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個「不知」?

侯挺


平時我們經常會說“一問三不知”這句話,那麼這“三不知”具體指的是什麼大家知道嗎?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其實出自《左傳》。相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大軍攻打鄭國,齊國非常害怕晉國強大後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便派名將陳成子帶兵暗中幫助鄭國。

有一天,一名屬下向陳成子報告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說,晉軍打算出動1000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準備將我軍全部消滅。”

陳成子聽了之後勃然大怒,罵道:“出發前國君有令,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兵,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就算出動了1000輛戰車,我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的話無疑是漲敵軍威風。滅我軍志氣,回國後我要報告國君。”

該下屬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開始、發展、結果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再向上報告。而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急著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必然是沒有好結果的。

一問三不知,現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

三不知”指不知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大多在警示的語境下使用。比如,人們常說:“一定要好好準備,不要到時候別人一問三不知。”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在生活中,其實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沒有好好準備的情況下,確實容易被人一問三不知。這種時候無疑是令人尷尬的。所以,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多儲備一些知識。如果你什麼都不知道,別人也很難信任你。

生活中可能也會遇到一些總愛裝糊塗的人,你問他什麼問題,他都是一問三不知。總喜歡藏著掖著,那麼這樣的人,最好不要深交。

看了以上這些,是不是覺得漢語真的是博大精深呢,很多典故都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要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多學一些,總是有好處的。

——END——

大家是否知道這一典故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一問三不知”這句話,如果用在現在,那就是問了好幾個問題,都不知道,用來比喻,工作、學習不認真,對於應該掌握的知識或者情況,卻完全不瞭解。那麼“一問三不知”最開始的意思並非如此,這裡面的三不知,是對一個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不知道。

“一問三不知”這句話出於《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荀瑤(智瑤,後來魏趙韓三家滅了智氏,然後再三家分了晉國)率領晉軍攻打鄭國,此時的鄭國相比晉國來說,當然是比較弱小的,當時能跟晉國相抗衡的只有楚國、齊國、秦國。

鄭國自然不是晉國的對手,鄭國國君就就派了公子般到齊國求救,公子般見了齊王,跟齊王說:如果晉國滅掉了鄭國,那邊實力會大漲,會對齊國不利的。齊王認為公子般說得有道理,就派大夫陳成子(田成子,田氏代齊)率齊軍跟著公子般前往鄭國。

齊軍到了淄水河邊的時候,天降大雨,齊軍士兵不願意冒著大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知道,如果齊軍等大雨過後再渡河,那麼鄭國都城就有被攻破的危險,就一直勸陳成子渡河。

陳成子也知道事情的緊急,就命令齊軍必須冒著大雨過河,最終齊軍渡過淄水河,來到了晉軍的面前。齊軍的出現讓荀瑤感到很意外,荀瑤看到齊軍陣型嚴整,他對身邊的部將說:我們可能打不過齊軍,我們還是撤軍吧。

荀瑤派使者去拜見陳成子,想去離間陳成子與鄭國之間關係,陳成子直接把這個使者給趕走了。這個時候有一個荀寅過來跟陳成子說:有一個人從晉軍那邊過來,跟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們齊軍的兵營。

陳成子怒斥他說:我來的時候,齊王交待我說,不要怕晉軍,要勇於跟他們作戰。即使晉軍派了一千輛戰車來,我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怎麼可以說出這樣長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的話呢?

荀寅十分慚愧,他感嘆的說:一個聰明人考慮一件事情,應該要對一個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要十分的清楚,然後再向上級彙報,而我呢,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向上級報告,自然是要碰壁的。幾天之後,晉軍撤軍了,齊軍自然也撤軍了。


歷史簡單說


一場戰爭引發的思考

一問三不知是一場戰爭引發的思考,先來說說這場戰爭。時間已是春秋末期,這是晉國和齊國最後一次爭霸主地位,期間晉國和齊國之間進行了大大小小許多場戰爭。其中一場戰爭是齊國救鄭的戰爭,這時候晉國準備出動大量的戰車來攻打齊軍營地,荀寅打探到了這個消息就立馬去稟報當時齊軍的主將勸說避而不戰。


