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十個天天津特色美食。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 天津麻花。

天津麻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點。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原來巷子之中有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祥”。

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覆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麻花

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這個巷子裡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櫃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櫃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是盡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至於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頗費了一番腦筋,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鹹桂花、嶺甫種植甘蔗製成的冰糖、精製小麥粉等等,製作成不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氣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滿口生津。

就這樣,經過反反覆覆的精心研究,劉老八終於創造了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從此“桂發祥”麻花著稱於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立了百年字號,成為天津百姓的最愛食品。

2.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一道由麵粉、豬肉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小吃,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號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製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 。

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 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等6大類、98個品種。2011年11月,國務院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項目被列入其中。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狗不理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莊(現天津市武清區)。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3.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英文名:Erduoyan fried rice cake)為天津三絕食品之一,始創於清朝光緒年間(1900年),舊時因店鋪緊靠耳朵眼衚衕而得名。

耳朵眼炸糕用糯米作皮面,紅小豆、赤白砂糖炒製成餡,以香油炸制而成。成品外型呈扁球狀,淡金黃色,餡心黑紅細膩,是津門特產。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晚清光緒年間,由回民劉萬春創制,炸糕選料精、製作細,物美價廉,贏得“炸糕劉”的綽號。附近的富戶、百姓過生日、辦喜宴,借“糕”字諧音,取步步高之吉利,都購買他的炸糕,生意越做越興隆。

當時,耳朵眼炸糕選用上等黏黃米經水磨後發酵,又選上等紅小豆煮爛去皮,加上紅糖汁炒製成餡。包好後溫油(130℃)下鍋,勤翻勤轉,炸出的炸糕外皮酥脆不艮,豆餡香甜爽口。1957年,劉氏耳朵眼炸糕店改為公私合營。1978年,經天津市飲食公司定名為“耳朵眼炸糕店”。

如今,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了,炸制時,鍋有三口,但只有兩口鍋在加工,第三口鍋是控油用的。但口味仍然不錯。

4. 津味鍋巴菜。

津味鍋巴菜(俗稱嘎巴菜)是天津獨有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由山東煎餅演變而來。早年在天津謀生的山東人,常把綠豆煎餅(天津人稱為嘎巴)切成細條,拌入制好的滷汁,配以小料出售,逐漸傳遍天津。

嘎巴菜色、形美觀,多味混合,清香撲鼻、素淡爽口。“嘎巴”香嫩有咬勁,滷子透亮而覺鮮。加上綠豆性甘涼,能清熱,解暑,利水、解毒,因此,每逢夏季,備受歡迎。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鍋巴菜

據說清乾隆年間,《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後人張蘭,在天津衛開了一家張記煎餅鋪。一日,恰逢乾隆爺微服進店吃了一份煎餅卷大蔥,忽然口渴難耐,便叫上湯。煎餅鋪本不賣湯,急中生智,店中人就將煎餅撕碎加上調料用水一衝便端了上來。誰知客人一嘗備覺鮮美,遂問湯名。店家誤以為問自己名字,便答道“郭八”。客人大笑說:“湯怎能叫‘鍋巴’,應加一‘菜’字才妥。”幾日後,一位御前侍衛闖進煎餅鋪大嚷:“掌櫃,你大福來了!”並放下皇上賞的紋銀二百兩。自此,“大福來鍋巴菜”就出了名了。

5. 老爆三。

老爆三是在天津地區極為流行的一道菜,下飯下酒都非常適宜,原料有羊心,羊肝,羊腰等,特點是色澤紅亮,口味鹹鮮,蒜香味濃。爆三是在天津地區極為流行的一道菜,下飯下酒都非常適宜。在天津地區,與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木須肉並稱為四大家常菜。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老爆三

正宗的老爆三是不應該放輔料的,主料包括肝、肉片和腰子

做法簡單:三樣主料先用溼澱粉上漿,入油鍋滑開撈出;用蔥蒜末熗鍋,入醬油、醋、鹽、料酒、高湯,再放入主料大火快速爆炒,勾入薄芡出勺。這道菜對廚師的要求甚高,用油、用火都吃功夫。

特點:色澤紅亮,口味鹹鮮,蒜香味濃。

6. 熟梨糕。

熟梨糕是獨具天津特色的一種民間小吃。熟梨糕其實與梨無關,它裡面的“梨”字應該與“哩”字相通,意思是“熟哩兒”。在天津熟梨糕一直是深受孩子們歡迎的零食。

熟梨糕又叫甑兒糕,是用大米磨成粉渣,蒸熟後作為主料。製作時將米麵置於木甑中,放在蒸鍋上蒸一分鐘,然後在其上塗抹各種小料即可。最初只有豆餡、白糖、紅果三種餡料,逐漸發展到囊括橘子、蘋果、菠蘿、草莓、巧克力、黑芝麻、香芋等多個品種的小料,形成一種地道的天津風味小吃。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熟梨糕

當年,賣熟梨糕的小販,大部分是推著小車沿街售賣,也有部分是挑擔子兜售,走街串巷,只要一聽到那“嗡兒嗡兒”的汽笛聲,小孩子們會從四面八方聞聲蜂擁而至,爭相購買。近幾年,這種小吃忽然間又流行起來,而且很多成年人紛紛加入購買的行列,爭相品味熟梨糕的美味,勾起對難忘童年的追思。

