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

铁锤历史



先说一下霍去病与卫青的关系:霍去病是卫青同母异父姐姐的儿子。是卫青的外甥。也是皇后卫子夫、汉武帝刘彻的外甥。


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霍去病战功赫赫——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霍去病十八岁时,受到汉武帝的宠爱当上了侍中。之后两次跟随卫青征战。

霍去病率八百骑,奔袭数百里。杀敌二千,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被封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击匈奴,杀死折兰王、卢胡王,歼敌八千,加封二千户。

同年夏,霍去病直奔祁连山,俘虏涂王,获二千五百人,斩首三万,加封五千户。

同年秋,浑邪王和休屠王想投降汉朝。霍去病诛杀前来投降而又企图逃亡的匈奴八千多人。匈奴王及十万匈奴大军全部投降。霍去病加封一千七百户。

元狩四年春,霍去病领五万骑兵出征,捕获匈奴屯头王、韩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斩获七万。又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汉武帝再封他五千八百户。


另一方面,霍去病为人刻薄,心胸狭隘。

《史记》记载: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

霍去病从小就在皇帝身边长大,娇生惯养,不懂得体恤下级。把多余食物都丢掉,也不分还饿肚子的士兵。

李广自杀后,儿子李敢打伤了大将军卫青,卫青自觉愧对李广,没有处置李敢。霍去病趁李敢打猎时,偷袭暗杀李敢。汉武帝和霍去病却说,李敢打猎时,被鹿撞死。(万夫莫当的李敢,会被鹿撞死,连霍去病自己都不信。)

正因如此,司马迁对霍去病的态度是,战功赫赫,但年少轻狂、为人刻薄,心胸狭隘、骄奢淫逸、目空一切。

也正如此,霍去病才莫名的早逝,其子霍嬗也被汉武帝毒杀。

司马迁并未埋没霍去病的战绩,他对霍去病的评价没有偏颇,是公允的。

【昨天我有一个回答,解析霍去病父子之死。大家可以关注我,点击我的问答查看】


杨朱学派


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并非不高,只是没有当代的“粉”们期待得那么高。

而这种矛盾的产生,与其说是司马迁与李广家族的关系而“褒李贬卫霍”,进而质疑太史公的“史德”,不如说是古今价值观的差异。

事实上,我们看对于卫霍的记载,《史记》和《汉书》其实非常相近,当然,会有不少“傻孩子”在不了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会认为《汉书》成书时间晚,是东汉初年的作品,史料没有司马迁这个同时代人掌握得多,所以照录了《史记》,其实不然。

《史记》和《汉书》虽然都是私家修史,但由于两位作者的特殊身份,其实能够深入阅读当时秘藏的历史典籍和档案材料,到班固修《汉书》的时代,很多基于政府档案的材料被补入,但在卫、霍二人的经历上却没有明显的增补。

归根结底,就在于班固也认为,“这就够了”。

在这一点上,司马迁和班固的价值观其实是类似的,他们并不像今天的,或者说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勃兴之后的普遍教育之下的“读书人”,对于对外扩张有着近似于宗教性的“信仰”和“痴迷”。

后者与近代以来长期的屈辱史有直接关系,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对于卫霍这种深入敌境千里,绝域破敌的英雄有着天然的推崇,而在两汉,匈奴对于汉朝人而言,从来都是疥癣之疾,没有人会将这些“打了就跑”的胡人视为什么亡国灭种的威胁。

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明示的理由是要报高祖平城之围,高后之辱,朝堂上却早已经暴露了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将匈奴打臣服、朝贡,满足他四夷宾服的圣王之梦。

然而,《史记》、《汉书》的记载都很明晰,在人马多死,几十年积蓄挥霍一空的出塞战争后,匈奴并没有垮台,也没有臣服,而是避居漠北积蓄力量。

哪怕是今天某些孩子们所说的“沉重打击匈奴带来边境平安”,其实也是不存在的,哪怕只对照年表就会发现,汉武帝出塞决战匈奴之后,仅仅十年,匈奴的寇略又卷土重来,继续对汉朝的边地形成骚扰,其频率并不比和亲时代少。

