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血泪教训:当网红有风险,CEO需谨慎

刘强东的血泪教训:当网红有风险,CEO需谨慎

不知妻美刘强东、普通家庭马化腾、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无所有王健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我们熟知的企业家们逐渐成为了明星、网红。但网红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这两天,坊间最大的一个瓜,莫过于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美国涉嫌性侵女大学生”这条新闻了。

这条新闻不仅登上了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引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争相报道,在中国也是引起了一场吃瓜狂潮。

从9月2日开始,有关刘强东在美被指控涉嫌性侵,还在当地局子里呆了一晚上的消息就开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并在当天迅速占领了微博热搜榜上好几个席位,就连调侃相关事件又删了微博的王思聪也占了两条热搜。

9月2日下午3点左右,京东发言人了一条辟谣微博称,网上所传为不实传言,刘强东在美商务活动期间遭遇了失实指控,这条微博更是坐实了刘强东在美过遇到个大麻烦,直接将该事件推向至高潮。

刘强东的血泪教训:当网红有风险,CEO需谨慎

一时间,东哥被拘押的细节、是“仙人跳”还是真的涉嫌犯罪、涉事的女大学生什么来路、背后有没有阴谋之类的消息,刷满了整个互联网。

这些传言的真实性我们不可考,但作为一个企业家,刘强东堪比大牌明星的舆论影响力,却是我们肉眼可见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我们熟知的企业家们逐渐成为了明星、网红。

不知妻美刘强东、普通家庭马化腾、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无所有王健林、人生失败周鸿祎、世界第一董明珠、无产阶级潘石屹、钱无意义王小川、顺便赚钱丁三石......

这些企业家们口中的金句变成了他们身上贴着的标签,这些标签将他们炼化成了网红、大IP,成了企业最大的KOL,比如马云之于阿里,李彦宏之于百度、董明珠之于格力,还有一向不断低调的刘强东夫妇。

事实上,CEO IP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对外推广的重要思路,具有无法替代的营销价值。

拥有一个网红CEO的企业,相当于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免费推广者,只要稍稍做点营销,就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超出热度,强化大众对企业、品牌调性的认知,继而引发媒体的跟进报道,从而触及更多的受众。

比如聚美优品,在CEO陈欧为自己代言之前,其搜索指数常年较低,在陈欧开始为自己代言,将个人形象与企业挂钩,突出80后、做自己这些标签,再通过“喂自己袋盐”等段子的传播之后,聚美优品的搜索指数大幅度超越了唯品会。

再比如淘宝各路网红店主,也是通过网红店长的个人IP与粉丝建立起了强度联系,保证了一定的销售量。

锤子科技CEO的罗永浩在坚果手机3发布前,也将个人微博作为了宣发重要根据地,足足发了将近10大页之多的微博来对发布会进行宣传推广。

据CEO.COM在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美国消费者中,有83%的人认为“网红企业家”可以更好地链接消费者、企业员工及投资人,77%的人更愿意体验网红CEO公司的产品,82%的人表示如果CEO使用社交媒体,他们会更信任这家公司。

虽然,CEO IP化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品牌知名度,强化大众对品牌调性的认知,提高营销价值,但也并非是百利而无一害。

CEO IP化的潜在风险也是我们可以预测的。

首先就是CEO个人形象对品牌的影响。

大众对企业、品牌的喜爱,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他们对CEO IP喜爱程度的影响,在众人的注视下,无论是CEO还是企业,每一步行差踏错,都会被声讨。比如这一次的“刘强东性侵门”事件,就在资本市场以最快最实在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刘强东的血泪教训:当网红有风险,CEO需谨慎

在事件曝光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受到此前负面消息的影响,京东美股盘前下跌约4.5%。虽然还不至于波及京东的业务,但很难保证不会有人借机利用其负面消息进行精准打击。

其次,CEO的个人风格成就了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品牌。

助力CEO们成功、活跃在他们社交账号下的核心用户们,往往深得企业关注,因此,企业更会倾向于打造能够取悦这些人的产品和功能。然而,一旦这部分市场已经饱和,需要开拓其他用户群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了。

比如小米,我们都知道小米手机是为发烧而生,其成功离不开雷军的“发烧”标签,因此,每一款手机的问世都伴随着参数和性价比的对比。当小米想要再往高端机发展或者想要攻克那些对手机知之甚少的用户时,道路就显得异常艰难了。

此外,说到底还是成功的企业成就了网红CEO,仅仅依靠网红CEO来成就企业是无法真正成功的。在网红CEO跑马圈地结束后,在粉丝用户带来的蜜月期过去后,才能知道谁在利用CEO IP与企业相辅相成,谁在裸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