属、候补文武官员者,俱革职,且永不叙用。年羹尧的老婆因为是爱新觉罗宗室女,免治罪,发还娘家。《西征笔记》的纂写者汪景祺也被斩立决,其亲朋好友均遭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由此可见,即便当初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大将军后,能够收敛锋芒,闭门思过,并主动向雍正承认错误, 肯定还是难逃此劫,为什么?一是功高震主,二是知道太多秘密,三是他的社会影响力和势力已尾大不掉,党羽遍布朝野,还有一帮文人围绕着他,为他歌功颂德,大造声势、舆论。这些都是雍正不愿意看到并极为忌惮的,他不仅要消灭年本人,还要根除他的一切影响,因此,无论年羹尧怎么做都难逃一死。

【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连个饶,其实后期已经上了雍正的必杀大名单连功劳作为雍正的家奴,能够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军,雍正对于他的帮助和爱戴其实已经给足了,他,所有的荣耀,这个期间,作为年功劳来说,就应该能够很好的,去报效雍正,而并不是像后期所表现的那样,骄横跋扈,其实他是完全可以很好的善终的


我们看甄嬛传当中的年妃,华妃在雍正面前其实是非常的有地位的,雍正对他也非常客气,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是,年羹饶的关系


但到了后期,年羹尧很明显就已经,背离了当时的初中开始骄横跋扈起来,甚至不惜对雍正皇帝有各种调戏,雍正皇帝其人,也算是雄才伟略怎么可能让一个奴才对自己指手画脚甚至危害自己,所以在这一方面,雍正皇帝,是绝不留情,大力打压的,几次下来就将年羹饶彻底的打压下去的气焰,


我们看雍正皇帝首先将又年羹饶的妹妹,也就是甄嬛传当中的华妃给废掉,其目的就是为了彻底的,给,年羹尧一点警告,但连功劳并没有在这方面有多少收敛,这样雍正皇帝就对他不客气,直接将他贬到了杭州,可是联通的还是,这是自己事,公,大于过,所以,辞继续干出一些,挑战雍正皇帝的事,所以最终被雍正皇帝找到了由头,彻底的将它消灭掉,其实主要的,缘由我们会分析的非常清楚,就是年羹饶忘乎所以的,做了不合自己时宜的事儿,最终他的心,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微凉61203


不会杀!雍正一直想要保住年羹尧,因为这是雍正与群臣的博弈筹码!百官想杀年羹尧只是一个借口,目的是阻止其推行火耗归公。而雍正最讨厌被人要挟。由此可见,雍正即便有心杀他,也不会向群臣妥协的!

雍正把年羹尧一贬再贬的目的就是让他卑微,如果他收敛了,那么百官就没有弹劾他的口实,雍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跟百官对质。然后百官也只能认了。

其次,雍正曾用两个字,恩人,来形容年羹尧。因为年羹尧确实是救了雍正。由于八爷做空了国家财政使得雍正朝政吃紧,加上西北用兵雍正很难腾出手来处置八爷。正是年羹尧平定叛乱,才给了雍正剿灭八爷党的机会!八爷才是雍正的心腹大患!雍正在当时是真心不想杀年羹尧,一是因为君臣情深,二是还需要年羹尧保驾护航。


由此可见,年羹尧只要用对方式,保命还是可以做到的!


优己


雍正对年羹尧还是非常看重的,那些说年羹尧帮助雍正矫召篡位的传言先不谈,单是他在西北震慑老十四的功劳还是有的,况且雍正登基后,内政不稳,一直受到八爷党人的刁难,这让雍正非常头疼,好在年羹尧在外能稳住西北,维护了国家安定,皇帝对他非常满意,经常在奏折里拉家常,嘘寒问暖,很有意思。



还会写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有兴趣可以看看雍正给官员的批复,有的很像是小学生写的,特别接地气。

