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一對一,還能走出一條新路嗎?

在线一对一,还能走出一条新路吗?

【編者按】當談論一對一教育,你在談論什麼?是家長一聽就掏錢的「提分」神話,還是難以捉摸的教學效果?是匯聚名師資源的高效課堂,還是師資水平江河日下的「大忽悠」?是曾將幾大機構一手捧上寶座地位的教學新模式,還是利潤連年縮水的明日黃花?

本文有助你理清以下問題:什麼樣的一對一能提分?什麼樣的一對一在賺錢?一對一有什麼最新的升級模式?

「一對一」模式的興起與演變

作為國內第一家企業化經營「一對一」輔導的機構,學大教育用一年時間,實現現金收入從1億到5億的飛昇,發展速度創造校外培訓機構新記錄。不久後,大量一對一輔導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諸如「提分快,找XX一對一」等的小廣告貼滿各個小區的樓門。

的確,我們身邊,有大量「一對一」提分的案例——經過名師幾個月輔導,單科提幾十分的學生不是鳳毛麟角,而是大有人在。

快速提分的一對一有何共性?

快速提分的案例建立在兩個前提下:教師經驗豐富,是熟知學科知識體系、熟悉不同類型學生、可給出針對性方案的「名師」;學生是個學習力足夠且學習意願充分的「好」學生,成績處於「偏科」狀態。

一對一教學先從診斷環節開始,常以分析學生最近試卷為起點。如果有一模或二模試卷更佳,經驗豐富的教師,就能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基礎應用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有整體判斷。

接下來便進入正式輔導環節。從一道學生的錯題開始,主要形式並非老師給學生授課,而是讓學生給老師講這道題,通過觀察並不斷詢問其解題過程,精準分析學生的某個知識點問題所在。

一般,教師會將問題分為基礎知識不牢、基礎應用不熟練、綜合分析能力不足等幾種情況。分析診斷到位後,教師會開出「藥方」:回爐重新教授基礎知識、加強基礎題型練習,或提升複雜題型分析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教師給出一份「模擬卷」,或觀察學生週考月考成績,評估教學效果,重新制定教學計劃。

總結起來,上述過程完成了一個教科書級的教學循環:分析診斷問題——給出解決方案並執行——測試評估教學效果。

教師與學生不斷循環這三步,不斷髮現與彌補學生的知識點缺陷,迅速提高成績。

分析上述一對一教學,有下列特點:

高度個性化,無法標準化,教學進度不可控;

對教師依賴程度高,教師有完整的知識圖譜,可根據學生問題,持續動態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與老師互動性好,課堂上願意向教師暴露問題所在,課後完成老師給出的方案。

所以,一對一教學,適合於學生已經完成「新授課」的查缺補漏教學,適合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生。這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不僅在K12輔導領域,在大學教育中也用於深度的啟發式教學。培養研究生與博士生的一對一教學,有個好聽的名字:「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用這種方法與弟子們探討深奧的哲學問題,在討論中啟發弟子們的深度思維。

不過,對於新授課、「一問三不知」的學生,一對一教學則會變成教師一個人「尬講」,教學會變得單調無趣。

一對一的師資門檻低嗎?

有觀點認為:一對一教學對老師要求低,班課對老師要求高。

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合格的一對一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但是,現實中的K12市場,確實是一對一的老師水平參差不齊、魚龍混雜,而班課老師的水平相對規範很多,這個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早期,一對一教師以退休老師為主,在北京地區還活躍著一批從各地體制內離職來京的年輕教師。這些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有保證。但是,一對一教學老師的產出太低,一個老師同時帶10個學生便達到上限。隨著一對一市場火爆,優秀教師的數量很快無法滿足市場需要。這個時候,各家機構為了滿足需要,保證發展速度,便降低了對老師的要求。大量大學生與年輕老師,未經充分培訓便進入一對一課堂。

