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狹窄的朋友圈,成爲限制你的牢籠

平日裡有事兒沒事兒,恐怕我們都會不自覺地打開手機刷刷朋友圈,看看最近大家都做了些什麼,分享了什麼消息。

還有好多人會加入不同的圈子,比如育兒圈、讀書圈、運動圈、股市圈等,時不時加入群聊,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一下觀點。

有的人會同時打開關注的公眾號,看看今天的文章是否是自己的菜。

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動作,讓我們身在方寸之地卻能和上百、上千的人產生互動和交流。與“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時代相比,我們的個人世界拓展了不止百倍。

每天我們都在接觸數以億計的新信息,也在表達和碰撞著不同的觀點,我們的交流和溝通方式更多樣化,也更便利。

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今天的我們活得更通透,更遼闊了?

答案也許恰恰相反!

耶魯大學的校長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先生就在今年的畢業典禮演講中提醒我們:

看似開放的朋友圈,卻可能成為限制我們的牢籠!

別讓狹窄的朋友圈,成為限制你的牢籠

他這篇題為《Drawing a Larger Circle》(畫一個更大的圈子)的演講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常爸看過後也覺得受益頗多。

耶魯大學是我的母校,在耶魯讀書的兩年時間,給我留下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不是因為學校名氣大、歷史悠久,而是他兼容幷蓄、遼闊的通識教育理念,給了我很多觸動。而校長的這篇演講,恰恰集中體現了耶魯精神。

這篇演講裡,校長總共拋出了三個問題:

你會畫多大的圈?

你畫了多少個圈子?

你如何才能擴大圈子?

這三個不僅是關於朋友圈的問題,更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看待他人和世界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順著這三個問題,談談該怎麼建設自己的朋友圈?

問題一:你會畫多大的圈?

演講一開始,沙洛維就推出了保利·默裡(Pauli Murray)在1945年寫下的志向:

我要通過積極和包容的方式打破隔離。當我的兄弟們試圖畫一個圈,把我排除在外時,我會畫一個更大的圈來包容他們。他們為小團體的特權發言,而我為人類的權利而大聲疾呼。

接著,校長沙洛維就向各位畢業生們拋出了一個問題:

你會畫多大的圈呢?

是兼容幷包、生機無限的圈?

還是有專屬特權的小幫派?

說實話,剛看到這個問題,常爸的第一反應就是:我的圈子應該足夠大吧!

畢竟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工具的好友加起來也好幾千了,平日裡加入的各種群也有百十個,每天都能收上千條的消息!

可是,接下來校長沙洛維的一句話就把我打擊了:

“擁有一個很大的交際圈似乎不是一件難事。但如果你所謂的‘朋友’都在展示相同的故事、思想和觀點,那麼事實上你的世界可能很窄。”

別讓狹窄的朋友圈,成為限制你的牢籠

在我的朋友圈裡看似有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朋友,但很快我發現這些朋友無一不是遵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原則聚集到一起的。他們都是與我三觀相合的人,他們展示的信息自然也與我的喜好相似——因為那些不符合我三觀的人已經被自動過濾掉了。

也就是說,看似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觀點很多,但實際上也只不過寥寥幾個而已,大量信息不過是變相重複。

原來,每天活躍在朋友圈裡、還自以為很博大的我們,實際上正恰恰禁錮止步在這圈子裡且不自知。

而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無一不是“博覽群書,同時也對自己研究範圍和信仰之外的想法充滿興趣”,因為這“有助於我們對人類的理解”,更有助於我們面對分歧、問題時能採用更明智的處理方法。

別讓狹窄的朋友圈,成為限制你的牢籠

問題二:你畫了多少個圈子?

