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狭窄的朋友圈,成为限制你的牢笼

平日里有事儿没事儿,恐怕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最近大家都做了些什么,分享了什么消息。

还有好多人会加入不同的圈子,比如育儿圈、读书圈、运动圈、股市圈等,时不时加入群聊,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一下观点。

有的人会同时打开关注的公众号,看看今天的文章是否是自己的菜。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让我们身在方寸之地却能和上百、上千的人产生互动和交流。与“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时代相比,我们的个人世界拓展了不止百倍。

每天我们都在接触数以亿计的新信息,也在表达和碰撞着不同的观点,我们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更多样化,也更便利。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今天的我们活得更通透,更辽阔了?

答案也许恰恰相反!

耶鲁大学的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先生就在今年的毕业典礼演讲中提醒我们:

看似开放的朋友圈,却可能成为限制我们的牢笼!

别让狭窄的朋友圈,成为限制你的牢笼

他这篇题为《Drawing a Larger Circle》(画一个更大的圈子)的演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常爸看过后也觉得受益颇多。

耶鲁大学是我的母校,在耶鲁读书的两年时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是因为学校名气大、历史悠久,而是他兼容并蓄、辽阔的通识教育理念,给了我很多触动。而校长的这篇演讲,恰恰集中体现了耶鲁精神。

这篇演讲里,校长总共抛出了三个问题:

你会画多大的圈?

你画了多少个圈子?

你如何才能扩大圈子?

这三个不仅是关于朋友圈的问题,更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看待他人和世界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顺着这三个问题,谈谈该怎么建设自己的朋友圈?

问题一:你会画多大的圈?

演讲一开始,沙洛维就推出了保利·默里(Pauli Murray)在1945年写下的志向:

我要通过积极和包容的方式打破隔离。当我的兄弟们试图画一个圈,把我排除在外时,我会画一个更大的圈来包容他们。他们为小团体的特权发言,而我为人类的权利而大声疾呼。

接着,校长沙洛维就向各位毕业生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你会画多大的圈呢?

是兼容并包、生机无限的圈?

还是有专属特权的小帮派?

说实话,刚看到这个问题,常爸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圈子应该足够大吧!

毕竟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工具的好友加起来也好几千了,平日里加入的各种群也有百十个,每天都能收上千条的消息!

可是,接下来校长沙洛维的一句话就把我打击了:

“拥有一个很大的交际圈似乎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你所谓的‘朋友’都在展示相同的故事、思想和观点,那么事实上你的世界可能很窄。”

别让狭窄的朋友圈,成为限制你的牢笼

在我的朋友圈里看似有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朋友,但很快我发现这些朋友无一不是遵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聚集到一起的。他们都是与我三观相合的人,他们展示的信息自然也与我的喜好相似——因为那些不符合我三观的人已经被自动过滤掉了。

也就是说,看似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观点很多,但实际上也只不过寥寥几个而已,大量信息不过是变相重复。

原来,每天活跃在朋友圈里、还自以为很博大的我们,实际上正恰恰禁锢止步在这圈子里且不自知。

而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同时也对自己研究范围和信仰之外的想法充满兴趣”,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对人类的理解”,更有助于我们面对分歧、问题时能采用更明智的处理方法。

别让狭窄的朋友圈,成为限制你的牢笼

问题二:你画了多少个圈子?

与保利·默里的“大圈子”相比,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圈子就显得有些平庸和局促了。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这种大人物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小人生尽量扩展为大世界。

这就是沙洛维校长提出的——“尽你所能去画更多的圈”

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哪怕是全职妈妈、退休大爷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虽然我们每个人必然会属于某个圈子,但我们却不一定只属于某个圈子。

但是,朋友圈里的有些人却真的“画地为牢”,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圈子里。比如有些是“广告圈”的,每天关注的、分享的全是广告的行业信息;而“金融圈”里则满满都是各种财经新闻,“早教圈”里是各种养娃、育娃招数……