在整个战争的评判上,《史记》和《汉书》其实一样认为是得不偿失的,而具体执行这场战争的将帅,卫青和霍去病,其将略,对比真正“对抗强敌”的古之名将,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在对他们的战果进行详细记录之后,也指出了霍去病好享受,不体恤士卒等等毛病。

综上所述,并非司马迁贬低了霍去病,而是今人过于抬高了霍去病罢了。


刘三解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文学性最强的一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做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史学素养也是被历史所承认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对他公正的评价。

二十四史中,把枯燥的历史写的可以当小说读的,大概只有司马迁的《史记》了。也正因此,《史记》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些可能混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因素,对于写历史来说,这可能是忌讳,因为历史的记录必须是客观公正,不带感情色彩。后世的史家写历史的时候,都是过去的事情,做到尽量客观相对容易些。而司马迁写的历史,是从远古写到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到最后,他所写的历史,就是他的当代史,而他自己就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或见证者。因为自己置身其内了,对人物的评判就难免会受主观情感的左右。这恐怕是谁也免不了的。也正因此,才使我们看到的《史记》有了情感,有了温度,有了人情味,比那些站在客观立场上干巴巴的叙述要好看的多。

一旦主观情感进入到历史之中,对历史的评价就可能失去客观公正性。但司马迁做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作品经过两千多年的检验,到今天仍被认为是中国写的最好的史书,与他能很好的处理个人情感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一个伟大史学家所应具备的素养。

史马迁对武帝朝的历史人物,情感上肯定是有亲疏之分的。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卫青、霍去病以及李将军李广的对比。司马迁对李广是充满同情的,“李广难封”成为命运不公的代名词,大概与史记是有很大关系的。而司马迁自己就是因为替李广的孙子李陵辩护而受到宫刑的奇耻大辱的。宫刑之耻,对司马迁来说,远比死了更难受。这一点,他自己在《报任安书》里说的也很清楚。李广不遇,自杀身亡,司马迁忍辱偷生写史记,这种命运上的相似,是他们惺惺相惜的原因之一吧?我觉得,李陵与司马迁或者没有深厚的交情,但现实中应该是有些交集的。司马迁对他的人格与能力是承认的。

相对于李将军一家,卫青与霍去病与司马迁大概没有太多交集,司马迁是汉武帝“倡尤蓄之”的史臣,而卫霍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贵戚,身分的差别大概是情感阻隔的原因。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对汉武帝身边的贵戚大概都有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情感。

司马迁与任安的关系肯定是不错的。现有《报任安书》为证。任安也是跟随卫青打匈奴的将军。在霍去病功劳渐大,慢慢有取代卫青之势的时候,许多原来卫青的手下,纷纷转投霍去病。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说:“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任安在此,原本是无足轻重的人物,若不是与司马迁关系好,大概史书中不会有这一笔。但是,这一笔虽人情感因素,却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我没有觉得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但他确实在历述霍去病大功的同时,也写出了霍的缺点。但这些缺点是与他的伟大不相冲突的。因为有了缺点,才更真实。史记是这样写的:“然少而侍中,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齌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踢鞠。”一篇传记对霍去病的功劳详细叙述,而说他缺点的,也不过就是几句。而这些缺点,是少年贵盛者所必有的。

司马迁对所记的历史人物,都有个评价,对卫霍的评价,却不是他自己给出的,而是一个据事实的推论。苏建是曾跟卫青出征的,是与李广一样出现错误卫青可以杀他的。但卫青把苏建交给汉武帝自己发落。后来苏建免死。苏建是和司马迁有交往的,他亲口告诉司马迁说。他自己曾劝卫青广纳贤士,扩大自己的势力。卫青说,不能和君主争权利。这是卫青的自全之道。霍去病也和他一样。“骠骑亦仿此”,这是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

司马迁虽然为李陵辩护,但他在史书中,客观的记录了李陵投降之后产生的影响:“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李将军列传》)

既然说到霍去病的缺点,就顺便说一下霍去病的出身,以及他为什么有这些缺点。这与此题的关系不是很大了,就算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必得吧。

