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非何以堪称“命运共同体”?

9月3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题演讲,重申“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观点。

中国和非洲相隔万里,两地隔海相望,且人种构成、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都相去甚远,为何能够称为命运共同体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即便地域阻隔,但只要中非两国共同坚持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就能将心手相连,绘就新时代的中非合作蓝图,让中国梦和非洲梦交相辉映,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评论|中非何以堪称“命运共同体”?

中非之所以被称为“命运共同体”,其原因主要有三:

1、中非有相似的历史遭遇

“长夜漫漫,风雨如磐”,中国和非洲一样,曾经遭受过西方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大航海使得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却也让资本沾染鲜血的触角延伸至世界各地。

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大陆开始蚕食鲸吞。1884年的柏林会议召开后,标志着非洲大陆完全从属于欧洲,是欧洲殖民主义最巅峰的象征。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德国等国家参与到瓜分非洲大陆的狂潮中,把非洲变成了四分五裂的碎片。

评论|中非何以堪称“命运共同体”?

同样悲惨的遭遇也降临到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外国列强的船坚利炮便打开国门,不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此之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海战、抗日战争等等大大小小的战役,让中国错失发展良机,沦为殖民统治者原料地和倾销地。

百年之后,中国和非洲都面临着新时期的发展机遇,亟需摆脱旧殖民地的种种束缚,谋求民族复兴。

2、中非有相同的发展理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二者都面临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发展愿景。

在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中,中非都形成了“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中非之间的合作绝非过去血腥殖民模式的延续,也不是像西方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转移至非洲,以牺牲非洲自然生态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换来经济的提高。

相反,中国致力于通过互利共赢的模式,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对非援助,和非洲实现共同发展。

评论|中非何以堪称“命运共同体”?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也坚持同非洲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和技术交流,共同建造基础设施、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在教育、科技、医疗和卫生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独立、自主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非洲既不做大国的附庸,也不作欧美的小弟,而是在均衡、持续和包容的发展理念之下,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纽带。

3、中非有美好的合作友谊

中非是天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从2000年至今,中非合作论坛已经度过了“成人礼”,成为中非国家集体对话、展开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2015年,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于约翰内斯堡峰会确立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在非洲大地拔地而起,600亿美元的资金资助更是让非洲的和平安全、科教文卫、减贫惠民领域焕然一新。

评论|中非何以堪称“命运共同体”?

蒙内铁路上的一个火车站站台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致力于提升非洲港口建设能力,不仅提升非洲国家的进出口水平,也要让非洲的贸易水平“敢叫日月换新天”,促进非洲经济融入全球经济。

现如今,中非“八大行动”方案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非洲整体发展战略一道,成为了非洲持续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中非论坛开启了中国和非洲合作的新序章,也让中国和非洲成为互帮互助、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路上,中国和非洲将继续守望相助、结伴同行,让这片古老的大地重现勃勃生机。

指尖传递温暖力量,阳光照进网络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