7. 茶湯。

天津茶湯起源於明朝末年 ,因用水衝熟,如沏茶一般(並不是用茶葉),故名茶湯,天津茶湯特點為色澤粉紅、質地細膩、香甜潤口。時至今日,茶湯在天津鼓樓、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等處,常能見到用奇特的龍嘴大銅壺沖茶湯賣的情景,這是頗具民俗特色、十分引人注目的場面。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茶湯

明朝初年,(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北京之後,設光祿寺為禮儀祭拜之地,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祿寺研製了一個以稷(小米)為基底的粥,命名為茶湯。在祭祀拜天之時,賜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 後逐漸列入明朝宮廷小吃,有時謠為證:"翰林院文章,太醫院藥方。光祿寺茶湯,武庫司刀槍。"文武或藥食並列,而食推茶湯,可見其風靡朝野,膾炙入口。因用熱水衝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湯。茶湯主要有山東茶湯和北京茶湯,北京茶湯因用龍頭嘴的壺衝治,又叫龍茶。茶湯更是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北京正宗的茶湯,有“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

後來,由於歷史動遷的原因,茶湯於明末傳入天津,並在天津生根發芽,“楊巴茶湯”更是憑藉楊巴的一張好嘴,將天津茶湯發揚光大。 時至今日,在天津鼓樓、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等處,冒著熱氣的龍嘴大銅壺依然熠熠生輝,招攬八方來客。

8.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又叫糖葫蘆,在天津又稱糖墩兒,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小吃,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冰糖葫蘆

在宋朝年間便開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歲時記》記載:冰糖葫蘆,乃用竹籤,貫以山裡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現已成為中國傳統小吃。冰糖葫蘆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

9. 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天津傳統小吃,早先它並不是小吃類,而是更高級的“小貨兒”類。明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追隨燕王征戰的將士們為了軍糧便於攜帶,就把一種用麵粉烤制的餅抹上羊油脂。劉家人見到這種餅子後萌生出製作一種既便於攜帶又口感上佳的麵食的想法。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劉家人在祖輩傳承的麵食技藝的基礎上探索出工序多達26道的“蛤蟆吐蜜”,並將之完整地傳承下來。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外面為脆脆的白色巧克力,中間由淡粉色草莓味巧克力包裹,裡面是由鮮奶和麵混合成的,口感香中帶甜,滑而不膩,淡淡的奶香隨著咀嚼慢慢在口中散開,吃過後每每想起都會口舌生津。

10. 煎餅果子。

煎餅餜子是天津著名的小吃。天津人、河北人把其作為早點。由綠豆麵薄餅,雞蛋,還有餜子(油條)或者薄脆的“餜篦兒”組成,配以麵醬,蔥末,辣椒醬(可選)作為佐料。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

煎餅果子

相傳清朝末年,在山東省內,一人綽號老刀。擅長十八般武藝,最擅長使刀,可謂是出神入化,無人能及。老刀本人是個小生意人,是一個很溫順的人,是一個非常講究武德的人,是一個很有耐性的人。

一日,老刀在家中午休。突然門外傳來嘈雜的打鬥聲。老刀側側身,打鬥聲更加慘烈。老刀起身,抿了抿五根睫毛,走出房門。

兩個壯漢正在捶打一個瘦弱的老漢。老刀實在看不過去,大聲喝住兩個壯漢。“你敢管閒事?”“路不平有人鏟,事不平有人管。兄弟,為何欺辱一個老人呢?”兩個壯漢看看老刀笑了,“那你來管吧。”說著,一拳直撲老刀的面門,老刀也不含糊,側身躲過拳風,回手劈出一掌。壯漢揮臂撞開,另一壯漢飛起一腳,正中老刀前心。老刀後退幾步,尚未站穩,就被兩個壯漢按倒在地。老刀翻身不起,看到老者已來至面前,哈哈大笑。

老刀明白了將要發生的一切,後悔已經沒有用了。老刀失去了自己熟悉的家園。開始了背井離鄉的逃亡生活。

一日,老刀實在飢餓難忍,看到手中的一小袋麵粉和撿來的兩根“炸秦燴”,心中思索著。這時,老刀看到對面走來一人,看面相,就知道此人才高八斗,必為奇人。那人手中握著一個饅頭,但其上有八摺。問“此為何物?”答曰“包子。”茫然一臉。

刀在陽光下,發出刺眼的光芒。老刀暗想,他作了包子,我就不能想點別的什麼的?老刀想到了餅,想到了煎餅。刀片子就是火灶,趁著餘熱,老刀將麵湯倒入刀面,即刻成型。老刀心頭釋然,欲吃,又想到煎餅卷大蔥。於是,將撿來的“炸秦燴”包入其中。

由於飢餓,老刀三兩口吃了一大半。回味產生了,如果有醬,辣醬,一定更有滋味。老刀構思著,應該起個名字,叫什麼好呢?“煎餅。。。裹著。”恩,就這麼叫了。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煎餅果子的前身,“煎餅裹著”。它起源於我們青島,由於老刀最後定居於天津衛,加上語言上的音變,就讀成了現在的“煎餅果子”。據傳,老刀一直在叫“煎餅裹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