霍去病的父亲叫霍仲孺,这是《汉书霍光传》里记载的。《史记》中没有关于霍去病父亲的记载。只说他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儿子。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没有说霍去病的母亲是谁。却把卫青姐弟都提到了: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候家,与候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姐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太冒为卫氏,字仲卿。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儿,次女即子夫。后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这里司马迁说的很清楚,卫小儿就是卫子夫。

但 在《外戚世家》卫子夫的项目下说,是卫小儿与卫子夫又变成两个人了。外戚世家原文是这样:

……乃以卫青为将军,击胡有功,封为长平候。青三子在襁褓中,皆封为列候。及卫皇后所谓姐卫小儿,少儿生子霍去病,以军功封冠军候,号骠骑将军

为什么司马迁对于一个人,却有这样相互矛盾的叙述。我觉得,卫少儿应该就是卫子夫。司马迁在姐之前加了“所谓”二字,本身也很说明问题。霍去病就是她没遇到汉武帝之前生的孩子。

这个情况,后代有受宋明理学洗脑之后,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了孩子的还能当皇后?因为在汉朝之时,人们根本不在乎后来注重的那些所谓贞节之事。一个大概的事实是,卫子夫进宫之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有过孩子的。所以,便说这个孩子是他姐姐的。但是,她姐姐叫卫孺,后来嫁给了公孙贺。如果是她的孩子,他自己养就行了。何必交给别人。卫小儿进宫之后,改名叫卫子夫。把自己和卫小儿当后两个人,霍去病就成了他所谓姐姐的孩子了。所以,一个很显然的事实,霍去病就是卫子夫的拖油瓶。汉武帝相当于他的养父。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霍去病出征的时候有豪华装备,及丰厚的供应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卫子夫就是霍光父亲的相好。而当初在平阳候府当歌星的时候,相好的还不只霍仲孺一人。还有一个叫陈掌的。这个人虽然不出名,但他的曾祖是大名鼎鼎的陈平。而卫子夫进宫之后,汉武帝知道了陈掌是她的相好之后,还给陈掌升了官。这种情况,与现在的娱乐圈很有相同之处。

本来说司马迁对霍去病评价的问题,扯了这些。是想说,评价人物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做为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主观评价固然重要。但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记录,更加重要。如何评判是后人的事。事实就是这样。这一点,司马迁还是做到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跟个人所站的位置角度不同,对同一个人或相同一个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有时候你所认可的,别人可能有别的看法。

霍去病也不能例外。根据《史记》记载: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意思是说:霍去病从小就在皇帝身边长大,娇生惯养,不懂得体恤下人。到领兵打仗时,汉武帝很宠爱他,每次都派专人带几十车的需求品供他享用。打完仗回来,有很多食物都浪费的丢掉也不分给下面士兵。而当时在外面打仗还有很多士兵都吃不饱饭,他却只图自己玩乐。

司马迁这段话说霍去病的一个缺点是,从不体恤下人,恃才傲物。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你不想想这么多年在皇帝身边得到宠爱,在这种环境下,所有人对他都是点头哈腰的,他何时弯过腰?他和他舅卫青还不一样。卫青从小贫困,养马的奴才出身,他深知下层人的疾苦,所以为人谦虚、谨慎。而霍去病从小就富贵,在深宫长大,娇生惯养。并由“尚武”的汉武帝亲身调教,他身上有汉武帝的影子。汉武帝对他更是百般溺爱:在李广牺牲后,他儿子李敢愤怒之下击伤了大将军卫青,卫青并没有处置李敢。可霍去病不愿意找个理由就射杀了李敢。汉武帝没有怪罪霍去病反而说李敢是被一头鹿用角顶死了。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汉武帝有多溺爱霍去病。当然,也有人说通过此事可以看出霍去病意气用事,心胸狭隘。

第二个原因,司马迁是个史官,以记录历史为己任。

汉武帝时代,虽然是自建国以来以武力征服匈奴的第一个皇帝,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作为史官的司马迁虽然肯定了战争对国家的意义。同时也看到了战争对黎民百姓,对国家经济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一个从“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进入到“穷兵黩武”的衰败时代。汉朝多次对匈奴打击付出的代价据记载从汉武帝后期一直到汉宣帝时期农业经济才恢复正常。司马迁如实描述历史却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终于在司马迁为李陵求情时得到爆发,汉武帝一怒之下阉割了他,让身为男人的司马迁受尽屈辱。所以在晚年编撰的《史记》里面多多少少的有“迁怒”成分。对李广家族等得不到重视有同情的心理。毕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对有大功的卫青霍去病有些许的“妒忌”。

