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他是喜欢林黛玉多一点,还是喜欢薛宝钗多一点?

柳侍墨


一、亲情情感定亲疏

从骨肉情缘上说,黛玉是亲外娚,贾政无疑喜欢她比宝钗多些,疼爱的成份多。

宝玉不喜欢读书,骂读书人为"禄蠹"、厌恶仕途经济、最喜欢在女人堆里厮混等行为,黛玉却一直支持宝玉的表现,贾政是不喜欢的。虽然他以前也是一个"放诞诗酒"的人。当然,贾政虽说是"酷喜读书",但从他的愚腐可知,其所学其实颇为有限。

二、性格特点定亲疏

从性格上说,贾政是喜欢宝钗的。

自从宝钗进入贾府的第一天起,她"生性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就广受欢迎,大获下人之心。主子们对她的孝顺体贴长辈、恪守封建道德规范的表现大加赞赏。

贾政品格端方,自幼喜好读书,是封建时代君子典型代表,是儒家统治思想的化身。热衷与贾雨村等人往来。

宝钗精明能干,学识广博,热衷于仕途经济,经常劝宝玉会会做官的,谈讲仕途经济学问,是一个典型的女君子。

贾政与宝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着力维护封建道德观,对贾宝玉的"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行为很厌恶。宝钗对宝玉采取规劝,即使宝玉不喜欢听,她照样要说;贾政就采取责骂、羞辱、喝斥的态度,怒形于色。

因此,在对待宝玉的未来、家族的利益、光宗耀祖等方面,宝钗的各项指标无疑与贾政是一致的。所以,选择儿媳妇,贾政肯定选择薛宝钗。


红豆诗社


贾政当然更喜欢林黛玉。不仅因为黛玉是嫡亲妹妹与知交好友的女儿,而且黛玉更符合贾政的脾味与审美。



贾政自幼喜欢读书,并且准备走科举之路,虽然后来被赐了官,仍然养着许多清客,无事之时喜欢清谈。黛玉进贾府时带来的也多是书籍。读书可见是舅甥两个的共同爱好。

当然,薛宝钗也喜欢读书。可是她太内敛,藏愚守拙,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样就隐藏了自己,贾政很难了解。

黛玉的才华也值得贾政赞赏,大观园试拟联额,其他人所拟,有存有删,只有黛玉拟的,元春一字不改。被贾元春肯定过的才华,一向皇权在上的时代,贾政当然会更高看一眼。



林黛玉的性格更得贾政的认可。年轻时的贾政,是诗酒放诞之人。后来的收敛也是因为年纪大了,子侄辈面前不好看。因此,他更看好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子。这一点,从他宠爱的赵姨娘身上也可以看的,赵姨娘就是一个活泼伶俐,快言快语的女人。

相比之下,林黛玉虽然小性多疑,可是她伶牙俐齿,做事爽利,更得贾政的欢心。薛宝钗呢?少年老成,宽厚持重,这更符和王夫人的审美。

当然,薛宝钗也是优秀的,薛宝钗就像她所住的院子,一眼是看不到她的内涵的,需要走进去。但是,贾政哪有功夫和机会去了解她的才华与心胸,志向呢?在贾政面前,薛宝钗注定要逊一筹了。

黛玉住所,原名“有凤来仪”,后来被元春赐名为潇湘馆。在这里,“凤”字很值得玩味,当初自然是指元春,但黛玉住进去以后就应该指黛玉了。对文字很有考究的贾政当然知道这一点。如果不喜欢黛玉,贾政不会答应林黛玉入住。



而且,这里也是很好的读书之地,贾政曾经说出过“若能在此月夜下读书,不枉此生”的话,可见贾政对潇湘馆的喜欢。如果不更喜欢林黛玉,贾政怎舍得让她"糟蹋"。


萍风竹雨123



贾政与黛玉在感情上更接近是肯定的,这是妹妹妹夫林如海贾敏的遗孤呀!荣国府“一把手”收养林黛玉,当然是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

贾政是爱妹妹贾敏的,欣赏妹夫林如海的,同样也是爱护和欣赏林黛玉才华的。

贾政王夫人与林如海贾敏都没有考虑做“儿女亲家”也是一定的,否则贾敏去世之前可以为宝黛“定亲”,至少林如海去世可以为宝黛“定亲”,这样林黛玉就不会感概“无父母为我主张”婚事了。

