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究竟有没有疗效?

针灸究竟有没有疗效?

针灸究竟是否有效?

评判一种疗法是否有效,不能依据个别人的感受、观察,更不能依据轶闻传说,而应该看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证据。

另一方面,有可靠的原理机制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持。

上世纪中叶,我国大规模“针灸麻醉”临床应用,引发研究者对针灸的兴趣,带动了世界范围内颇具规模的针灸研究热。

几十年的研究结果,概括起来,除了存在争议的止痛作用,没有证据支持针灸对其他病症的治疗作用。

即使是止疼作用,针灸的有效性似乎也只有统计学意义,没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际医学界的这种研究结论不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也开始转化为卫生政策的科学基础。比如,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将针灸踢出了新修订的骨关节炎和腰疼临床指南。

针灸到底能不能止痛?

针灸究竟有没有疗效?

国际上有关针灸的研究集中在针灸止痛效果评价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面。

对这些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显示,针灸似乎显示出一定程度上的止痛作用。

2017年发表的一项最新荟萃分析,研究者选择了39项质量较好的临床试验,共包括2万多名患者。通过比较针灸与假针灸(不管穴位,随便扎)或无针灸对照对一般的肌肉骨骼疼痛、骨关节炎、慢性头痛和颈肩疼等四种慢性疼痛的止痛作用,发现针灸与无针灸对照组比较,疼痛减轻0.5个标准差(SD)。但是,与假针灸相比,针灸治疗疼痛的减轻程度仅有0.2SD。

这个结果与之前的两项全面荟萃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2009年一项包含13项试验3千多名患者的分析,针灸与假针灸相比疼痛减轻仅有0.17SD,而假针灸与无针灸相比疼痛减轻反而更显著,达0.42SD。

2012年的分析包含31项试验近1.8万患者,针灸与无针灸对腰痛、骨关节炎和慢性头疼疼痛的减轻也大致在0.2SD;假针灸与无针灸相比,同样获得更显著的止痛效果,在0.42~0.57SD之间。

0.5SD是个啥意思?

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人们不能像量身高一样用尺子来对疼痛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价。目前常用的疼痛评价方法两种,一是患者自己报告疼痛的程度,另一种是观察患者的表情进行评估。

后者称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是我国最常用的疼痛评价方法。具体的方法是将观察到患者的表情与一个标有100毫米刻度的标尺对照,从而“读”出疼痛程度。

针灸究竟有没有疗效?

针灸相对于假针灸0.2SD的疼痛减轻程度,对应在100毫米的疼痛标尺上仅相当于5毫米,即疼痛减轻5%。

临床上,一般认为疼痛减轻10到15毫米以上才具有临床意义。

就是说,针灸的止痛作用仅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没有实际的临床价值。

针灸这种没有临床意义的止痛效果真的是“针灸”的作用吗?

针灸需要针灸师施针,这种操作特点决定临床试验不能完全双盲,最多是患者不知情的单盲方法。

但是,操作中针灸师往往需要通过询问患者有没有酸麻等“得气”的感觉来确定是否刺中穴位,因而,实际上单盲也常难以保证。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宣称严格的双盲安慰剂对照针灸研究,实质上也无法排除安慰剂效应。

比如,一项分析就发现,13项试验中的9项,患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真针灸还是假针灸。

Cochrane图书馆有关针灸治疗腰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痛、痛经、网球肘、子宫内膜异位症、骨关节炎、肩痛、纤维肌痛和产后疼痛,以及预防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12项系统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针灸的止痛作用基本上都没有超出安慰剂效应范围

综合来看,针灸有没有效?

1. 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针灸止痛以外所有疾病的有效性;

2.针灸或有一定程度的止痛作用,但是达不到临床意义的止痛效果。而且这种止痛效果很可能是安慰剂效应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