就如汉武帝那样“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不能一概而论。

欢迎大家关注,有问题一起留言讨论




孤独玖贱


司马迁是个有傲骨的人,作为一个史官,他从来不会谄媚谁。你看看他身为汉武帝朝的史官,写起人家先祖来,尤其是写起开国皇帝刘邦来,那时毫不留情面。

他从来没害怕过杀人魔头汉武帝会把他给杀掉,他依旧我行我素,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可是,司马迁的一生,终究逃脱不了被杀的这一天,因为司马迁承口舌之能,图一时痛快,为了给李陵求情,激怒了汉武帝,汉武帝又是阎王的脾气,他这一怒,就把司马迁给判了一个死刑。

其实死对于司马迁来说没什么,但是,他的史记还没有完成,他的人生使命还在继续召唤着他,他必须还要活下去。

最终司马迁选择了接受宫刑留下来,把史记给完成。

因为接受过宫刑,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看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意识到人的一生都应该是有尊严的,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司马迁是同情社会底层人物的,因为他们活的很悲催,就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所以,他们不得不草草地过完自己带有缺憾的一生。

你看司马迁比较同情李广,偏爱李陵,可以说司马迁的一生就是毁在李广李陵爷孙两代人身上的。

司马迁为什么这么偏爱李广和李陵呢?

大概是因为他们也有都是受过委屈的人吧,就像司马迁自己一样。

李广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是,他因为某些原因始终没有被封侯,到死也就是一个将军之职。

你看李广和李陵在对比起新贵霍去病来,那简直是不可容日耳语的。

虽说霍去病是私生子,搁在现在都不能落户的人,可是,因为裙带关系,汉武帝宠幸卫子夫,卫子夫家的亲戚就都被汉武帝重用了,更何况霍去病从小就是在宫中长大的,他的聪明与机智,深受汉武帝的喜爱。

汉武帝还一度想亲自教他兵法,但是,打仗这种事靠的是随机应变,霍去病并没有怎么认真去学。

等到霍去病十七岁的时候,汉武帝决定让他去战场上杀匈奴,谁曾想霍去病竟然一炮而走红了。

霍去病因为这一战大获全胜,还被汉武帝封了侯。

似乎司马迁并没有为他大书特书,写他如何英勇杀敌。这也可能是司马迁对霍去病不屑一顾的吧。

毕竟再怎么说霍去病和卫青一样是靠姻亲关系上位的,靠女人来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司马迁对他们是有看法的。

更何况司马迁的最爱,李广的死和卫青有直接的原因,李广的儿子李敢更是霍去病给射杀死的。

李家两代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被卫青霍去病害死的,作为史官的司马迁是知道这些事情的,到了李广的孙子李陵打了败仗,司马迁想保住李家的第三代不被处罚,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连他自己都给陷入进去了。

这就加深了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恨,汉武帝不是喜欢卫青,喜欢霍去病吗?

汉武帝喜欢的人司马迁就讨厌,反正就是膈应汉武帝,这就是所谓的和汉武帝唱反调吧。

这大致应该也就是司马迁对霍去病评价不高的原因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汉武帝要杀司马迁会不会有私心呢?

毕竟他把汉武帝的祖宗刘邦描写的太过于流氓了。

刘邦在今天为什么会给大家留下流氓的印象呢?

就是因为司马迁的描写导致的,刘邦在做泗水亭长时和寡妇搞破鞋,拉帮结派总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鬼混。

到了刘邦和项羽打仗的时候,刘邦的贪婪,狡猾以及自私,每一件事都指明刘邦是地地道道的小混混。

你看看他在鸿门宴前后中的表演,在逃命是为了自己活命,不惜把儿女扔下马。在和项羽对峙的时候,允许项羽杀了自己的老父亲,还想在项羽那里讨一杯羹汤......。

太多关于刘邦的黑料了,所以,司马迁最后还是被切掉了鸡鸡,做了一个不完整的男人,但是就是这个不完整的男人,却写出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史记》。