两百多年前“定亲”是不看子女年龄大小的,可以“指腹为婚”、可以“定娃娃亲”,湘云和宝琴比宝黛钗年龄小,却更早“定亲”。
相对来说,贾政对王夫人姐妹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是相对疏远和陌生的。

贾政对之后薛宝钗所居住的蘅芜宛的态度,就是对薛宝钗态度的象征性表现,贾政远望蘅芜苑时的感觉是“无味的很”,进入蘅芜苑后却觉得“有趣”,说“只是不大认识”。

贾政对薛宝钗的态度同样也同样是从陌生不感兴趣的“无味”,到初步观察了解后感觉有兴趣,并且因为“有趣,只是不大认识。”而有了进一步了解的需要。

第二十二回贾政对贾元春和众姐妹、以及宝钗所作灯谜的忧虑,同时也表现了在“元妃省亲”之后贾政对薛宝钗的关注。


阿丹151014015


《红楼梦》始终围绕金玉良姻和宝黛爱情写情,关于拥钗还是拥黛一直众说纷纭。贾母和王夫人成了两派的领头人,被脑补的宫斗戏份不要太足,其实所有人都忘了一个人的态度,那就是贾政。古人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要在母前面。那么贾政对贾宝玉的婚姻怎么看?对林黛玉和薛宝钗怎么看呢?我之前有过解读,这次再梳理下。

原文基本没有贾政见钗黛二人的描写。更没有对话。林黛玉是外甥女还好,贾政可以一见,薛宝钗就不行了。长辈不在根本见不到。估计也就节庆生日相见几次。这造成贾政根本不可能直面评价薛宝钗和林黛玉。但不可能不表示没有。贾政还真对两人有过一针见血的评价!

一,贾政对林黛玉充满羡慕

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额,贾政游览还没住人,后面被命名潇湘馆的时候说了这样两句话:“好个所在!”“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贾政对潇湘馆的评价是大观园所有处所最高评价!他说潇湘馆好个所在,是真心赞叹,几近完美。元春省亲后,潇湘馆被林黛玉选中,按照《红楼梦》一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描写。贾政对潇湘馆的评价,确定应在林黛玉身上。

贾政又说:“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贾政对贾宝玉说此话,是对读书人家的羡慕。林黛玉住进来后将潇湘馆布置的比上等书房还好。月下读书的是林黛玉。林家书香世家,林如海更是探花郎,天下读书人的楷模。贾政一直对这个妹夫心怀敬意和羡慕。他感慨月下读书,何尝不是叹息自己家的教育不行,贾宝玉不爱读书。林黛玉七八岁四书已经读完,贾宝玉十一二岁,贾政还要上学叮嘱他将四书背熟。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贾政在潇湘馆(当时没名字)说的两句话侧面表达了曹雪芹写贾政对林黛玉的评价。好个所在意思林黛玉好人物。月下读书不枉此生,表明有此佳人陪伴读书,红袖添香不枉此生。可以说贾政对林黛玉无论容貌还是出身都十分满意。当然,满意和同意是两码事!

二,贾政对薛宝钗的认识循序渐进

同样十七回,贾政对蘅芜苑的评价也代表了对薛宝钗的评价!与潇湘馆赞叹不同,对蘅芜苑,贾政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贾政也说了两句。“此处这所房子,无味得很。”“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贾政乍见蘅芜苑(当时没名字)张口就说“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狠”。无味,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薛家商人出身,对于贾家这样的公门,并不如何看重,虽然同属四大家族,地位差很多。贾政读书人,更是看不上薛家商人地位。可以肯定,贾政开始绝不会同意金玉良姻,薛宝钗出身是主因。

可随后贾政看到蘅芜苑内藏锦绣,突然就来了兴趣:有趣!只是不大认识。这是全新的认识!薛宝钗此人就是让人慢慢了解会发现她太多优点,与蘅芜苑相同,都是内藏锦绣,有发掘不完的有趣优点,让人时刻处于新奇之中。贾政说他不认识,是要重新认识的意思。

薛宝钗最后嫁给贾宝玉,贾政是同意的。前面不同意,后面又同意,正是基于贾政的重新认识。

荣国府到后来可选择的联姻对象不多了。政治敏感者早都已经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愿意嫁女儿给贾家?我认为贾政之所以选薛宝钗不选林黛玉,是林黛玉一定有权贵求聘,贾政为了利益同意了。结果造成林黛玉早亡!除了林黛玉,薛宝钗是最好的人选。金玉良姻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顺理成章了!

