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观沧海》玉雕作品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曹操的《观沧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此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当时他正是踌躇满志、豪情万丈,面对浩瀚的大海,自然诗兴大发,将满腔豪情融入到眼前壮丽的自然风光中,

因而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观沧海》。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观沧海》玉雕作品赏析

《观沧海》正面展示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观沧海》玉雕作品赏析

《观沧海》反面展示

柴艺扬大师的这件玉雕作品《观沧海》正是生动再现了千年前曹操负手而立、对海长歌的情景。


这件作品高18.5厘米,宽9.7厘米,厚约7.5厘米,材质为新疆和田碧玉籽料。

此件作品曾荣获2010中国玉(石)器百花奖(北京)金奖

作品被中间一道宽约3厘米的斜向“大水线”一分为三: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观沧海》玉雕作品赏析

上部分

上部分巧用碧玉本身的色泽,简单勾勒几笔,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峰便出现在眼前,而和田碧玉籽料特有的黑色水草纹斑点则化作山峰上生机盎然的松树;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观沧海》玉雕作品赏析

中部分

中部

的“大水线”本为原石上的瑕疵,但却被创作者“变废为宝”,化作苍茫无际、波涛万顷的大海,正符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丽景象,大海仿佛是从天上奔流而下,一种吞吐日月星辰的开阔意境渲染开来,此部分恰好成了这件作品的点睛之笔。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观沧海》玉雕作品赏析

底部

底部

的海岸边,淡绿和淡黄相间的玉皮变化为“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踌躇满志的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佩长剑、望沧海,豪情万丈、意气风发。


此件作品是柴艺扬大师早些年的作品,作于2010年,但是柴大师却对他珍爱有加

多年人,前来请求割爱的朋友、商人络绎不绝,柴大师却毫不动心。

2007年,他于集市上第一眼看见这块无人问津的和田碧玉籽料,

“一瞬间的感觉是这东西不错,略加整形,可以做一块不错的方章,很有气势。”

把原石买下来之后,柴大师把它放在自己的案头,反复思考,

“如果制作成一枚大方章,就需要对原料整形,那道居中的“大水线”无形之间更会被放大,不具备欣赏价值。”

最终山水题材创作经验丰富的他还是决定将其做成一个山水摆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原料的特点

冥思苦想、几经反复,历经三年时光,终于,山峰、海水、树丛、人物一一被雕琢出来,意境恰恰与千年前的《观沧海》不谋而合。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观沧海》玉雕作品赏析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观沧海》玉雕作品赏析

巧用玉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观沧海》玉雕作品赏析

我想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吧。


在玉石原料日益匮乏的今天,这种“因料制宜”的精神,更值得我们玉雕师们学习。

作品的好坏有时与原料并无多大关系,更多取决于玉雕师本身。

雕琢前,抱着一份用心思索的态度,细细斟酌,我们才不会辜负手中的玉料。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