史学达人


在看司马迁写的《卫将军骠骑列传》时,总有一种“诡异”的感觉,因为但凡司马迁写的列传或者合传,最后总有一段司马迁对这些人的主观点评,无论篇幅长短,表达却很丰富。唯有卫青,霍去病的点评感觉有些简单和敷衍,《卫将军骠骑列传》最后一段的太史公曰,采用的是苏建的话,大意是苏建让卫青养贤纳士,增加声誉。卫青却认为,为臣子奉公守法,做好本份就好,何必招士,霍去病也是这么认为的。太史公说,这是他们为将之道。所以,《史记》司马贞的索隐都看不下了,于是补了一段卫青,霍去病的赞。



个人认为司马迁是对卫青和霍去病有些不待见的,卫青为人谦和还好一点,霍去病就不一样了,毕竟以司马迁对李家的好感,李敢死于霍去病之手,司马迁心中无偏见,是不可能的。关于司马迁对卫,霍集团的态度,个人在问答中《卫青和霍去病为什么出现在里》一文,已经分析过了。总之,司马迁不待见卫,霍,主要的根源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不满,再加上李广,李敢之死,李陵失去归国的机会,都和卫,霍集团有一定关系。


(深入大漠的霍去病汉军)

至于,司马迁在《霍去病传》里说,霍去病不体恤下属,班师回朝时,宁愿扔掉许多米食,也要让士兵捱饿,而且饿得站不起来了,霍去病还要和他们踢球游戏。个人认为,这段司马迁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霍去病这种领导,属于雷厉风行,赏罚分明的类型,和卫青的“仁爱”是两种带兵路子。霍去病的战术又喜欢长驱直入,长途奔袭。而大漠里资源缺乏,容易迷路,作战的期限不是将领能控制的,这就很讲究军队的体力和忍耐力,霍去病让士兵忍饿踢球,也可能是激发士兵潜力的训练。再者,如果平日让士兵吃得太好太饱,粮水供应充足,那遇到绝境时,怎么会有战斗力?又如何会磨练出一支有能力,深入敌后的劲旅呢?


退一步说,霍去病不体恤下属,士兵们怎么会为霍去病卖命?如果士兵们真的饿得受不了,早就在大漠里杀了霍去病投敌了,又怎么会有日后大大小小的将校跟着霍去病封侯领赏呢?另外,著名的“酒泉郡”(现酒泉市),传说就是汉武帝送来美酒给霍去病军庆功,由于酒少人多,于是霍去病倒酒入泉,和将士共饮,因此取名“酒泉”。

所以,综合以上这些,个人认为司马迁对霍去病是有偏见的,这种偏见主要还是对汉武帝对待李家待遇和穷兵黩武的不满有着连带的关系。


大飞熊ヽ骑士


问题没有更多描述,不太理解题主的意思。

下面的答案里面都说的挺多了,《史记》、《汉书》中的霍去病本传,内容上面没有太大的出入,评价也都很一致,更不用说看不出来哪里不高了。



我只能猜想题主的意思是,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高于霍去病,而霍去病的战绩优于李广,故而有此一问。那么首先要说明,这样的想法有点强司马迁所难了。司马迁无非没有给霍去病也加上几句奇才之类的赞词罢了。

李广成就名将的名声,是在文景时期。这段时间汉朝对匈奴还处于被动防御阶段,而李广就因为作战过于勇猛,以致于公孙昆邪要去恳求景帝不要让李广作上谷太守,一旦有个万一,对于汉朝是巨大损失,由此可见当时李广在汉朝军中的地位。同时期的司马迁尚在少年,所以成年之后的作品中自然会强调李广作为一个奇才的种种。

霍去病所处的时代不同于李广。首先汉武帝开始决心对匈奴用兵,投入了更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战争;其次卫青数次出塞作战,已经为后来军事行动的成功,打下了比较好的经验、后勤与情报基础。李广世代的作战往往是被动防御,而霍去病参与的都是大集团军的主动出击,虽然不好说难易程度不同,但至少战术层面的主动权开始转移。从这一角度来看,霍去病固然不愧为名将,但他其实也只是武帝个人宏大计划的执行者而已。再加上不恤士卒,仅仅二十多岁就病死了,相比李广,战绩固然领先,但又有缺少足够考验之嫌。更重要的是,霍去病大红大紫的时候,司马迁已经是中年人了,霍去病的形象在司马迁那里自然不可能像李广那么传奇。

