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馬甲又出來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真的利民嗎?

最近一段時間,金融界可謂是風波不斷。而就在這種風口浪尖上,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可以說是出現了規模性的爆發,據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的6月份,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達到了9.21萬億元。與此同時,低風險、高收益又能夠保本的結構性存款更是被大肆解讀。

換個馬甲又出來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真的利民嗎?

結構性存款並非是存款,而是由兩部分組成,存款和期權,也就是說在存款的基礎上加上衍生品,可以是指數、可以是匯率,也可以是黃金等,而且,一種收益增值的產品,它是掛鉤了某一金融指標,不同的金融指標可以觸發不同的收益率。

假如某一結構性存款的最高預期收益率為4%,最低為2%,假如掛鉤的是中證500,然後浮動期間定為3800-4000點,觀察期為6個月,在此期間,如果中證500的浮動一直在3800-4000期間,那麼,到期時的預期年化利率則是4%;如果它的浮動超出了3800-4000的區間,那麼到期的預期年化利率則是2%。

另外,結構性存款與銀行存款的另外一個明顯區別就是銀行如果倒閉,那麼國家是會把存款這筆錢給補上的,50萬以內的都可以賠付。但是,結構性存款就要慢慢等,等銀行結算清楚,想要獲得賠付,恐怕沒那麼容易,主要是因為它本質上還是一種理財產品,靠山沒有那麼強。

換個馬甲又出來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真的利民嗎?

其實,結構性存款在2002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為什麼在今年突然爆火呢?如果追究其原因的話,其中一個則可以說是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一種供需關係出現了變化。近些年,各個互聯網金融平臺相繼崛起,並且也越來越受老百姓的認可,比如在今年剛剛榮獲了的鳳凰金融。

鳳凰金融這類平臺的出現,不僅僅是符合了時代的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更多投資者的需求。傳統的銀行存款或者是理財雖然安全,但是收益明顯比較低,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不僅豐富了理財產品和渠道,增加了投資者的可選擇性,更重要的是收益也增加了。

在理財人群基數確定的情況下,流向銀行的儲戶必然會減少,銀行的存款自然也就減少了。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必須要想辦法增加存款,而結構性存款就是一個載體。所以,銀行的工作人員就會告訴你,其實結構性存款跟之前的保本理財並沒有差多少。

換個馬甲又出來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真的利民嗎?

的確,結構性存款的風險比較低,因為它的一個組合就是大頭部分用來買銀行的一些收益低、安全性高的理財產品,小部分用來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即便是出現損失,損失的也只是投資者的利息。但是,它的收益其實並沒有像銀行說的很高,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不餓能達到預期收益的。

所以,就沒必要糾結結構性理財值不值得買了,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也就是所謂的保守型投資者,那麼,可以嘗試購買結構性理財,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尚可,那麼可以嘗試買一些銀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畢竟收益還是比結構性理財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