一對一教學有個重要特性:產品是以外在形態描述的。只要是一個老師教一個學生,就可以稱為「一對一教學」,名師背景可以「包裝」,家長根本無從知道真假。

無論是注重教學的機構,還是教學「水」的機構,都可在自己的宣傳材料上打出「一對一」「名師」的市場賣點(與目前的外教一對一市場類似)。這樣的低門檻市場,很容易導致「劣幣驅除良幣」的效應。

這些原因,影響了一對一教培機構實力的累積。大機構相對小機構,無「產品優勢」,無競爭優勢,甚至由於稅收與五險一金要求,比無證小機構的經營成本高出30%。在獲客方面,從早期的都市報廣告,到垃圾短信,到百度投放、進校宣講會,每一種獲客模型都只能在早期有紅利,很快便進入紅海。各家獲客成本相近,大機構在教學與運營上又無優勢,這種混亂便會持續很長時間。

一對一市場現狀究竟如何?

可以看到,在2010年之前,一對一機構發展迅速;而2010年之後,市場進入混亂狀態,無論學大還是精銳、龍文、京翰等大型機構,均處於現金平衡但會計虧損的狀態。大機構離職出來的員工,創辦的小機構,日子過得大多挺滋潤。

縱觀整個市場的變化,分這幾個階段:學大帶領下的市場興起——幾家大機構迅速跟進——小機構大量冒出——市場碎片化時代。

雪上加霜的是,一對一市場進入碎片化時期時,班課卻在穩健發展:好未來、新東方以及一些地方龍頭,以班課作為一對一的流量入口,控制一對一業務佔比。經過多年穩健增長後,新東方的一對一業務已成為北京地區老大,學而思的智康緊隨其後穩居第二。

不過,市場是巨大且剛性的,一對一在K12領域是提分最有效的教學模式。多年的低谷時期,也是精心「練內功」的時期。

個別大機構採取了有效措施,在降低一對一教學對教師水平依賴的同時,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有下列幾種非常有效的方案:

拆分「診斷」與「教學實施」環節。這種措施類似於醫院的「醫藥分離」。先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對學生進行診斷,制定「藥方」,然後由服務態度好但缺乏經驗的教師監督實施,一個月後再由高水平的老師評估診斷;

建立題庫與知識標籤。在教學過程中,幫助缺乏經驗的老師迅速找到與學生錯題類似的題目進行遞進或強化練習;

由一對一擴展至一對二或一對三教學。對於程度相近、問題類似的學生,組建學習小組,提高教師輸出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建立「豪裝」教學點。從外在體驗上與小機構拉開差距,這是一項挺有效的措施。

同時,一對一的市場歷經七八年的混亂後,有序化程度已開始提高。在長期「不盈利」情況下,持「撈一票」心態的,賺不到錢便逐步淡出市場。個別堅持下來的機構沉下心來,放慢發展速度,強化教學,在局部城市建立品牌。對於這些堅持下來的機構,市場是在回暖,利潤水平也開始一點點提升。

在線一對一能走出一條新路嗎?

「起個大早,趕了晚集」,是對過去線下一對一發展歷史的總結。

「賣的是模式,不是教學」,是對一對一底層BUG最為精闢的點評。時代迅速進步,當進入在線教育時代,在線一對一是在重複過去的故事,還是能走出一條新路呢?

在線一對一,同傳統線下一對一,多了不少全新內容,用傳統思路考慮的確不太合適。有三點需要認真地思索:

在線的一對一是用一線的老師教三四線的學生,雖然老師在一線市場上不夠看,但在三四線連教師都沒有的地區,是有「對比優勢」的;

在線一對一,可以用新的技術,幫助腦裡沒有「知識圖譜」的「新老師」,分析學生情況,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方案;

在線一對一,在成本結構上省去了15%的房租,也可以減輕老師跑校的工作。特別是連鎖型線下機構,通過建立在線教學中心,可以大幅提高老師工效,加上節省的房租成本,比線下教學有30%以上的成本優勢。

背靠華平投資和元生資本,三年六輪融資後,掌門1對1“野心”更大了

K12教培“命運的十字路口”:1對1還是1對多?工具類還是內容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