说句题外话,我小时候看nba,看的就是乔帮主。现在奔四了,看库里,怎么看怎么是小学生,哪怕他在logo位扔进去再多三分,我还是觉得小学生的传奇色彩不如乔帮主。更何况他身边还站着个杜兰特呢。这事就是这么个道理。


pku小动物


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吹捧卫青也好,说霍去病也好,都刻意打压李广,奇葩得很!司马迁对霍去病、卫青没有偏见,反而把他们的功劳详细记载,对于李广,司马迁心中的五善完人,却不记载李广的详细战绩,显然是特意弱化李广。这里是否有武帝的压力呢?毕竟武帝曾经做过。

首先,李广将军不存在运气差,他是两次被卫青当做挡箭牌和替罪羊。卫青还曾经把苏建当替罪羊,那次卫青也损失了士马十几万,《汉书食货志》记载,卫青两次损失士马30万左右。在这之前,都是汉武帝制定作战计划,多路出击,卫青只是带领一路人马而已,但是功劳都算在他头上,武帝多么照顾这位小舅子啊!

李广在武帝时,出色的完成了牵制匈奴主力的任务,武帝后期,能力不在霍去病之下的李广利,却因为没有李广牵制匈奴主力,最终失败。

李广在文帝时已经功劳很大,足够封万户侯。

东汉荀悦所写《前汉纪》中,清楚写明,《言兵事疏》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到十五年间写的。这就证明了李广在汉文帝十四年确实大胜老上单于。杀一王,大有利。而之后的几次也是李广,连续击败老上单于的大举入侵。所以汉文帝才会说,李广的功绩超过万户侯。

再看晁错,他是公元前165年被举贤良,向武帝上书国策后,任中大夫。这些国策中,应当就包含《言兵事疏》。

也就是说《言兵事疏》是公元前165年写的。汉文帝以资历封侯,所以李广功劳再大,也没有办法封侯,必须等高祖老臣都封侯或者去世了,才能轮到他。

李广将军不存在运气差,他是两次被卫青当做挡箭牌和替罪羊。卫青还曾经把苏建当替罪羊,那次卫青也损失了士马十几万,《汉书食货志》记载,卫青两次损失士马30万左右。在这之前,都是汉武帝制定作战计划,多路出击,卫青只是带领一路人马而已,但是功劳都算在他头上,武帝多么照顾这位小舅子啊!

李广在武帝时,出色的完成了牵制匈奴主力的任务,武帝后期,能力不在霍去病之下的李广利,却因为没有李广牵制匈奴主力,最终失败。

李广在文帝时已经功劳很大,足够封万户侯。

东汉荀悦所写《前汉纪》中,清楚写明,《言兵事疏》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到十五年间写的。这就证明了李广在汉文帝十四年确实大胜老上单于。杀一王,大有利。而之后的几次也是李广,连续击败老上单于的大举入侵。所以汉文帝才会说,李广的功绩超过万户侯。