当然,通过潇湘馆和蘅芜苑的评价影射贾政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评价是我个人看法。贾政在元宵节灯谜处还对她们有过一次点评更直接: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贾政此谶语才一语中的。宝钗黛玉都非福寿之人,都是瞬间芳华,实在让人可悲可叹!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贾政喜欢黛玉多于宝钗。

在贾府里真心喜欢黛玉的人除了贾母,宝玉就是贾政。

黛玉是贾政的外甥女,他对黛玉的了解多一些,黛玉的才华贾政也是清楚的,因此在给大观园题匾额的时候,贾政也让三春和黛玉题了,其他人的匾额都有更改,只有黛玉的题词一字不改。黛玉和湘云联诗的凹晶馆,以及中秋赏月的凸碧堂都是黛玉的手笔。贾政是黛玉的舅舅,有着天然的血统联系,贾政喜欢黛玉在情理之中。

贾政与黛玉的喜好相同,喜欢黛玉是因为志趣相投。

大观园修建完毕,贾政前去游览的时候,第一眼就喜欢了潇湘馆。他和清客们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黛玉也喜欢潇湘馆,贾元春下谕旨让姐妹们住进大观园的时候,黛玉就选择了潇湘馆。黛玉的潇湘馆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不像小姐的闺房倒像公子哥的书房。刘姥姥忍不住赞叹:"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贾政希望在潇湘馆里读书,黛玉在潇湘馆里读书写诗。这舅舅和外孙女两人的志趣、爱好还真是相同。

贾政年轻的时候与宝玉有相似之处,宝玉喜欢黛玉,贾政自然也喜欢。

贾政年轻时也是诗酒放诞之人,后来年纪大了,又有了子侄辈不得已归入正途,他内心和宝玉一样。宝玉喜欢黛玉,贾政也喜欢黛玉这类的女孩子。

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与贾政的交集比较少,是否见过面都不得而知。贾政对宝钗无所谓喜欢。

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黛玉初进贾府去拜见两位舅舅都没有见到面,宝钗是否见过贾政也不得而知,想来是没有见过。


贾政对宝钗的了解应该仅限于王夫人的介绍。所以贾政对宝钗无所谓喜欢与否,她不过是一个借住在贾府的一个亲戚家的姑娘罢了。

贾政对宝钗的印象应该和对蘅芜苑的印象一样先抑后扬。

贾政游览蘅芜苑的时候,尚未进门,贾政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

进门之后看到遍种奇香异草,便说:“有趣”。

贾政不了解宝钗的时候,可以说不喜欢宝钗。等到后来了解了宝钗后,开始喜欢宝钗。宝钗后来嫁给宝玉如果没有贾政的首肯是不行的,因此后来贾政喜欢了宝钗。

宝钗是皇商之家出身,贾政以为宝钗不过是一个才华平平的女子。贾政喜欢的是诗礼书香人家出身的小姐,就像黛玉一样,有大家风范。后来贾政了解了宝钗,宝钗的能力和才华出乎贾政的预料,因此贾政也喜欢了宝钗。同意宝钗当他的儿媳妇。


润杨的红楼笔记


作为贾宝玉的父亲,贾政肯定是喜爱黛玉多一点的。首先我们从旁人来佐证,如黛玉进京时,林如海向雨村道:“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可见林如海对贾政是欣赏的,也证明他们郎舅关系不错,也是侧面写了贾政的为人正直正派。同时也要考虑黛玉和贾政是有血缘之亲的。


虽然黛玉进府之初,并没有见到两位舅舅,但是日子那么久,必然也有机会见到。而黛玉在长辈们面前是非常有礼的,这从她暗自思忖以后不可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可以推断,黛玉必然也是形止端庄的。还有,黛玉是老太太心爱的,贾政自然也是喜欢的。

