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作者 馬佔順

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祁老師與作者(左)

那天回到涿鹿,第一時間就來到了祁要武老師家。天上雖然飄起了雪花,但邁進祁老師的家裡,見到祁老師和大嫂很是熱情的迎接,讓我一顆忐忑的心踏實下來。

祁要武老師是在去年做為志願者的我,參加了由涿鹿縣的農民企業家全珈斌先生贊助的,在下葫蘆村召開的中國盲人協會文學聯誼會"感恩杯"高級研討班時,認識並且成為好友的。直到現在我對祁老師的仰仗一直藏在心裡。我知道,祁老師是個"大家",在涿鹿是個名人,還是位著述豐厚的作家。

這次一來到他家,一進門就被他屋裡擺放的幾個大書櫃所吸引,上面還苫著布罩,略顯神秘。

看到屋裡屋外,在幾個專門製作的玻璃櫃子裡,擺放收藏著的各種各樣的雜誌、書籍、門票等。我知道這就是"林枝子藏書院"。她的主人就是涿鹿縣的文化名人、張家口市京畿民間文化研究會會長——祁要武老師。

打開櫃子,一看更是差點把我嚇著:工作之餘祁老師收藏的文藝創刊號的刊物達幾百種。

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這是丁玲、舒群主編的《中國》文學雙月刊創刊號,那是大型文學刊物《清明》雜誌的創刊號;這是《長城文藝》創刊號,那是《新詩歌》創刊號;這是《大海陀》創刊號,那是《黨的生活》創刊號,還有《張家口審計》創刊號……"。

祁老師拿著一本本創刊號雜誌向我認真地介紹著。

這裡的創刊號真是琳琅滿目,令我目不暇接!我心中發出了感嘆,還從沒見過哪位民間人士會這樣"氣派"。

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大海陀》的發刊詞

在祁老師的家裡,讓我感到滿屋的書香在飛飄!真正讓我體會到涿鹿歷史文化的厚重,如今在祁老師的手中傳承的是那樣認真!

祁老師說:我從小就喜歡收藏書籍、雜誌、報紙、集郵、門票等等,這個愛好一直堅持到現在,特別是對創刊號情有獨鍾。

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1960年第一期《黨的生活》封面

祁要武老師長我幾歲,是涿鹿縣大堡鎮祁家窊村人。他就喜歡收藏、積攢各種報刊、雜誌、書籍。他參加工作後,更是有了收藏創刊號這一愛好。現在祁要武老師收藏的報紙和雜誌創刊號已經超過了幾千冊(份),收藏的書籍、雜誌等已超過萬餘冊(份),我都擔心這麼多的"寶貝"書籍,放在哪裡啊。

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黨的生活》封二和目錄

祁老師告訴我:"那會兒覺得有意思,就開始收集,慢慢就成為自己的愛好。"在收藏過程中,他逐漸發現了創刊號中的門道,有了自己的體會,"創刊號是辦刊人奉獻給讀者的見面禮。因初次和讀者見面,刊物中往往要先進行自我介紹,如辦刊的宗旨、風格、欄目設置、編輯人員組成、來稿要求等等。它就像是每個刊物的'出生證明'。這種收藏很有意義,因為比較稀缺。"這是祁老師的"獨鍾"。就這樣一個愛好,他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大海陀》通信園地

祁老師的家裡不單有創刊號,還有舊雜誌幾百種,《讀者》《老人世界》《長城文藝》都是從創刊開始基本全套收藏。 早已改刊或停刊的《紅旗》《新觀察》也藏有很多期,他現在正搜尋這兩種刊物的創刊號。

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1958年創刊的《大海陀》雜誌

祁老師的收藏分為六個系列:

一是創刊號系列。包括試刊、創刊、改刊、終刊、復刊號和紀念刊、特刊、號外等;

二是張家口境內市、縣(區)辦的文學及社會書籍、刊物系列。包括早就停辦的《大海陀》《黨的生活》《電影介紹》《小百花》等,及近幾年的《新視野》、《涿鹿文藝》和《雪都》等全市各縣、區新創辦刊物近30種,共千餘冊;

三是方誌類(包括專業志書、工具書和人物傳略)系列。主要是市志、縣誌、村志。有康熙五十年《保安州志》、乾隆二十三年《口北三廳志》(卷之一至卷十六)和工具書《辭海》、《辭源》等,及全市各縣(區)近年新編縣誌、區志30餘部;