始、中、終也

荀寅不經大腦思考就去勸說避而不戰的行為當然惹得主將的一頓大罵,也是經過這番被罵,荀寅醒悟了過來。知道自己有三不知,即不知道對方為什麼要這麼多戰車進攻;然後用什麼樣的具體方式進攻,我們有沒有方法應對;最後贏了或者輸了對雙方各自有什麼後果。這些都沒有去認真的分析就得出結論就去說避戰當然就被罵了。所以這所謂三個不知就是始、中、終也。


一問三不知最開始是指事情的起因,然後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過程,最後是可能導致什麼樣的後果。但是隨著時間發展,也有了其他的意思,比如明明知道,卻裝作一問三不知。或者是問什麼都不知道等等,這就是隨著應用場景改變而衍生出來的意義。


淡看天上月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義對於今天的職場人士非常有警示意義,它告誡我們在做事情,做決定或者向上級彙報工作的時候,必須要對事物發展的開始,發展與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才可以行動。

相應的,“三不知”就是不知道事情的開端,不知道事情的發展,不知道事情的結果。


1 一問三不知的出處: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同“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簡單來說,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468年,晉國攻打鄭國,齊國擔心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支援鄭國。

有個名叫荀寅的下屬冒冒失失的向陳成子報告說:“有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罵荀寅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 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荀寅捱罵之後反思自己,報告情況的時候太魯莽:“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用今天的話來說: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始)、中間的發展(中)、最終的結果(終)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可以向上級報告。今天我對這三方面全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被領導修理。

所以“ 三不知”就是指對於事物的開始,發展和結果都不瞭解。

2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問三不知在今天又有了更加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新含義:當我們形容一個人工作不稱職的時候,可以說這個人一問三不知。

第二個新含義:當我們形容一個人揣著明白裝糊塗,不關心與己無關的事情時,也可以用這個成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紅樓夢》中王熙鳳跟平兒評論一些住在賈府裡的人,談到林黛玉和薛寶釵時說:“一個是美人兒燈,風一吹就壞了;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其實,薛寶釵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她是什麼都知道,但是比較世故和謹慎,不隨便說話而已。

在你的身邊,有一問三不知的人嗎?他屬於哪一種三不知呢?如果是薛寶釵那一種,你要當心了。


鐵錘歷史


有句話叫“一問三不知”,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是全然不知的意思。但也有人是知道但假裝回到說不知道,所以這句話也側面說明這個人裝糊塗,明明知道情況卻不告訴對方。那這三個“不知”,是指哪三個呢?為什麼不是四不知、五不知呢?

先來說說“一問三不知”的相關典故。據記載這句話出自《左轉》,晉國的荀瑤率領軍隊攻打鄭國時,荀文子認為,不可輕舉妄動,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從這段話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開始、中間、結局都全然不知。

後來用“一問三不知”來含糊回答別人的提問,裝糊塗來明哲保身。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在做道理。

而如今這句話多數用來回答全然不知道的意思,不僅僅是對事情的開始、經過和結尾,而是事情都不知道。比如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課程問題,學生可能因為不會就回答:不知道,這時老師會說:學習不好好學,一問三不知。這裡的意思就是單純的不知道的意思。

無論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某種原因而假裝不知道,都可以引用“一問三不知”這句話。瞭解這句話的典故以後,就知道三不知不是特定的指三個不知道,而是虛數。常用來表示對事情全然不知情,或者裝作不知道來達成某種目的。


決勝網


“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有多種說法,最深奧的解答是,①不知然;②不知其然;③不知其所以然。第二種解釋是:①不知何人;②不知何地;③不知何事。第三種解釋是:①不知你;②不知我;③不知道自己。第四種解釋是:①不知南北東西;②不知早晚春夏;③不知天高地厚。……總之,意思是什麼都不知。


