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首位美籍所長恢復中國籍

中科院首位美籍所長恢復中國籍

中科院首位美籍所長恢復中國籍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

  蒲慕明出生於南京,成長於臺灣,求學於美國,自1999年擔任中科院神經所首任所長。眼下已69歲的他,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一直參與中國腦計劃規劃

  “如果以美國國籍身份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科學家為中國腦計劃發聲,有些不合適。”這些年,蒲慕明一直參與中國腦計劃的規劃,他覺得是時候恢復中國國籍了。上世紀80年代他加入美國國籍的最重要原因,是當時經常要去世界各國開會,持美國護照前往許多國家不用辦理簽證,比較方便而已。如今,蒲慕明的工作重心早已轉到中國,出國辦理簽證相比以前也方便許多。“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在祖國的工作是我一生中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從蒲慕明有了這一念頭,到恢復中國國籍,差不多花了一年時間。

  上海《解放日報》27日報道,1981年,時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生理系副教授的蒲慕明,為學校和北京醫學院聯合開辦的細胞生理講習班授課,這是他離開32年後第一次回大陸。當時,學員們雖很少提問,但做筆記十分認真。從那時起,他就告訴自己要常返華工作。

  “幾乎憑一己之力在上海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神經科學研究所。”國際格魯伯神經科學獎在評述他的科學貢獻之後,加了這樣一句話。

  蒲慕明1999年創建中科院神經所並擔任首任所長,稱得上“臨危受命”。當時腦研究所只剩3個研究組,科研陷入了困境。在蒲慕明帶領下,僅用4年,神經所的13個研究組就突破了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紀錄。2003年起,在全中國科研院所中第一個引進國際化的科研評估體系,與此同時探索人才的流動與退出機制。2009年,組建了腦疾病研究中心,建設非人靈長類平臺。2011年,神經所參加全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獲得生物科學類第一。2016年,構建出世界上首個非人靈長類自閉症模型。去年11月27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據他透露,神經所眼下正利用克隆猴著手建立睡眠障礙疾病模型,如果順利預計年底可以完成。

  蒲慕明200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獲得世界神經科學領域有極高聲譽的格魯伯獎,以表彰他在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據悉,2014年和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前都獲過格魯伯獎。當有媒體問起,是否也有希望獲得諾獎時,蒲慕明很快答:“有許多比我更出色的科學家。”

  “網上流傳著一封我寫給實驗室年輕人的信,其實裡面很多話都不是我寫的,比如不能午休之類。”蒲慕明笑著說,年輕人每週至少要工作6天總計50個小時,否則做不好科研。科研要有外在的寬鬆環境,但內在還是要有緊迫感。

  最欣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

  蒲慕明手上已長出了老人斑,卻被同事們打趣“逆生長”。對此,蒲慕明幽默地說:“我的心理年齡和一個學生差不多,每天去上班的時候,我都感覺是去上學了。”只要在上海,就算是雙休日,他都會去辦公室,每天工作10小時對於他來說只是“標配”。有時覺得累了,他就在辦公室打一會兒太極拳。

  綜合上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報道,“請不要購買近期用不著的東西。我十分嚴肅地反對那種趕在年底之前把未用完的經費全部花出去的觀念。如果我們不能用完這些錢,說明我們並不需要它,我們必須把它還給中科院或者其他來源之處。這才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的正確態度。”這是蒲慕明曾經給神經所的課題組長群發的一封郵件。他自己就是這麼做的,神經所成立19個年頭,至今沒有一輛公車,他也沒有專車或司機。在搬進新樓前,他的辦公室牆面受潮剝落,他從未要求所裡裝修一下。

  “說話太直,對許多事不能容忍是我的缺點,但也可能是優點。不管怎樣,我不打算改了。”蒲慕明一字一頓地說。

  和蒲慕明相處久了,很多人都會被他的赤子之心所感染。與他相處多年的同事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早已融入蒲先生的血液之中。“我所仰慕的知識分子充滿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就算呆在一間狹小的斗室,也不會忘記打開窗戶眺望遠方。”他說起了他仰慕的大師竺可楨。竺可楨早年在美學習,是一名氣象學前沿科學家,返華後他花了10年時間在中國各地建設簡易的氣象站。後來擔任浙江大學校長,一心做教育,也沒繼續自己的研究。“他不是在自己科研興趣驅動下工作的科學家,而是受國家社會需求驅動去做事,這正是我所敬重的。”

  從2005年開始,蒲慕明每年都帶研究生開展科普支教,一直堅持至今。“一方面是想種下科學的種子,另一方面是想讓學生知道社會的需求,這樣對社會才會有感情。”早在蒲慕明讀大學期間,他就在一個暑假翻譯了10萬字的《湯普金夢遊記:近代物理探奇》,至今仍是臺灣最暢銷科普書籍之一。這對20歲的年輕人來說著實不易,他也因此學會如何自律完成必要進度,每天坐在桌前10個小時以上。

  受他影響,兩個女兒也熱心公益。“她們都比我更有名氣。”大女兒蒲艾真是美國知名社會活動家,一直關注勞工權益保障,2012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小女兒蒲婷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短紀錄片《天堂堵車》的影片編輯,關注的是有抑鬱症的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