四是紅色收藏(包括建黨建國"兩個一百年")系列。主要有歷年黨章、土地改革文獻。歷年"7·1"與"10·1"的《人民日報》及其他報紙,以及港澳臺迴歸、統一報刊等。還有多種版本毛主席著作、語錄約200本(件)。還有不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張家口日報》、《河北日報》、《山西日報》、《人民日報》等和特色日記本;

五是中國文學、文字系列。主要是八十年代前版本的四大名著和一些知名作家小說之類。著名作家丁玲相關書、報、刊是這個系列的重點;

六是"文化革命"十年藏品系列。

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1950年3月創刊的《財政彙刊》目錄

2012年12月12日,祁老師舉辦了第一次個人創刊號書報試展。2014年10月1日,舉辦了第二次展覽。2016年4月23日的"世界讀書日",舉辦了第三次展覽。祁要武老師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收藏家",幾年前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收藏委員會執行主任彭令還專門到祁要武的家裡拜訪。

祁老師由於有這愛好,他每到一處都會到舊書攤蒐羅一番。在他眼中,這些創刊號不再是單純的舊刊物或是文藝作品,而成了記錄中國歷史進程和國家政策的重要工具。

2016年底,祁要武從寧波書友那裡花"大價錢"買了一本《桑乾河上》。祁要武介紹,這本書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前身,是丁玲的名作,也是反映涿鹿縣乃至國家人文歷史的重要作品。他說:"我買的這本是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當時全國只印了5000本,這就是其中一本!"

祁老師說:現在刊物很多,但是有收藏價值的不多。整理、鑑別則需要大量的時間。特別是從廢品回收站和舊書攤收回來的報紙和雜誌,有時會沾滿汙垢,清潔成為另一項重要工作。清理汙垢,將褶皺展開,有破損的報紙再粘上……每個環節都必不可少。清潔完,就盼著晴天把這些書報進行晾曬。

"以上工序完成後,要用塑料紙包裝好,再進行收藏。在保存過程中,還需要吸潮、防蟲。"現為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還擔任著涿鹿縣民間收藏家協會主席、涿鹿縣文聯副主席、張家口市京畿民間文化研究會會長的祁老師說。

又回涿鹿  ——拜見祁要武老師

《北斗》創刊號

我知道,祁老師不僅愛好收藏,而且還是頗有名氣的鄉土作家。70年代初他就開始練習寫作,先後在《千山時報》、《少年書友》報、《營口日報》、《張家口日報》、《遼寧日報》、《工人日報》和《河北農村工作》、《中國農村小康科技》等報刊發表小小說、報告文學等作品50餘篇。其中,報告文學《報紙牽紅線千里結良緣》刊登在1981年8月13日《工人日報》頭版。散文《七堡印象》發表後被多家省以上報刊轉載。他撰寫論文及新聞稿件近百篇。尤其幹部人才、工作效率方面的幾篇論文被山東《領導科學報》、上海《組織人事報》、國務院《最優化報》,以及河北《幹部與人才》、河南《領導科學》、山西《人事》和《北京人事》等有影響報刊發表。

這些年他編著了《龍王堂的傳說》、《黃帝故鄉優秀人才名錄》、《天南地北黃帝故鄉人》和《大堡鎮志》。他與女兒祁玉立合著的《千年古鎮大堡》一書,開了個人出資修編地方誌的先河,被評為第二屆河北省民間文藝作品三等獎。至今,祁老師公開發表的各種體裁作品近兩百萬字。

2011年7月,祁要武同王建國、班會等文友發起註冊的張家口市京畿民間文化研究會會員超百名,分佈京、津、冀各地,大家自籌資金編輯會刊,開展活動。自發地蒐集、挖掘當地民間歷史文化,搞各式各樣的活動推動文化事業發展。2017年3月15日,《納稅人報》第五版以《親栽一顆文藝樹桑乾河畔結碩果》為題整版專題報道了張家口市京畿民間文化研究會的事蹟。

2018年4月,在河北省第三屆全民閱讀"書香系列"評選活動中,他的家庭被評為"省級書香家庭。"

……

看著祁老師家裡那記載著共和國曆史的收藏、拜讀著祁老師這充滿鄉土韻味的作品、吸吮著祁老師這"林枝子藏書院"裡濃濃的書香,我知道他還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博學家。

2019年4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