時代傻瓜李博士


“一問三不知”是指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

1 “一問三不知”這個典故的溯源: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中記載,晉國的荀瑤率兵圍攻鄭國,齊平公怕對齊國構成威脅,派陳成子率軍援救。

荀瑤見陳成子部隊軍容整齊,擔心打不過遂命使者前去遊說,誰知被陳成子識破,荀瑤更是猶豫不定。

晉國使者走後,有個叫荀寅的部將報告:“有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營門,準備把齊軍全部消滅。”

陳成子正顏厲色道:“即使晉軍派出一千輛以上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會報告國君。”

荀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

君子謀劃一件辜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會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7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

後人遂根據此話概括出“一問三不知”一詞。

《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鄧拓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一文中,對“始、中、終”做了很詳細的闡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

‘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過程在內。

‘終’,這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新過程的開始

所以“ 三不知”就是指對於事物的開始,發展和結果都不瞭解。

2 “三不知”還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金瓶梅》十三回裡有“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可見,“三不知”還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無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寫道:小姐一見彩雲,就問她:“我剛與若霞說的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你,你到哪裡去了這半晌?”而到現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對情況一無所知了。

3 “一問三不知”在今天的新含義。

第一個新含義:當我們形容一個人工作不稱職的時候,可以說這個人一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義對於今天的職場人士非常有警示意義。

它告誡今天的我們在做事情,做決定或者向上級彙報工作的時候,必須要對事物發展的開始,發展與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才可以行動。

相反的,“三不知”就是不知道事情的開端,不知道事情的發展,不知道事情的結果。

第二個新含義:當我們形容一個人揣著明白裝糊塗,不關心與己無關的事情時,也可以用這個成語。


有書共讀


1、不知道自己是誰?自以為是。2、不知道要自食其力,啃老族。3,兄弟姐妹為錢財,父母親遺產而反目成仇,忘卻手足情。不知道人生骨肉情親情是無價寶貴!那就是如今的三不知!



戰鬥的青春亮哥


小時侯,我們經常會聽老師要求,複習功課,不然,老師課堂提問了,"一問三不知",同學們的目光,會讓自己很難為情;


長大了,應聘工作,總是提前做準備,瞭解應聘中相關資料和基本要求,唯恐考官提問時,"一問三不知"。


實際上,心中還從來沒細想過,"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個"不知"


看到這個問題,我認真地查閱了相關資料,終於搞清楚,知道了正確答案,現在與大家共享。

"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譯成現代文,意思是: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的開始、發展、結果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


而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面急忙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不會有好結果。


這裡有個故事:


公元468年,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了防止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援鄭。


兩軍對壘時,有一個叫荀寅的人,報告陳成子說:"有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晉軍打算派一千輛戰車來襲擊齊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


陳成子聽了大怒,罵道:


"出發之前,國君有令,不要追零星的千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國出動1000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回國以後,我要報告國君"。


荀寅自知失言,感慨說:"君子之謀,開始、中間、結果三方面都要考慮到,才向統領報告,今天我三不知就急忙來報告,統領不罵死我才怪呢!″


"三不知"是指:事情的起因不知、經過不知、結果不知。


"一問三不知",是一個漢語詞彙,平時經常會被使用,現在也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對內情一無所知。

比喻對實際情況瞭解太少。


比如小說《二刻拍拍案驚奇》卷三中:"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


"一問三不知",現在還被指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明哲保身的意思。


比如清代無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寫道:"小姐一見彩雲,就問她,`我剛去與若霞說的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你,你到哪裡去了這半晌?′


古代文化中通俗詞彙很多,讓我們成為有心人吧,多去探清它們背後的故事,以便讓人們能夠更加準確地去使用,併發揚光大!


幸生


1、“一問三不知”,即:不知道事情的起因,不知道事情的發展過程、不知道事情的結果。

2、語出《左轉》,《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有載,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採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 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3、《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就是是“始、中、終”三個階段都不知道,現在一般指什麼都不知道或什麼都不說、裝糊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