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天津,简称津,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十个天天津特色美食。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 天津麻花。

天津麻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原来巷子之中有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麻花

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巷街,人们闻到香味纷纷蜂拥到他的铺子购买,因此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是尽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至于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颇费了一番脑筋,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岭甫种植甘蔗制成的冰糖、精制小麦粉等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

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精心研究,刘老八终于创造了金黄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从此“桂发祥”麻花著称于市,广受欢迎,成为天津卫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绝”之首。而桂发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创立了百年字号,成为天津百姓的最爱食品。

2.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一道由面粉、猪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馅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 。

刚出笼的包子,鲜而不腻,清香适口。 狗不理包子以鲜肉包为主,兼有三鲜包、海鲜包、酱肉包、素包子等6大类、98个品种。2011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其中。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狗不理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出生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高贵友14岁时,到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三年满师后,高贵友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生意十分兴隆。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3.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英文名:Erduoyan fried rice cake)为天津三绝食品之一,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1900年),旧时因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

耳朵眼炸糕用糯米作皮面,红小豆、赤白砂糖炒制成馅,以香油炸制而成。成品外型呈扁球状,淡金黄色,馅心黑红细腻,是津门特产。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由回民刘万春创制,炸糕选料精、制作细,物美价廉,赢得“炸糕刘”的绰号。附近的富户、百姓过生日、办喜宴,借“糕”字谐音,取步步高之吉利,都购买他的炸糕,生意越做越兴隆。

当时,耳朵眼炸糕选用上等黏黄米经水磨后发酵,又选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加上红糖汁炒制成馅。包好后温油(130℃)下锅,勤翻勤转,炸出的炸糕外皮酥脆不艮,豆馅香甜爽口。1957年,刘氏耳朵眼炸糕店改为公私合营。1978年,经天津市饮食公司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

如今,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了,炸制时,锅有三口,但只有两口锅在加工,第三口锅是控油用的。但口味仍然不错。

4. 津味锅巴菜。

津味锅巴菜(俗称嘎巴菜)是天津独有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由山东煎饼演变而来。早年在天津谋生的山东人,常把绿豆煎饼(天津人称为嘎巴)切成细条,拌入制好的卤汁,配以小料出售,逐渐传遍天津。

嘎巴菜色、形美观,多味混合,清香扑鼻、素淡爽口。“嘎巴”香嫩有咬劲,卤子透亮而觉鲜。加上绿豆性甘凉,能清热,解暑,利水、解毒,因此,每逢夏季,备受欢迎。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锅巴菜

据说清乾隆年间,《水浒传》中菜园子张青后人张兰,在天津卫开了一家张记煎饼铺。一日,恰逢乾隆爷微服进店吃了一份煎饼卷大葱,忽然口渴难耐,便叫上汤。煎饼铺本不卖汤,急中生智,店中人就将煎饼撕碎加上调料用水一冲便端了上来。谁知客人一尝备觉鲜美,遂问汤名。店家误以为问自己名字,便答道“郭八”。客人大笑说:“汤怎能叫‘锅巴’,应加一‘菜’字才妥。”几日后,一位御前侍卫闯进煎饼铺大嚷:“掌柜,你大福来了!”并放下皇上赏的纹银二百两。自此,“大福来锅巴菜”就出了名了。

5. 老爆三。

老爆三是在天津地区极为流行的一道菜,下饭下酒都非常适宜,原料有羊心,羊肝,羊腰等,特点是色泽红亮,口味咸鲜,蒜香味浓。爆三是在天津地区极为流行的一道菜,下饭下酒都非常适宜。在天津地区,与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木须肉并称为四大家常菜。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老爆三

正宗的老爆三是不应该放辅料的,主料包括肝、肉片和腰子

做法简单:三样主料先用湿淀粉上浆,入油锅滑开捞出;用葱蒜末炝锅,入酱油、醋、盐、料酒、高汤,再放入主料大火快速爆炒,勾入薄芡出勺。这道菜对厨师的要求甚高,用油、用火都吃功夫。

特点:色泽红亮,口味咸鲜,蒜香味浓。

6. 熟梨糕。

熟梨糕是独具天津特色的一种民间小吃。熟梨糕其实与梨无关,它里面的“梨”字应该与“哩”字相通,意思是“熟哩儿”。在天津熟梨糕一直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零食。

熟梨糕又叫甑儿糕,是用大米磨成粉渣,蒸熟后作为主料。制作时将米面置于木甑中,放在蒸锅上蒸一分钟,然后在其上涂抹各种小料即可。最初只有豆馅、白糖、红果三种馅料,逐渐发展到囊括橘子、苹果、菠萝、草莓、巧克力、黑芝麻、香芋等多个品种的小料,形成一种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熟梨糕

