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傳感器將圍繞兩大方向進行突破

8月23日,2018傳感器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分會年會在瀋陽舉行。論壇舉行專場報告會12場,全國敏感元件及傳感器領域的230餘家企業代表參加活動。

未来,传感器将围绕两大方向进行突破

全球八大敏感技術中的傳感器約有2.2萬餘種,創新性品種和類型仍在不斷出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經擁有科研成果、技術和產品的敏感元件與傳感器約有1.2萬多種,常規類型和品種約有7000種。

目前,傳感器產業發展已進入新的常態,傳感器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美國《福布斯》雜誌認為,當前,甚至今後幾十年內,在影響、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和人們生活方式的10大科技領域中,傳感器名列首位。

在國內近5000家儀器儀表企業中,有1600多家不同程度地生產製造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國內各省市理工科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都不同程度地研發傳感器、小批量生產敏感元件及傳感器。由於非專業型企業比例較高,因此,在企業中傳感器只為附屬產品,產值相對較低,而且受重視程度不夠。無論哪種類型企業,傳感器產值過億元的僅佔企業總數的13%,全國不足200家,產品種類齊全的專業廠家不足3%。現階段,我國市場主要應用的傳感器絕大部分仍要依賴於進口,主流市場產品依賴國外配套的情況尤為突出。

未来,传感器将围绕两大方向进行突破

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髮表講話,他認為,從整個行業看,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新原理(敏感機理)、新材料(敏感材料)、新工藝(設備裝置)、新結構(生產工藝)、新應用(計量測試方法)等研究成果會不斷出現,仍然還需要不斷創新和更新。

第二,多品種、小批量、小規模向標準化、規範和產業化方向轉化步伐太慢,難度較大,產業聚集度、飽和度不高。

第三,低成本、多結構、高性能、標準化、規模化大生產是行業持續追求方向和目標,但總是不盡如人意,與國外差異較大。

第四,由於技術含量高、市場應用廣闊,備受資本市場和“有識之士”長期、持續關注,但他們總是不介入,使之成為資本市場投資的“雞肋”。

從企業角度看,存在的具體問題有四方面:

首先是缺人,現有企業缺乏創新型人才團隊。人才結構單一,行業內業務員出身、科技人員自主創辦企業居多,不願做大,同時也不會做大。缺乏行業技術領軍人才,以及高級工藝技術人員群體;缺乏國際化市場、技術、信息等複合型人才。

其次是缺乏自主研發的、具有核心技術與核心競爭力的產品。行業內大多是互相模仿,或是模仿國外同類產品,簡單引進後沒有消化、吸收再創新,缺乏新原理、新材料的產品技術與工藝創新,只能通過價格體現競爭優勢。

再次是缺資金,投資少、裝備差、企業整體缺少規劃,現有產品產業化基礎能力較差。至今來看,仍缺少較大而持續的投資,導致工藝設備落後、製造裝備水平差、產業化能力不夠。最後是市場對接能力弱、溝通機制缺乏。生產企業與應用單位的技術阻隔沒有打通,缺乏結合基礎通道和橋樑,缺少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的能力和機制。

郭源生認為,未來,傳感器將圍繞工藝技術和應用兩大方向進行突破:一是敏感機理創新與突破,通過提高材料、工藝、微型化、產業化等基礎水平實現;二是智能化,功能集成化、模塊化、網絡化,通過搭建應用橋樑、突破瓶頸、拓展市場空間等手段實現。智能化的三大基礎核心技術是:MEMS工藝技術、無線網絡化技術以及微能量獲取技術。

著名電子元器件專家譚克研先生做了題為《基於力學模型的應變式扭矩傳感器的設計研究》的學術報告。譚克研在報告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機器人、汽車工業、機械加工等領域,越來越多地要求測量動態非電量或在運動過程中測量非電量,而傳感器處於被測對象與測試系統的接口位置,故對其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應變式傳感器由在彈性元件上粘貼電阻應變敏感元件構成,廣泛應用於力、力矩、壓力及加速度等參數測量。

為了解決多維力傳感器各輸出通道之間相互耦合的問題,改善傳感器綜合性能,提高測量精度,譚克研針對典型彈性元件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譚克研提出了5種應變式扭矩傳感器的實現形式,並對其應變、變形及扭振固有頻率進行了理論研究,分別建立了對應的力學模型。依據所建立的力學模型,以扭轉變形最小為目標函數,進行了彈性元件幾何尺寸的優化設計,並分析了不同形式的扭矩傳感器性能差異。

最後,譚克研設計了一種應變式扭矩傳感器,並對其進行了有限元仿真,仿真結果很好地驗證了所建立的力學模型,所建立的力學模型可以較好地解決應變式扭矩傳感器的設計計算問題。譚克研的精彩報告贏得了與會專家、企業代表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讚譽。

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鄒風山作了題為《機器人傳感器技術的發展》的演講。

鄒風山對傳感器技術的未來進行了展望,他表示,傳感器技術將向5個方向發展:

智能化:傳感器將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形成智能傳感器;

可移動化:充分利用無線傳感網絡技術,技術關鍵在於克服節點資源限制;

微型化:在微型化的同時,降低功耗、提高精度、集成化等;

集成化:形成多功能一體化傳感器,集成度高、體積小、容易實現補償與校正;

多樣化:新材料技術的突破加快了多種新型傳感器的湧現,該研究方向主要與新材料的發展息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