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非何以堪稱「命運共同體」?

9月3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攜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展》的主題演講,重申“打造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這一核心觀點。

中國和非洲相隔萬里,兩地隔海相望,且人種構成、發展階段和文化背景都相去甚遠,為何能夠稱為命運共同體呢?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即便地域阻隔,但只要中非兩國共同堅持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幸福共享、文化共興、安全共築、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就能將心手相連,繪就新時代的中非合作藍圖,讓中國夢和非洲夢交相輝映,綻放出璀璨的時代光芒。

評論|中非何以堪稱“命運共同體”?

中非之所以被稱為“命運共同體”,其原因主要有三:

1、中非有相似的歷史遭遇

“長夜漫漫,風雨如磐”,中國和非洲一樣,曾經遭受過西方殖民者的殘酷剝削。大航海使得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卻也讓資本沾染鮮血的觸角延伸至世界各地。

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開始蠶食鯨吞。1884年的柏林會議召開後,標誌著非洲大陸完全從屬於歐洲,是歐洲殖民主義最巔峰的象徵。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和德國等國家參與到瓜分非洲大陸的狂潮中,把非洲變成了四分五裂的碎片。

評論|中非何以堪稱“命運共同體”?

同樣悲慘的遭遇也降臨到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外國列強的船堅利炮便打開國門,不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讓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此之後,八國聯軍侵華、甲午中日海戰、抗日戰爭等等大大小小的戰役,讓中國錯失發展良機,淪為殖民統治者原料地和傾銷地。

百年之後,中國和非洲都面臨著新時期的發展機遇,亟需擺脫舊殖民地的種種束縛,謀求民族復興。

2、中非有相同的發展理念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二者都面臨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發展願景。

在自強不息的發展歷程中,中非都形成了“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正確義利觀。中非之間的合作絕非過去血腥殖民模式的延續,也不是像西方發達國家將高汙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產業轉移至非洲,以犧牲非洲自然生態環境和長遠利益為代價換來經濟的提高。

相反,中國致力於通過互利共贏的模式,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對非援助,和非洲實現共同發展。

評論|中非何以堪稱“命運共同體”?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也堅持同非洲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和技術交流,共同建造基礎設施、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在教育、科技、醫療和衛生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幫助非洲國家實現獨立、自主和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非洲既不做大國的附庸,也不作歐美的小弟,而是在均衡、持續和包容的發展理念之下,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紐帶。

3、中非有美好的合作友誼

中非是天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夥伴。從2000年至今,中非合作論壇已經度過了“成人禮”,成為中非國家集體對話、展開合作的重要平臺,更是南南合作的典範。

2015年,中非“十大合作計劃”於約翰內斯堡峰會確立後,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在非洲大地拔地而起,600億美元的資金資助更是讓非洲的和平安全、科教文衛、減貧惠民領域煥然一新。

評論|中非何以堪稱“命運共同體”?

蒙內鐵路上的一個火車站站臺

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致力於提升非洲港口建設能力,不僅提升非洲國家的進出口水平,也要讓非洲的貿易水平“敢叫日月換新天”,促進非洲經濟融入全球經濟。

現如今,中非“八大行動”方案和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非洲整體發展戰略一道,成為了非洲持續快速發展的催化劑。

中非論壇開啟了中國和非洲合作的新序章,也讓中國和非洲成為互幫互助、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未來發展路上,中國和非洲將繼續守望相助、結伴同行,讓這片古老的大地重現勃勃生機。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