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你敢相信,柔弱的曹植还能写出这样的诗!

说起曹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七步成诗”,然后就浮现出一个文质彬彬、柔柔弱弱的书生模样。但人家毕竟是曹操的亲儿子,跟着父亲东征西讨过的,而且人家也是有气血方刚的少年时期过来的,所以,下面这首诗,就正是曹植少年意气方遒时的作品,一扫其成年后的柔媚之气,让人几乎错认为李白或者李贺的作品。

《白马篇》,你敢相信,柔弱的曹植还能写出这样的诗!

《白马篇》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你敢相信,柔弱的曹植还能写出这样的诗!

《白马篇》,你敢相信,柔弱的曹植还能写出这样的诗!

《白马篇》,你敢相信,柔弱的曹植还能写出这样的诗!

《白马篇》赏析

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曹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而且性格软弱,但这篇锋芒毕露的《白马篇》确为曹植所作。

曹植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再文弱的少年,也会有热血澎湃的时候,更何况身在军旅,又有一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父亲呢。

《白马篇》就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全诗可分为四层。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而"连翩西北驰",则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为第二层,补叙白马英雄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的对偶句使诗歌语言显得铿锵有力,富于气势。“控弦”四句,选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不同方位表现游侠儿的高超武艺。“狡捷”二句,以形象的比喻描写白马英雄的敏捷灵巧,勇猛轻疾,十分生动。

"边城多紧急"以下六句,是第三层。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

最后八句为第四层。揭示了白马英雄的内心世界。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的揭示和礼赞。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中的名作,它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钟嵘《诗品》说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由本诗可见一斑。清人方东树评论说:"此诗奇警",篇章波澜起伏,语言也别具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形容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再形象不过,这对我们活用词语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白马篇》,你敢相信,柔弱的曹植还能写出这样的诗!

《白马篇》,你敢相信,柔弱的曹植还能写出这样的诗!

才高八斗曹子建

曹植,字子建,为曹操与正妻卞夫人所生第三子。虽然曹植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政治上也没什么作为,人又软弱,但人家文学才华很高啊,高到什么地步?南朝文学家谢灵运曾经说“(当时)天下的才华如果有一石(十斗),那么曹子建就独占了八斗”(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你说牛不牛?

牛人很多都是天生的。曹植从小就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这个时候正好铜雀台刚建好,于是曹操就命几个儿子当场为铜雀台写文章。曹植“援笔立成,可观”,曹操看后大为赞赏,封其为平原侯。

《铜雀台赋》流传甚广,甚至诸葛亮还借它故意激怒周瑜——因为文中有“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之句,诸葛亮把它解释成“曹操要把周瑜和孙策的妻子‘二乔’纳入铜雀台中,朝夕与共”,由此坚定了周瑜的抗曹决心,实现了孙刘联盟。

曹植的才华让曹操动了立他为太子的心思,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了一些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例如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时发生了叛乱;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等,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爱。

公元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这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不再重用他。曹植也由此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曹植的文学创作也以此时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吴质在《答东阿王书》称赞曹植为“赋颂之宗,作者之师”,钟会在评价别人时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其中陈思就是指陈思王曹植——可见早在曹魏时代,曹植已经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标杆了。除了谢灵运夸其八斗,钟嵘将曹植比喻为人伦中的孔子,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梁元帝萧绎更是在金楼子里谈到自己每日都会读子建的诗。

到了明朝,文坛公推古体诗冠冕是曹植。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他的五言古体不少模仿曹植,还情真意切的给曹植集写序。前七子之一的康海更是说前代诗人只有曹植,李白,杜甫能看。王士祯更是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