皇帝给年羹尧的封赏实在是太多,什么大将军,一等公,太保之类的,都是高官,只要他能配得上,有什么荣誉先给他,但正是这样的恩宠,渐渐的让年羹尧不知道何为天高地厚,忘了自己就算官做的再大,也是皇家的奴才,也还是一人之下,不仅他自己狂妄至极,就连身边的人也渐渐起了心思,有传闻称,身边的人劝说他让他自立为王,他并没有立刻表态是拒绝还是同意,想了很久,观察了一下天象,认为自己做不了皇帝才作罢,不管此传闻真假,但年羹尧这种雄霸一方的封疆大吏,大权在握,手握重兵,这种传言出现十分正常。



那么如果年羹尧稍微收敛一下,雍正会不会放过他呢?一定不会。

年羹尧从权利的顶峰被一扁再扁,最后做了守门军仍然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从他的行为来看,年羹尧此人绝不是那种能够收敛低调的人,即便他可以做到这一点,但皇帝心中已经厌恶他,而自古以来的皇帝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对自己的权利极度敏感,决不允许有任何人染指,皇帝杀心已起,就算年羹尧真的收敛,按照他张扬的个性和雍正多疑的性格,日后的日子也并不会太平,死是早晚的,可能还会牵连更多的人。


军事一点通


从现有史料来看,雍正帝起初是不想杀掉年的。

雍正三年,雍正帝在将年羹尧调任杭州将军时的谕旨中写道:

“朕此生若负了你,从开辟以来未有如朕负心负心之人也”。

“朕一切赏罚,若有一点作用笼络,将人做犬马待的心,自己亦成犬马之主矣”。

杭州将军是从一品。清军入关后,在各省驻扎八旗军。驻防八旗军的最高首长即这些驻防将军,当时全国总计设立了十几个驻防将军,杭州将军虽然与当年的大将军没法比,但还是高级将领,雍正此举也可看出当时尚无杀年之心。

但年不满三十岁即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可谓少年得意惯了的,又自认为立了不世之功。因而在杭州将军任上仍负气自傲,不知悔改,继续骄横逸奢。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早就看不惯年之作为,此时更加看清形势,纷纷上书揭发其罪状。于是雍正帝即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雍正帝还表示:朕亦只得顾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节了,也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个是字了。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京城会审。但在是否处死年羹尧问题上号称明断的雍正帝显然也是踌躇不决。

此时据传一只老虎的出现决定了年羹尧的生死。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初,有一白虎入京城至年羹尧宅,官兵赶来将虎杀死,相传年羹尧出生时有白虎之兆,故他是白虎托生,现虎死年家,显然不是什么好事。雍正帝深信“天人感应”说,认为这是上天告知让年羹尧死,于是便下谕旨宣布年大罪九十二,将年羹尧削官夺爵,赐自尽。年氏子弟为官者,革职。年满十五者发配云南,未满十五者,待其十五岁后,也遣。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领侍卫内大臣马尔赛和步兵统领阿齐图来到狱中向关押的年羹尧传旨:历观史书所载,不法之臣有之,然当未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之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曾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意以尔实心报国,尽去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心果忍为之乎?……朕统御万方,必赏罚分明,方足为治。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宪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你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感涕也。

年羹尧听完,却迟迟不肯自裁。雍正帝此时决心已下,令年羹尧的对头蔡珽为监刑官,在多次催逼之下,年羹尧最终不得不在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吊自杀。

在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间,年羹尧的幕僚汪景祺就对年羹尧说过:鸟尽弓藏,古今同概……举酬勋之典,受殊爵之荣,位极人臣,威似王者,又何所苦而反乎?横加猜疑,致成嫌隙。进不得尽其忠节,退不得保其身家,抚驭乖方,君臣两负。呜呼,千古之豪杰英雄所为椎心而泣血者也……疑也、畏也、怒也、厌也,以此四者待功臣,有不凶终而隙未者乎?

年也是进士出身,读过书的人,可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了功高者不赏、功高者震主的古训。在皇帝“朕的恩人”的称呼下不仅没警惕,而且直接真把自己当成了皇帝的恩人,下场着实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