與保利·默裡的“大圈子”相比,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的圈子就顯得有些平庸和侷促了。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達到這種大人物的成就,但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小人生儘量擴展為大世界。

這就是沙洛維校長提出的——“盡你所能去畫更多的圈”

不管是從事什麼行業、什麼工作,哪怕是全職媽媽、退休大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圈子。雖然我們每個人必然會屬於某個圈子,但我們卻不一定只屬於某個圈子。

但是,朋友圈裡的有些人卻真的“畫地為牢”,把自己困在了一個圈子裡。比如有些是“廣告圈”的,每天關注的、分享的全是廣告的行業信息;而“金融圈”裡則滿滿都是各種財經新聞,“早教圈”裡是各種養娃、育娃招數……

在朋友圈裡,這些原本活生生、立體化的人都變得扁平化了,成了被貼上某種標籤的“圈裡人”。

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自己的工作圈是一件好事,但只有工作圈卻著實稱不上好事,因為“人生幸福的關鍵一點是培養工作之外的激情,甚至專業”,這些圈外的事兒讓我們能結識截然不同的人、享受分享的愉悅感。

別讓狹窄的朋友圈,成為限制你的牢籠

我們可以是一名愛寫字的編輯、作家,也可以愛畫畫、彈琴、游泳、爬山、騎車,甚至可以是修車能手。每一個愛好就是一個不同的圈子,而不同的圈子也會帶來不同的精彩和遇見。這就是帕特里夏·林維爾(Patricia Linville)所說的“自我複雜性”:

大的“自我複雜性”意指一個人擁有多面性。換句話而言,這個人擁有許多圈子。

而在抗挫折前,“自我複雜性”就相當於是挫折感的“緩衝器”。比如你是個律師,工作上出了問題,但你可以通過騎車消除負面情緒。但如果你的圈子很單一,在挫折面前就會更脆弱。

就像前段時間爆出的“高考生自殺”事件。這些孩子之所以沒挺過考試這一關,和他們“自我太過單一”不無關係。如果把人生的砝碼都壓在這場考試上,一旦結果不利,孩子就會覺得沒有希望!

所以,儘可能讓自己的生命體驗更豐富些吧!在工作、學習之餘,培養其他的愛好,創造更多的圈子!

問題三:你如何才能擴大圈子?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想,那我明天去培養個愛好吧!比如報個瑜伽班、繪畫班或者買個山地車開始練習。的確這是培養愛好的一個基本步驟。但這樣做就是擴展圈子了麼?

校長沙洛維有些不同意,他說:“我將提出一個擴大圈子的重要途徑——

去接觸更多的人,並與他們互動。

別讓狹窄的朋友圈,成為限制你的牢籠

擴大圈子最重要的不是你在做什麼,而是你在接觸什麼樣的人。當我們報名瑜伽班後,就和老師、同學多交流、互動,當我們想騎車時,要先和愛騎行的人做朋友。

“跨出自己的圈子,與其他人接觸。”

與線上虛擬的互動或自己獨自一人默默練習相比,融入他人的圈子是建立自己圈子的第一要素。

跨出這一步需要除了對自己的勇氣,還有對他人的信任。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但希望你我都能做一番嘗試和努力。

阿德勒說:每個人對自己或對人生的解釋,都有一個“觀念”, 也就是一個生活模式或一個慣性律,會將他牢牢套住,雖然他並不瞭解這個觀念,也不能分析這個觀點是好是壞,然而這樣的觀念卻會影響他的一生。

在這之前,沙洛維曾經提出“狐狸”和“刺蝟”兩種人生觀:

“刺蝟堅持一種普遍原則,萬事萬物都用一種理念來解釋;而狐狸則從多個維度出發,抓住那些常常看似不相干甚至矛盾的線索,發現實際是有關聯的。”

在我們有限的人生經驗中,可能我們都曾像刺蝟一樣對某種觀點或態度頗有共鳴,但在未知的人生路上,如果我們始終堅持這一種觀點,不免要錯失很多精彩。

所以,做人還是該像“狐狸”一樣,靈活應對、兼容幷蓄,才能不斷髮現新的精彩,並在碰撞中發現連結。

有什麼的觀念,我們就會怎樣度過一生!而我們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也會無形中引導孩子怎樣度過他們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更樂於建立大的圈子,我們就會以更寬容、包容的心態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

如果我們能為自己建立更多的圈子,我們就會知道人生不止一條路,當孩子面臨挫折時鼓勵他們尋找其他的路;

如果我們樂於接觸不同圈子的人,我們就會知道人生的精彩不止於工作和家庭,還有更大的風景。

而當我們更樂觀、更自信、更篤定時,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快樂、更健康!

別讓狹窄的朋友圈,成為限制你的牢籠

最後,常爸也想聽聽大家的看法,你的圈子夠大嗎?你又打算如何拓寬自己的圈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