其次,黛玉在与宝玉同看《西厢记》的时候,嗔怪宝玉胡说,她就说了“你再胡说,我告诉舅舅去。”固然她是知道宝玉害怕贾政的,但是也何尝不是小女儿的撒娇?以此也可以说明黛玉和贾政更亲近点。所以可以说贾政一定是喜欢黛玉多点。只是喜欢黛玉,和定黛玉为媳妇,这是两码事,比如我们可以猜测老太太从小时候就把黛玉弄进府来养着,是想将黛玉许给宝玉,最后却没有定下她为孙媳妇一样。理智最终会战胜情感。



而宝钗,他对于宝钗的评价是那首灯谜诗,认为这孩子恐非福寿之人,也许这是对女孩子们命运的做解,也许是草灰蛇线的伏笔,表明以后会有对宝钗的更多了解。只是文章没有写完。我们也只能从现有的故事里带上各自的情感来理解贾政对于两个女孩子的态度了。


荷唯洛之恋


世界上沒有无缘无故的爱,贾政自是对黛玉的喜欢多一些。

一、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

1黛玉是贾政的亲外甥女,她母亲贾敏在家时与这个二哥十分投缘。她的父亲林如海和贾政互相欣赏,林如海认为贾政谦恭厚道,贾政欣赏林如海才学横溢。在官场上两人益守望相助,如贾雨村复职,就是林如海托贾政办的。这是超过普通郎舅之情的友谊。

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薛公和贾政是拐了几个弯的亲戚,贾政自是亲亲疏疏。

2、身份高低,林家五代列候,亲父探花出身,簪缨门笫,书香世家,家无犯法之男,门无再嫁之女,是清清白白来贾府的。而薛家经商,尽管薛公有才,但不为人知。而薛蟠是打死人命,躲到京城的。还是贾政给找的人解决的问题,不看二女本人,任谁也选林黛玉。

3亲人的意见,能和贾政说上话的,是贾母、贾赦这两个人决对认为黛玉好,王夫人因宝钗是她的亲戚,说话反而有了顾忌,如果邢夫人能插上嘴,也决对是向着黛玉。

这些都决定了贾政的先入为主。

二、对宝钗、黛玉的态度。

按封建社会要求,贾政和黛玉、宝钗都不可能有过多会面,只能侧面了解。

1对对联、诗词的评价,大观园的匾额、对联因为贾宝玉系元春开蒙,教了几年,所以多用的宝玉自拟联,而未请名家。元春更是把决定权交给贾政,贾政有一部分让姐妹们做,凡黛玉做的,一字不易就使用了,对黛玉的才学十分肯定。

对薛宝钗也是肯定的,香菱说,姑娘的学问连姨老爷都是肯定的。但是薛宝钗所做的灯谜竹夫人给了贾政不大好的印象,认为小小年纪,使出此语,不是个有福有寿的。

2借物喻人。

对潇湘馆的评价是,"若在此月夜读书,不妄度一生",贾政对黛玉的满意和喜爱,可以借用。

对蘅芜院的解读是"无味的很","有趣,可惜都不认识",这两句话也代表了对宝钗的态度。

总之,贾政喜欢黛玉远过于宝钗。


旁观者岚


自然是喜欢林黛玉多一点。

首先,从血缘关系上讲,林黛玉是贾政妹子贾敏所出,是亲外甥女儿,贾政兄妹情深,妹子早逝,仅留一孤女,从感情血缘上来讲,贾政已是先偏疼黛玉几分。

其次,贾政与妹夫林如海惺惺相惜,颇能合得来。从林如海荐举贾雨村一事,可知端倪,林如海向雨村道:“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再者,黛玉自入府以来,小心谨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想来这一点,也是让做舅舅的怜惜不已吧。


黛玉又是极有才的,让贾政青目有加。大观园的匾额,黛玉是曾拟过几处的,令史湘云夸赞不已的凸碧堂、凹晶馆便是出自她的构思。但凡黛玉所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故借用贾政的话炫耀‘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



黛玉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黛玉丧母,贾母一腔怜惜都倾注在外甥女儿身上,一应亲孙女倒都靠了后。贾政又是极孝顺的,就算只为讨贾母欢心,也是要高看黛玉一等的,何况,这颦儿又颇得政老赏识。

