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時的瓷器

明清時期陶瓷裝飾紋樣之一,靈芝紋常常被人們視為祥瑞的美好象徵其實,靈芝本是一種菌類,赤褐色或暗紫色,古代傳說它是瑞草仙草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雲:“浸石菌於重崖,濯靈芝以朱柯。”陶瓷器物上的靈芝紋飾具有吉祥寓意,主要流行於明清時期。

鼎盛時的瓷器

字畫收集:1-8-9-8-8-7-5-6-2-4-3

明代靈芝紋的寓意不太明顯,除了與竹石等組成完整的畫面,象徵高節不凡而長壽外,餘者多以纏枝、折枝的形式加以表現,明代各時期的畫法也不盡相同。

洪武時期裝飾有靈芝紋飾的器物較為常見,極為舒展,以纏枝的形式加以表現。盤類器物上的紋飾多有竹石與靈芝組合成統一的畫面。畫法為勾線填色,並留有白邊,層次感不明顯,多為六、七個出頭。

鼎盛時的瓷器

字畫收集:1-8-9-8-8-7-5-6-2-4-3

永樂官窯裝飾有靈芝的器物較多,有纏枝和折枝兩種方式。纏枝者穿插有序,舒展大方,畫法為一筆點劃;折枝者,造型誇張,生動有趣,畫法為勾邊填色。外形較洪武時期豐滿,也為六或七個出頭。青花料有明顯暈散還有黑鐵斑。

鼎盛時的瓷器

字畫收集:1-8-9-8-8-7-5-6-2-4-3

我國陶瓷業發展到清代臻於鼎盛。雖然晚期燒製技術轉趨低下,但早.中期的突出成就而論,仍然不失為我國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清王朝統一全國以後,為了長治久安,採取過若干明智的措施,豁免一些賦稅。對手工業工人部廢除了,“匠籍”制度,在景德鎮不僅恢復了御窯廠,還發展了民謠生產,並有官搭民燒的情況,使燒製技術在明代的基礎進一步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