当年,卖熟梨糕的小贩,大部分是推着小车沿街售卖,也有部分是挑担子兜售,走街串巷,只要一听到那“嗡儿嗡儿”的汽笛声,小孩子们会从四面八方闻声蜂拥而至,争相购买。近几年,这种小吃忽然间又流行起来,而且很多成年人纷纷加入购买的行列,争相品味熟梨糕的美味,勾起对难忘童年的追思。

7. 茶汤。

天津茶汤起源于明朝末年 ,因用水冲熟,如沏茶一般(并不是用茶叶),故名茶汤,天津茶汤特点为色泽粉红、质地细腻、香甜润口。时至今日,茶汤在天津鼓楼、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等处,常能见到用奇特的龙嘴大铜壶冲茶汤卖的情景,这是颇具民俗特色、十分引人注目的场面。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茶汤

明朝初年,(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设光禄寺为礼仪祭拜之地,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禄寺研制了一个以稷(小米)为基底的粥,命名为茶汤。在祭祀拜天之时,赐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 后逐渐列入明朝宫廷小吃,有时谣为证:"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茶汤,武库司刀枪。"文武或药食并列,而食推茶汤,可见其风靡朝野,脍炙入口。因用热水冲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汤。茶汤主要有山东茶汤和北京茶汤,北京茶汤因用龙头嘴的壶冲治,又叫龙茶。茶汤更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北京正宗的茶汤,有“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后来,由于历史动迁的原因,茶汤于明末传入天津,并在天津生根发芽,“杨巴茶汤”更是凭借杨巴的一张好嘴,将天津茶汤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在天津鼓楼、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等处,冒着热气的龙嘴大铜壶依然熠熠生辉,招揽八方来客。

8. 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冰糖葫芦

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中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

9. 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天津传统小吃,早先它并不是小吃类,而是更高级的“小货儿”类。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追随燕王征战的将士们为了军粮便于携带,就把一种用面粉烤制的饼抹上羊油脂。刘家人见到这种饼子后萌生出制作一种既便于携带又口感上佳的面食的想法。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刘家人在祖辈传承的面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出工序多达26道的“蛤蟆吐蜜”,并将之完整地传承下来。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外面为脆脆的白色巧克力,中间由淡粉色草莓味巧克力包裹,里面是由鲜奶和面混合成的,口感香中带甜,滑而不腻,淡淡的奶香随着咀嚼慢慢在口中散开,吃过后每每想起都会口舌生津。

10. 煎饼果子。

煎饼馃子是天津著名的小吃。天津人、河北人把其作为早点。由绿豆面薄饼,鸡蛋,还有馃子(油条)或者薄脆的“馃篦儿”组成,配以面酱,葱末,辣椒酱(可选)作为佐料。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煎饼果子

相传清朝末年,在山东省内,一人绰号老刀。擅长十八般武艺,最擅长使刀,可谓是出神入化,无人能及。老刀本人是个小生意人,是一个很温顺的人,是一个非常讲究武德的人,是一个很有耐性的人。

一日,老刀在家中午休。突然门外传来嘈杂的打斗声。老刀侧侧身,打斗声更加惨烈。老刀起身,抿了抿五根睫毛,走出房门。

两个壮汉正在捶打一个瘦弱的老汉。老刀实在看不过去,大声喝住两个壮汉。“你敢管闲事?”“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兄弟,为何欺辱一个老人呢?”两个壮汉看看老刀笑了,“那你来管吧。”说着,一拳直扑老刀的面门,老刀也不含糊,侧身躲过拳风,回手劈出一掌。壮汉挥臂撞开,另一壮汉飞起一脚,正中老刀前心。老刀后退几步,尚未站稳,就被两个壮汉按倒在地。老刀翻身不起,看到老者已来至面前,哈哈大笑。

老刀明白了将要发生的一切,后悔已经没有用了。老刀失去了自己熟悉的家园。开始了背井离乡的逃亡生活。

一日,老刀实在饥饿难忍,看到手中的一小袋面粉和捡来的两根“炸秦烩”,心中思索着。这时,老刀看到对面走来一人,看面相,就知道此人才高八斗,必为奇人。那人手中握着一个馒头,但其上有八摺。问“此为何物?”答曰“包子。”茫然一脸。

刀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芒。老刀暗想,他作了包子,我就不能想点别的什么的?老刀想到了饼,想到了煎饼。刀片子就是火灶,趁着余热,老刀将面汤倒入刀面,即刻成型。老刀心头释然,欲吃,又想到煎饼卷大葱。于是,将捡来的“炸秦烩”包入其中。

由于饥饿,老刀三两口吃了一大半。回味产生了,如果有酱,辣酱,一定更有滋味。老刀构思着,应该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煎饼。。。裹着。”恩,就这么叫了。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煎饼果子的前身,“煎饼裹着”。它起源于我们青岛,由于老刀最后定居于天津卫,加上语言上的音变,就读成了现在的“煎饼果子”。据传,老刀一直在叫“煎饼裹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