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爲神奇——《觀滄海》玉雕作品賞析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曹操的《觀滄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此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當時他正是躊躇滿志、豪情萬丈,面對浩瀚的大海,自然詩興大發,將滿腔豪情融入到眼前壯麗的自然風光中,

因而留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觀滄海》。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觀滄海》玉雕作品賞析

《觀滄海》正面展示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觀滄海》玉雕作品賞析

《觀滄海》反面展示

柴藝揚大師的這件玉雕作品《觀滄海》正是生動再現了千年前曹操負手而立、對海長歌的情景。


這件作品高18.5釐米,寬9.7釐米,厚約7.5釐米,材質為新疆和田碧玉籽料。

此件作品曾榮獲2010中國玉(石)器百花獎(北京)金獎

作品被中間一道寬約3釐米的斜向“大水線”一分為三: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觀滄海》玉雕作品賞析

上部分

上部分巧用碧玉本身的色澤,簡單勾勒幾筆,一座鬱鬱蔥蔥的山峰便出現在眼前,而和田碧玉籽料特有的黑色水草紋斑點則化作山峰上生機盎然的松樹;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觀滄海》玉雕作品賞析

中部分

中部

的“大水線”本為原石上的瑕疵,但卻被創作者“變廢為寶”,化作蒼茫無際、波濤萬頃的大海,正符合“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壯麗景象,大海彷彿是從天上奔流而下,一種吞吐日月星辰的開闊意境渲染開來,此部分恰好成了這件作品的點睛之筆。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觀滄海》玉雕作品賞析

底部

底部

的海岸邊,淡綠和淡黃相間的玉皮變化為“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躊躇滿志的詩人站在碣石山上,佩長劍、望滄海,豪情萬丈、意氣風發。


此件作品是柴藝揚大師早些年的作品,作於2010年,但是柴大師卻對他珍愛有加

多年人,前來請求割愛的朋友、商人絡繹不絕,柴大師卻毫不動心。

2007年,他於集市上第一眼看見這塊無人問津的和田碧玉籽料,

“一瞬間的感覺是這東西不錯,略加整形,可以做一塊不錯的方章,很有氣勢。”

把原石買下來之後,柴大師把它放在自己的案頭,反覆思考,

“如果製作成一枚大方章,就需要對原料整形,那道居中的“大水線”無形之間更會被放大,不具備欣賞價值。”

最終山水題材創作經驗豐富的他還是決定將其做成一個山水擺件,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現出原料的特點

冥思苦想、幾經反覆,歷經三年時光,終於,山峰、海水、樹叢、人物一一被雕琢出來,意境恰恰與千年前的《觀滄海》不謀而合。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觀滄海》玉雕作品賞析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觀滄海》玉雕作品賞析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觀滄海》玉雕作品賞析

我想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對創作者來說也是一次難忘的體驗吧。


在玉石原料日益匱乏的今天,這種“因料制宜”的精神,更值得我們玉雕師們學習。

作品的好壞有時與原料並無多大關係,更多取決於玉雕師本身。

雕琢前,抱著一份用心思索的態度,細細斟酌,我們才不會辜負手中的玉料。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