在朋友圈里,这些原本活生生、立体化的人都变得扁平化了,成了被贴上某种标签的“圈里人”。

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圈是一件好事,但只有工作圈却着实称不上好事,因为“人生幸福的关键一点是培养工作之外的激情,甚至专业”,这些圈外的事儿让我们能结识截然不同的人、享受分享的愉悦感。

别让狭窄的朋友圈,成为限制你的牢笼

我们可以是一名爱写字的编辑、作家,也可以爱画画、弹琴、游泳、爬山、骑车,甚至可以是修车能手。每一个爱好就是一个不同的圈子,而不同的圈子也会带来不同的精彩和遇见。这就是帕特里夏·林维尔(Patricia Linville)所说的“自我复杂性”:

大的“自我复杂性”意指一个人拥有多面性。换句话而言,这个人拥有许多圈子。

而在抗挫折前,“自我复杂性”就相当于是挫折感的“缓冲器”。比如你是个律师,工作上出了问题,但你可以通过骑车消除负面情绪。但如果你的圈子很单一,在挫折面前就会更脆弱。

就像前段时间爆出的“高考生自杀”事件。这些孩子之所以没挺过考试这一关,和他们“自我太过单一”不无关系。如果把人生的砝码都压在这场考试上,一旦结果不利,孩子就会觉得没有希望!

所以,尽可能让自己的生命体验更丰富些吧!在工作、学习之余,培养其他的爱好,创造更多的圈子!

问题三:你如何才能扩大圈子?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那我明天去培养个爱好吧!比如报个瑜伽班、绘画班或者买个山地车开始练习。的确这是培养爱好的一个基本步骤。但这样做就是扩展圈子了么?

校长沙洛维有些不同意,他说:“我将提出一个扩大圈子的重要途径——

去接触更多的人,并与他们互动。

别让狭窄的朋友圈,成为限制你的牢笼

扩大圈子最重要的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你在接触什么样的人。当我们报名瑜伽班后,就和老师、同学多交流、互动,当我们想骑车时,要先和爱骑行的人做朋友。

“跨出自己的圈子,与其他人接触。”

与线上虚拟的互动或自己独自一人默默练习相比,融入他人的圈子是建立自己圈子的第一要素。

跨出这一步需要除了对自己的勇气,还有对他人的信任。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希望你我都能做一番尝试和努力。

阿德勒说:每个人对自己或对人生的解释,都有一个“观念”, 也就是一个生活模式或一个惯性律,会将他牢牢套住,虽然他并不了解这个观念,也不能分析这个观点是好是坏,然而这样的观念却会影响他的一生。

在这之前,沙洛维曾经提出“狐狸”和“刺猬”两种人生观:

“刺猬坚持一种普遍原则,万事万物都用一种理念来解释;而狐狸则从多个维度出发,抓住那些常常看似不相干甚至矛盾的线索,发现实际是有关联的。”

在我们有限的人生经验中,可能我们都曾像刺猬一样对某种观点或态度颇有共鸣,但在未知的人生路上,如果我们始终坚持这一种观点,不免要错失很多精彩。

所以,做人还是该像“狐狸”一样,灵活应对、兼容并蓄,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精彩,并在碰撞中发现连结。

有什么的观念,我们就会怎样度过一生!而我们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也会无形中引导孩子怎样度过他们的人生。

如果我们能更乐于建立大的圈子,我们就会以更宽容、包容的心态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如果我们能为自己建立更多的圈子,我们就会知道人生不止一条路,当孩子面临挫折时鼓励他们寻找其他的路;

如果我们乐于接触不同圈子的人,我们就会知道人生的精彩不止于工作和家庭,还有更大的风景。

而当我们更乐观、更自信、更笃定时,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快乐、更健康!

别让狭窄的朋友圈,成为限制你的牢笼

最后,常爸也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你的圈子够大吗?你又打算如何拓宽自己的圈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