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八章:從黃帝和蚩尤在張家口涿鹿縣的大戰說起

《三字經》第八章:要從黃帝和蚩尤在張家口涿鹿縣的大戰說起,那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戰,在這場戰爭中,黃帝靠他發明的一個重要的東西才戰勝了蚩尤,那就是指南車,指南車是最早的導航系統了,本次戰爭經驗說明了明辨方向的重要性,這就和《三字經》這章主題有關係了。涿鹿之戰的戰場就發生在我們今天的張家口涿鹿縣。張家口涿鹿縣,位於河北省的西北,屬於張家口市,與張家口下花園區和北京市郊區相接,其境內有黃帝泉、黃帝城遺址、中華合符壇、中華三祖堂、軒轅湖等著名景點,五千年前,黃帝、炎帝、蚩尤在這裡大戰,最後合符釜山,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先河,使中華民族走向大融合,下面我們先看一下《三字經》第八章的原文:

《三字經》第八章:從黃帝和蚩尤在張家口涿鹿縣的大戰說起

張家口涿鹿縣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 曰:稱為、叫做。

(2) 春:春季,四季之首。

(3) 夏: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

(4) 秋:秋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

(5) 冬:冬季,一年四季中的最後一季。

(6) 此:這;這個。

(7) 時:季節。

(8) 運:循一定軌跡週而復始的轉動、前進。

(9) 窮:終極、盡頭、停止。

(10) 南:方位名,南方。

(11) 北:方位名,北方。

(12) 西:方位名,西方。

(13) 東:方位名,東方。

(14) 方:方位、方向。

(15) 應:對應、相應。

(16) 乎:在。

(17) 中:中央。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曰(yuē) 春(chūn) 夏(xià),曰(yuē) 秋(qiū) 冬(dōng),

此(cǐ) 四(sì) 時(shí),運(yùn) 不(bù) 窮(qióng)。

曰(yuē) 南(nán) 北(běi),曰(yuē) 西(xī) 東(dōng),

此(cǐ) 四(sì) 方(fāng),應(yìng) 乎(hū) 中(zhōng)。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季各有特色(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並不斷的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循環不已,永不停止。

東、南、西、北叫做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為準,互相對應,這樣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講完三字經的這段原文,我就講一下黃帝和指南車的故事:

在指南針未發明前,人類趕路,辨認方向全靠天上的太陽和星星。當時的古人,晚上通過觀察北極星定方位,白天則利用日影來分辨方位。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是中國古代四項重要的發明。其中指南針的發明是最早的。兩千多年前,當時的人們就知道把磁石製成“司南”,利用它來定南北方向,所以“司南”可說是指南針的前身。不過,同樣可以辨認方向的指南車,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出現了。

《三字經》第八章:從黃帝和蚩尤在張家口涿鹿縣的大戰說起

指南車

大約在四千多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族群和部落。黃帝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

這時候,在東方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不僅十分強悍、兇猛,還對黃帝心懷怨恨,不願服從黃帝。後來,蚩尤聯合他的八十一個兄弟,和黃帝展開大戰。為了對付這個擁有各式各樣銅製武器的頑強敵手,黃帝苦思對策,終於發明了戰鬥的銳利武器──弓箭。又因為北方風沙大,時常颳起陣陣的大風沙,為了不使 士兵們迷失方向,黃帝的部下,成功的製造了“指南車”。

《三字經》第八章:從黃帝和蚩尤在張家口涿鹿縣的大戰說起

黃帝戰蚩尤

兩軍在涿鹿交戰,蚩尤的士兵雖然勇猛,但遇到黃帝的軍隊,卻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退。這時戰場上雖然沒有颳起大風沙,可是卻起了濃霧,白茫茫一片,兩隊人馬,根本就分不清東西南北。而黃帝的“指南車”上放著一鐵做的人,鐵人的手永遠指著南方,靠著“指南車”指引方向,黃帝的軍隊能在大霧中辨明方向,將蚩尤打敗,獲得最後的勝利,這就是“涿鹿之戰”。

最後希望張家口涿鹿縣的朋友都來關注我,並提出寶貴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