宝钗是贾政夫人妹子的女儿,端庄大方,德才兼备,人中翘楚,也是不可多得的奇女子,家中上下人等褒奖有加,口碑是极好的。那贾政必是有所耳闻的。香菱亦曾道:“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



不过,在贾政心目中,宝钗的重量远不及黛玉。宝钗曾作过一则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当时,贾政看完,曾自忖:“此物倒还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宝钗为人不俗,可惜为家世所累,守着一个寡母度日,哥哥薛蟠极不成器,是出了名的呆霸王,此番进京,也是犯了人命官司的,这倒让贾政哪只眼看得上。碍于亲戚情面,薛家初到京城,贾政亦是客套过的,

“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

应该说,贾政对这两个女孩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出于诸多原因,贾政还是偏爱黛玉些。


陌上花开643297


谢谢头条家的文小姐的邀请!

民间有句俗语“外甥舅家狗,要吃自动手。”虽然这话放在这里太俗了一点,却也说出一句大实话,即外甥跟舅舅之间的亲近关系。到了舅舅家,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可以随意任性。尽管以黛玉那种大家闺秀的风范她不会这样去做,但这句话是真正诠释了外甥和舅家的关系的。

贾政不管是不是贾宝玉的父亲,他当然都会是更喜欢黛玉。理由也很多:

一是当年贾敏未阁时跟贾政手足情深。

贾敏跟贾政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现在探春跟宝玉的关系,但是,在血缘关系上他们两个要比探春和宝玉更亲近。现在贾敏不在了,当舅舅的贾政自然会格外疼惜这位外甥女。他们之间虽非直系亲属,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二是黛玉人品没得说。

黛玉除了早先跟宝玉闹点小别扭外,那是小儿女之间的小情感,此外,她的为人处事行事风格你是挑不出毛病来的。贾政也是打心眼里喜欢她这个外甥女的。

三是宝钗的风格并不是贾政所欣赏的。

贾政跟宝钗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之间,更多的是客套。何况平时贾政跟这些小姐们接触也不多,并且贾政并不欣赏宝钗为人处事的风格,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的。


苏小妮


一、兄妹手足情深,爱屋及乌。贾政与黛玉母贾敏为同胞兄妹。从黛玉身上就能看出,她母亲贾敏姑娘时,也一定很聪敏、精明,是个多才、多艺,很优秀的女孩子。贾敏不单有文才,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文才肯定是受到,政二哥哥的影响。我们从宝玉与探春间的兄妹情(何况探春与宝玉同父不同母),就能看出当年贾政与贾敏兄妹间,手足之情有多深了。现在,身边的外甥女黛玉,是自己亲妹妹的遗孤。处处透着自己妹妹从小的影子。作为贾政这个当舅舅的怎么能不从心底疼爱、怜惜黛玉多一点呢?二、贾政会经常,把黛玉和宝钗二个孩子作比较。他认可这个外甥女更优秀。作者曹雪芹有二个回目,很隐晦的展示了贾政对黛玉、宝钗二人的态度。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宝玉、黛玉、宝钗等众姐妹,题咏大观园呈才藻时,作了十几首诗。作罢元春命探春誉出,令太监传出来 "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贾政肯定会弄清,哪首诗为何人所作。並做一比较,谁的诗作得更好;第二十二回元宵制灯谜。黛玉制的是"更香",贾政肯定会联想到 "红袖添香夜读书" 的典故,心里是满意的,但表面未外露。但看到宝钗制的"竹夫人"的灯谜时,文中是这样表述的: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想到此处,甚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

看《红楼梦》一定要细读、细品。当年宝玉已十三岁了。王夫人有"金玉姻缘"的打算,平日里私下一定会在丈夫面前提起。所以贾政看了宝钗制的灯谜中"恩爱夫妻不到冬。"也一定是联想到了夭亡的大儿子贾珠。这里的"皆非福寿之辈"什么意思?肯定是联想到李纨,这个丫头宝钗也与大儿媳一样;另"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又是什么含义呢?那还用问,想到贾珠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啊!

这样看来,就黛玉与宝钗,贾政应对外甥女黛玉,更欣赏、更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