再看晁错,他是公元前165年被举贤良,向武帝上书国策后,任中大夫。这些国策中,应当就包含《言兵事疏》。

也就是说《言兵事疏》是公元前165年写的。汉文帝以资历封侯,所以李广功劳再大,也没有办法封侯,必须等高祖老臣都封侯或者去世了,才能轮到他。

景帝时,李广带领公孙昆邪平定吴楚,李广不服从周亚夫不救梁王的命令,被周亚夫打压,因为景帝对周亚夫又怕又依赖,所以李广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属却甚少,主动进攻风险极大。后享受少数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孙昆邪为老上司求情,景帝马上借机把李广调离最危险的上郡,说明景帝是爱惜李广的。然而周亚夫的存在,使得李广只能在边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亚夫死后,李广才有了机会。,被周亚夫打压,因为景帝对周亚夫又怕又依赖,所以李广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属却甚少,主动进攻风险极大。后享受少数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孙昆邪为老上司求情,景帝马上借机把李广调离最危险的上郡,说明景帝是爱惜李广的。然而周亚夫的存在,使得李广只能在边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亚夫死后,李广才有了机会。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因李陵率众五千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说了几句客观话被汉武帝盛怒之下给庵了,伴君如伴虎也,于是司马迁怀着满腔悲奋留下一部感情色采浓厚的史书《史记》。作为史家秉{笔直书,正面写一个人的功过是正常的,忠于事实是一种职业道德史家操守。西汉自白登山之战后,对匈奴人釆用和亲的办法或消及防御以至武将们普遍产生了恐匈症。汉武帝只能提拨年轻将领做主帅,出生牛犊不怕虎,在任何时期都适用,重没上过战场的卫青做了大将军。十七岁的霍去病做嫖姚校尉率七百骑兵深入大漠数百里,歼敌2028抓住单于叔父罗姑比首战告捷,封冠军侯,授一千六百戶。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两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率一万多骑兵歼敌四万多人,夺得单于祭天金人,俘虏匈奴单于阏氏,王子,将军,相国等一百二十多人,浑斜王率四万众投降。打通西进道路,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步兵几十万运送物资分别出定襄和代郡北近两千多里,霍去病饮马翰海,兵至狼居胥山歼灭匈奴70400人,俘虏将军相国当戶以下83人。汉武帝喜欢搞裙带关糸,但你得有那个军事才干。"匈奴为灭何以家为”一句话让人热血沸腾,回肠荡气。暇不掩玉每个人多少都有点缺点,把一个将领的优缺点都写出来沒有什么不对。老将军李广迷路耽误军机,怕大将军卫青责问面子上过不去羞愧自杀。卫青并没有过错,李敢对卫青怨恨是因为功绩超过了李家,当众击伤大将军死罪。卫青惜才没有追究李敢的罪责,。李敢一定是依仗李家世代军功做了出格的事情被年轻气盛的霍气病射杀。这是另人痛惜的事情,司马迁记载客观公正,并没扁低任何人。




关东侠客


霍去病经常不停歇的长途奔袭几百公里杀敌可能吗?现在都是机械化部队才能完成,那年代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一种情况可以,那就是一个奇兵备用几匹战马;军需给养双份以上才能长途奔袭,而那条件不要说当时,就现在都很难做到,从这点可以看出,霍去病的战功全是汉武帝宠出来的,毕竟他是皇亲国戚呀!相反,李广就不可能了,所以李广不能封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所以都替李广可惜。再说那霍去病,他借助皇家特殊待遇不知道珍惜同情别人及下属,还敢乱杀人?他年轻气盛不懂事,汉武帝一定心里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汉武帝是不敢留他霍去病的;等匈奴问题解决,汉武帝一定灭他父子的。所以现在的人都明白,当时的司马迁更心里清楚的狠呀!

今天就李广不能封侯我再说几句。我当然替李广可惜了。有人看史书是不可取的,因为有些东西史书没有,而我不看史书也知道。如霍去病的立功就是经常长途奔袭,而长途奔袭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一个奇兵带几匹战马与双倍以上给养。为什么我说说。长途奔袭就是战马尽量奔跑不停歇,而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战马吃草是不行的;因为草的成分是纤维素,分解后是葡萄糖,那需要战马不停的吃草可能吗?只有一种情况,战马不需要长时间吃草,那就是给战马喂高级饲料——大豆一类的饲料(玉米当时中国没有),因为大豆富含蛋白质与脂肪,这两样东西可以长时间储存在体内,而且脂肪分解后的糖分能量是草的双倍呀!还有,大豆(蛋白质)在战马的体内分解(水解)需要平时喝水的双倍,就是说战马想长时间奔跑,必须喂大豆,而且还必须携带比平时多一倍的饮用水。我说到这里,大家明白没有?他霍去病能经常长途奔袭去打匈奴人立功,他的战马比一般士兵吃的还好,而且每个人还不是一匹战马,这在当时就是汉武帝拿钱堆出来的是不是?他李广可能有这样的待遇吗?

今天我说的这些现在人很多都不明白就不要说当时的那些人了,所以能知道内情的只能是司马迁了是不是?所以司马迁一直为李广家鸣不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