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用钱去奖励孩子?

要不要用钱去奖励孩子?



01


朋友小佳是个爱学习的妈妈,有次她听说了一个用 “集点”的方法奖励孩子,就打算用起来。

这个方法大概是这样的:只要每次孩子做了一些“好事”,就会得到一张卡片,集满了一定的点,就可以换一件自己想要的东西。

她想用这个方法鼓励孩子做家务,培养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衣服、书籍,也渐渐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

刚开始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很顺利。

小佳和老公都发现,让孩子做一些事情变得容易多了,只要告诉他“有点卡奖励哦”,孩子就会很积极的去做。

而且那段时间,孩子特别贴心。每次小佳在厨房忙,孩子就会跑进来说:妈妈,我帮你端碗。妈妈,我帮你系围裙。

但是这个方法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小佳和老公开始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一天吃完晚餐,孩子很自觉的就把碗筷拿到了水槽边,还拿了桌布准备擦桌子。

小佳看到孩子这样很高兴,正准备表扬孩子,孩子突然说:妈妈,我擦了桌子可以得到点数吗?

小佳心里觉得有点不太舒服,但转念一想,擦桌子也是一项家务,答应了要给还是要给的。

过了几天天气渐渐热了,小佳想把一些冬天的衣物收起来。她和老公正在商量收哪些的时候,孩子跑过来说:妈妈,妈妈,我帮你们收!

孩子爸爸挺开心地说:你现在能干了呀!那你收你自己的吧!

正收到一半,孩子对他们说:那我收衣服也可以得点数吗?

小佳和老公面面相觑,她老公沉思了一下说:你收自己的衣服是应该做的事情,不能有点数。

听到这句话,孩子似乎一下子就泄气了。孩子爸爸也看出来了孩子的心不在焉,就补充了一句:你收自己的衣服不能有点数,但是帮我们收可以有,只是你必须要收完自己的衣服以后才能帮我们收。

孩子虽然又有了兴趣,但对他们说:那你们现在不能再收拾了,必须要等我这边收好了才行,不然我还没收完你们就收完了怎么办?

这件事之后,小佳开始对这种奖励方式有了一个反思——他们一开始是想培养孩子帮忙做家务的习惯,但是现在孩子行为好像跑偏了,变成了只想集点数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以后没有这种奖励了,孩子会不会什么都不做了?

其实小佳担心是可能的。如果一开始孩子表现出“好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物质,他们这些“好行为”就没有自发性。


02

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自发承担生活里的责任呢?

属于孩子的“责任”,就不要用“惩奖制”。

“你好好吃饭,就可以玩手机。”

“你这次考好了,暑假就带你去玩。”

学习、吃饭、收拾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家务,这些其实都是孩子自己的责任。

与其用惩奖去“培养”孩子的习惯,不如给他们说清楚,为什么他们需要做这些,以及做与不做的后果。

你不好好吃饭,那就会挨饿。我们吃完这顿饭到下一顿饭之间,如果你饿了没有东西吃。


这才是描述清楚“后果”的话,如果不将“玩手机”作为奖励方式,孩子有没有好好吃饭和能不能玩手机,没有必然联系。

你这次没考好,暑假可能就要补课,补课就没有时间玩了。


这样的描述,也才是一个原因和后果,而不是将“带你去玩”作为一种奖励方式。

希望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奖励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动机,乐趣,甚至成就感。

用物质作为鼓励,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兴趣”,成人都知道,缺乏兴趣的事情,少了物质奖励就是很难坚持下去。


03


如果不用物质作为奖励,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去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呢?

赞美孩子的行为其实就是最好的奖励。

但如何“赞美”,却又有技巧。

空泛的赞美也未必能够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别说培养出主动性了。

比如,你说孩子“好棒”,他未必知道自己到底“棒”在什么地方,他可以维持的优点在哪里,甚至会担心——我这次被夸奖做得“很棒”,是不是我运气好呢?我自己真的有这样的能力吗?

你说孩子“好乖”,如果他渐渐成长起来,他们可能会开始质疑“我为什么要乖?”,甚至开始想要挑战父母的权威,故意去“不乖”……


一个好的赞美,最好包括两方面:具体描述+内在特质

当父母想要赞美孩子的一个行为时,把自己看到的事实描述给孩子听,这样孩子会知道,父母是真的看到了自己在做什么,也更清楚知道自己是哪些行为会被父母赞赏。

有一次我在公园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小孩在河边写生。经过他们身边时,我听见这个女士对孩子说:

我很喜欢你画的这棵树,树叶画得很细致,你还用了两种颜色画树叶,说明你观察很仔细。

我觉得这个妈妈赞扬孩子的话就说得很好,她没有笼统地说你画得很好,而是详细描述了自己看到孩子画得好得地方,赞扬孩子用色巧妙。


孩子某些好的行为,其实也表现出了他们内在的一些特质,比如善良,坚持,努力等等,如果父母还能发现这些特质,也最好能向孩子指出来。

比如孩子帮忙做了家务,可以对孩子说:

你今天帮妈妈做了家务,你是一个体贴的好孩子。

这个赞美,就强调出了妈妈看到了孩子身上一个美好的特质——体贴,孩子也会通过这种赞美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

学会赞美孩子,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特质,引导他们发挥主动性,靠着自发的责任感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事,或者靠着他们自己的兴趣,投入一件事。

当然小小的物质奖励也并非完全就该被否定掉,它可以是一种辅助手段,在孩子出现特别值得欣赏的行为后给与物质奖励,让孩子知道你真的很赞赏他这种行为,只是物质奖励不宜成为培养孩子行为的主要方式。

要不要用钱去奖励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